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除受地区间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制约外,还取决于农民自身对政策机遇的把握,包括级差收益、市场化、分工专业化和产业化。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特征表现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及地区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及缩小、城乡收入差别的变化、工资性收入分配的不均等以及农民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大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等。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有效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分配差异过大造成的,因此必须进行农村宏观分配关系综合改革,建立与农村微观经济相适应的宏观分配体制。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同时面临着收入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两个问题,收入分配不公是我国目前收入分配领域的主要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城乡不公、行业垄断和腐败是造成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的三个主要因素。收入分配不公问题的治理将会涉及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领域深层面的改革。鉴于收入分配不公的根源在于我国的体制改革不彻底和政策措施不完善,在对其梳理和整治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收入分配调整为切入点,本文全面陈述了我国社会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均、财富差距过大的现状,指出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社会的不和谐。国家财政对收入分配的调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责任,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使社会收入形态逐步向“橄榄球”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论要素收入分配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表明,要素收入分配与居民收入分配之间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居民收入中劳动收入不平等程度一般大大低于资本收入不平等程度,要素收入分配向劳动倾斜将有助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政府可以通过调整针对要素收入的税率,同时改变两种收入分配状况。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国民收入中税后劳动要素分配份额的持续下降,是城乡居民收入比和城乡居民消费比扩大的重要原因。当前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对同时扭转劳动分配份额下滑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问题研究中,探讨教育与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文献不算多,较为典型的有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他认为,教育是使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原因①,主要理由是:第二,由于收入或工资差别来自于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此,教育的发展可以影响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中不平等现象;第二,在引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舒尔茨认为,美国之所以比孟买在个人收入分配上相对差距小,其主要在于美国各职业间受教育程度差距小于盂买。因此,发展教育可使因受教育不同而产生的相对收入差别减少;第三,从功能性收入分配比…  相似文献   

6.
国际公认的标准,基尼系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中国社科院收入分配课题组曾根据城乡人户调查数据估算出2002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54,世界银行估算出200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47,都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中国的收入差距进入了差距过大的区间。从那时开始,关于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的讨论骤然升温,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已比较严重,如果不加控制,将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萎缩。  相似文献   

7.
公民收入的公平分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是社会资源分配中的重要问题。人们在劳动能力和社会资源占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群体间收入的差别。如果公民间收入差距过大,将可能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人们的基本权利,造成非正义的结果。我们必须区分收入差别中的合理和非正当因素,并且采取适当的途径缩小公民间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8.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收入分配差距的研究,经济思想史上可以找出两条研究主线:一条源于帕累托的规模收入分配,一条是李嘉图的功能收入分配.本文沿着这两条主线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的最新进展予以述评.从规模收入分配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无论从总体上看还是从结构上看都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功能收入分配研究看,劳动要素所得逐年下降、财产收入过度集中以及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也在随之发生波动,而对于世界整体的基尼系数升降仍存在着巨大争议。通过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熵指数为分析工具,发现分类别的各个地区居民的收入差距变动具有特殊性。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动态关系一直是国际社会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统一计算不平等指数的口径则是发现区域间收入差距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权力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导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有许多,但由权力垄断、权力腐败与权力资本化所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最为严重。政府权力过大并且不受制约,市场化不足而不是市场化过度是当前收入差距过大的根源。克服由于权力导致的收入分配差距,必须针对权力过大及缺乏制约这个要害,从体制上进行综合治理。要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换,防止政府权力越位;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切断权力与金钱之间的联系,建立民主廉洁的政治制度;打破权力垄断,放开管制,引入竞争机制;完善监督制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Concerns about a digital divide persist and recent calls have been made for understanding how lifestyles influence Internet adoption and use. Online criminal behaviors have drawn attention from law enforcement, but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suggests higher propensities for crime, particularly street crime, reduces the likelihood of Internet use. Drawing from this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street criminal lifestyles on technology adoption, this study examined patterns of Internet use among a sample of 585 individuals at-risk for and involved in street crime. Results from our logistic and negative binomial regression analyses lead to two general conclusions: (1) compared to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imilar predictors and lower rates of Internet participation and usage are observed, and (2) mixed evidence suggests participation in criminal lifestyles contributes to digital inequality. The results support a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diffusion to marginalized populations. We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expansion of technology, digital inequality, and crime.  相似文献   

12.
李骏  吴晓刚 《中国社会科学》2012,(3):114-128,207
通过分析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的调查数据发现,教育的启蒙性质能够使人超越狭隘的利己主义,从而对不平等持更加批判的态度;国有部门就业者和老年人所认可的不平等程度较低,体现了平均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地区实际的不平等程度越大,人们对不平等的认可程度越低。本研究既指出人们在减少收入不平等程度方面的普遍共识,又分析了人们认可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差异模式,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民众如何感知和评价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收入不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978—2007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已引起广泛关注。1978—2007年的3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这一指标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已成为中国目前最重要的收入差距。造成及影响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第一产业收入增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保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农业政策供给稀缺、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存在差距等。  相似文献   

14.
有关伪证罪的处罚规定,中外刑法理论界一般认为,由于被告人本人在现行刑事诉讼制度下不能成为证人,因此,不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同样,有关窝藏、包庇罪的处罚规定,中外刑法理论界一般也认为,犯罪人本人不能成为该罚的犯罪主体。但是,犯罪人本人教唆他人为自己作伪证或要求帮助窝藏、包庇时,作为教唆犯能否成为处罚的对象,在大陆法系的刑法理论界则有激烈的争论。另外,由于大陆法系部分国家的刑法有近亲属藏匿、包庇犯罪人不构成窝藏、包庇罪的特别规定,因此,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5.
网络犯罪的理论与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在刑法上属于特殊类型的犯罪。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上对网络犯罪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在理论和立法上,概括了网络犯罪概念的各种学说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界定网络犯罪的见解;在犯罪构成上,论述了网络犯罪客体的复杂性、行为方式的独特性、犯罪主体的智能型和主观罪过的预见性,提出了完善立法的意见;在刑事处罚上,提出了我国刑法对网络犯罪的处罚规定存在的缺陷以及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犯罪本质一元论把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唯一本质特征,把应受刑罚惩罚性看做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当然结果,不仅使得犯罪三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存在矛盾,而且不能科学地解释犯罪与犯罪构成、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重新认识应受刑罚惩罚性的含义,把应受刑罚惩罚性作为犯罪的主观特征,把社会危害性作为犯罪的客观特征,即犯罪本质二元论,不仅使犯罪三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严密,而且能科学地解释犯罪、犯罪构成、刑罚等诸范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In the wake of rising levels of income inequality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widespread concerns emerged about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poor and the rich that can be observed in many established democracies. Several empirical studies substantiate the link between macro-level income inequality and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pointing at its broad and negative implications for political equality. Accordingly, these implic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accentuated in contexts of high inequality, as is the case in Latin America. Despite these general concerns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income inequality, few studies have accounted for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distributive fairness in regard to trust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s. Even less is know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distributive fairness perceptions co-vary with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inequality. Moreover,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has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OECD countries, which have lower indexes of inequality tha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is study aims at filling this gap by focusing on the relevance of distributive 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macro-level inequality for political trust and on how these two levels interact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The analyses are based on the Latinobarometer survey 2011, which consists of 18 countries. Multilevel estimations suggest that both dimensions of inequality a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litical trust but that higher levels of macro-level inequality attenuate rather than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the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tributive fairness perceptions and political trust.  相似文献   

18.
关于缩减刑法分则"法定犯"罪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分则过多规定"法定犯"不符合现代刑法"省刑"、"谦抑"思想,法治社会不是条文越多越好.刑法有自身的调整范围.不是所有的行政违法行为发展到严重程度就都构成犯罪.现行刑法中许多"法定犯"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达不到犯罪程度,甚至不属于犯罪的性质.法定犯使空白罪状过多实际上把部分刑事立法权变相地交由行政机关行使.与立法法的精神相悖.基于以上考虑,建议大幅缩减刑法分则"法定犯"罪名.  相似文献   

19.
当代社会,犯罪率日益呈上升趋势,除了司法公正目标以外,刑事诉讼的效率已成为世界各国刑事法律制度共同追求的另一重要价值目标。追求诉讼效率与追求程序正义并不矛盾,在刑事诉讼程序的启用和设置上必须从成本和收益上予以经济地权衡,才能实现刑事诉讼预期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