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的国际主义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东方战场具有独特性和典型性,不仅涉及中国军民的奋勇抗战,更涉及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的并肩作战.中朝苏三国军民合力抗日,并肩作战,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联合,不仅提升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更充分体现了中朝苏三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所建立的友好关系,有效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协助了朝鲜的独立解放,牵制了日军向苏联进犯的侵略行动,对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东北抗联1940年同苏联远东军建立国际间相互支援与合作关系,1941年始主力部队移到中苏边境地区,在苏联境内建野战营和教导旅进行政治、军事训练和整风学习,1945年随苏军解放东北。这段特别时期国外国际关系和历史学者特别是抗战后期东北国民党“接收”大员们声称:真正东北抗联早垮了,跑到苏联去的人是因为在东北吃不了苦,吃面包、喝牛奶享清福去了;提出东北抗联被苏联人收编、穿苏联军装、出入苏联边境当间谍,连国籍都值得审查等论点。这是对与东北抗联血肉相连的中国东北父老兄弟的亵渎和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曲解。1941-1945年东北抗联究竟为什么到苏联去?他们在苏联做些什么?这段历史似乎迷雾重重。“文革”中不少东北抗联老战士被打成“苏修特务”,蒙受不白之冤。鉴于此,作为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学者有责任尝试解析清楚。  相似文献   

3.
东北作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在残酷艰苦的环境中与日军奋勇抗争,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斗志可歌可泣,这种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青史长存。抗联歌曲是我国特定时期的抗战文化现象,它有着特定的创作主体,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意义深刻的精神内涵,是我国近代反侵略反压迫的宝贵抗战文化遗产之一[1]。作为东北抗联党组织开展宣传工作的重要形式,在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的14年中,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对瓦解敌军阵营、赢得人民群众支持起到重要作用。以东北抗联歌曲为研究对象,从抗联歌曲的民族精神、增强东北抗联歌曲的革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以及加强东北抗联歌曲的民间传唱与网络传播这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东北抗联歌曲传播的路径作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想品格。文章宏观梳理了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对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时代价值进行了剖析。在当今时代,赓续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游击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创建的最具有特色的游击根据地之一,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充分体现了南满地区抗日军民的高超智慧和灵活的对敌斗争策略,是我党抗日游击根据地理论和实践的首创,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此特做此文。  相似文献   

6.
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游击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那尔轰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创建的最具有特色的游击根据地之一,是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充分体现了南满地区抗日军民的高超智慧和灵活的对敌斗争策略,是我党抗日游击根据地理论和实践的首创,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为此特做此文.  相似文献   

7.
东北抗联人物研究的新篇章《杨靖宇传》评介徐首军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俊清同志的新著《杨靖宇传》是作者在出版《赵尚志传》之后又一可喜成果。杨靖宇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的缔造者之一。他早年在河南参加革命,在东北战斗了十一个年...  相似文献   

8.
65年前,我国东北惨遭日本关东军铁蹄的践踏,在人民沦为亡国奴的黑暗日子里,给人们以阳光和希望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他们高举武装抗日大旗, 以血肉之躯在南满、北满和东满筑起反日长城,不仅挫灭了侵略者不可一世的凶焰,更显示了中华民族酷爱自由、勇敢顽强的战斗气概.东北抗联以自己鲜活的生命谱写了一首新的民族“正气歌”,其中旋律最激扬者当属东北抗联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  相似文献   

9.
在东北十四年抗战中 ,中国共产党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战初起 ,中国共产党支持、参与民众自发的义勇军抗战 ,并组织义勇军队伍。在大规模的义勇军抗战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创建了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东北抗日联军 ,在日伪残酷的殖民统治下 ,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 ,坚持抗战。 1 940年后 ,为保存实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越境到前苏联远东地区整训 ,同时抗联小部队一直在东北抗日战场上活动 ,为最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奉天工大学生反满抗日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40年代前后 ,奉天工大部分中国学生出于对日本法西斯统治、殖民教育和民族压迫的切肤之痛 ,开始进行自发的反抗 ,进而发展到有目的地研读各种宣扬民族、民主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书刊 ,主动参与东北反满抗日青年的联络与动员工作 ,并最终加入东北抗联执委部 ,实现了该组织由自发的反抗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反满抗日斗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平民小说”与“士人小说”概念的重新提出和定义,并用以宏观关照宋元以来的中国古代小说:《金瓶梅》以前的小说多是“平民小说”,明清之际小说主流转向“士人小说”,直至近代。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明代小说的“平民小说”性质。清代“士人小说”的流变及特征。  相似文献   

15.
九十年代,孔范今把20世纪中国文学放在“历史的悖论性结构”中来把握,探求“文学的补偿性调整与发展”。在此基础上,近年他进一步提出了以“现代转型”为观照视角的文学史观。他的文学史观秉持学理性的学术立场,力求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出动态性、超越性、包容性的理论姿态,真正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在“复式结构”中得以多方位的整体性还原。  相似文献   

16.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7.
“概念创新”和“形象创新”是在前人理论的指导下提出的一个符合经营思想创新要求的理念。通过企业生产力要素的变化过程,可发现它们对提升企业经营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对于指导企业创新实践的成功意义十分重大,能够促使企业在管理模式、创新方法、人才管理、形象塑造等方面突破旧式,使企业以更先进、更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生存。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9.
李奇志 《江汉论坛》2007,(1):120-123
清末民初的"英雌救国"小说有着深深的"性政治"情意结,其中的"情""色"叙事,基本上是被限定在民族革命国家命运的排他主义的框架中才可能存在.政治历史处境中的"情""色"被空前突出,民族革命的权力把"英雌"的"情""色"内涵紧紧地制约在"救国"的既定轨道上.  相似文献   

20.
关于名称和本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叶涛 《江汉论坛》2005,1(1):72-76
本文从现代名称理论的历史及具体争议入手,在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证名称理论与本质主义的密切关系,阐明明确认识本质主义论争对于正确把握现代名称理论的重要意义,并就学界研讨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