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人心中的曾国藩,往往是“权谋”的形象.曾国藩因此也成为官场权谋的代名词.事实上,曾国藩领导力的核心,并非权谋,而是理念. 一、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曾国藩并非天资聪明之人.左宗棠对曾国藩的评价是“才略太欠”,是个“书憨”,即书呆子.梁启超也说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他没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在当时的杰出人物中,被认为是最笨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曾国藩之所以能准确地判断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因为其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曾国藩曾在日记中写道:“得人不外四事,日广收、慎用、勤教、严绳”,此可谓曾国藩选人用人体系的核心所在. 广收——发现人才的第一步 曾国藩在其著作《挺经》中写道:“天下无现成之人才,亦无生知之卓识,大抵皆由勉强磨炼而出耳.”既然人才不是“天生”,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磨炼”才能脱颖而出,那么广收“可塑之才”,就是发现人才的第一步.为了能够做到“广收”,曾国藩每到一地,便积极访求可用之人,有时甚至张贴告示,招贤纳才.在求才之时,曾国藩的态度也极为真诚,非常注意尊重他人.他听说在家守孝的彭玉麟很贤能,就三番五次地写信给他,请求他出来共襄大义,彭玉麟被曾国藩的这番情意所感,于是投奔他.  相似文献   

3.
湘军誓死效忠 曾国藩对绿营的腐败有深刻认识,他说:“以今日绿营之习气.与今日调遣之成法.虽圣者不能使一心一气,非别树一帜。改弦更张。断不能办此贼也。”曾国藩彻底否定了绿营。按照新的建军机制组建湘军:由统帅挑选营官。营官挑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招募勇丁。曾国藩把这种方式组建的湘军比作“统领如根,由根而生枝叶,皆一气贯通。”  相似文献   

4.
程成 《人才瞭望》2015,(5):102-103
曾国藩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日以读书为业”。28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10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待郎等职,可谓官运亨通。曾国藩是清王朝由盛世转为没落、衰败的过渡、动荡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在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曾国藩等人的力挽狂澜,才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身勤.曾国藩所说的"身勤"就是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曾国藩曾说"余谓天子或可不亲细事,为大臣者则断不可不亲".曾国藩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曾国藩在军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论是什么样的天气,不论是什么样的环境,他一定"闻鸡起舞",练兵督训,办理各项事务.曾国藩对军中将士说:"练兵之道,必须官弁昼夜从事,乃可渐几于熟.如鸡孵卵,如炉炼丹,未可须臾稍离."就是这样,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早起"成为军营中的无声纪律,曾国藩手下的幕僚、将领无不早起练兵.在曾国藩的影响下,湘军逐渐强大起来,成为与太平军抗衡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6.
曾国藩善于看相 曾国藩很重视看相,也很善于看相,在他留下的史料里有很多关于人的相貌的记载、评述。据他对江忠源的记载: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向朝廷推荐5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江忠源。他推荐江忠源的理由是:江忠源两次护送亡友的灵柩回家乡,的确非常了不起;他当官以后爱民;  相似文献   

7.
徐承 《人才瞭望》2013,(5):106-106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不但博学多才,文武兼备,教育孩子也别具一格,卓有成效。纵观曾国藩的著述和书信,可以看出他的育儿秘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读书明理,学会做人。曾国藩认为,读书不是为做官,而在于明事理。当官是一个时期的事,而做人则是一辈子的事。职位的高低取决干别人,而学问的多寡则完全取决干自己。一个人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就得有深广的学识,就得有过硬的本领,因此曾国藩从小就注意到了对孩子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孩子们喜欢读书,乐于读书。他要求孩子们,古今中外广泛涉猎,并从书中学会  相似文献   

8.
张宏杰 《人才瞭望》2011,(7):102-102
曾国藩认为磨炼自己要有如鸡孵蛋般的耐心和韧性。他的一生,就是不断自我攻伐、自我砥砺的一生。因此也是不断脱胎换骨、变化气质、增长本领的一生。曾国藩以"求阙"命名自己的书房,从青年到老年,他都生活在不停的  相似文献   

9.
王纪卿 《人才瞭望》2009,(10):51-51
左宗棠是军事奇才.曾国藩是湘军大帅。起初,左宗棠是曾国藩的师爷,三天两头跑到湘军大营,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0.
金翔 《人才瞭望》2013,(1):105-105
太平天国起义被镇压下去之后,曾国藩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毅勇侯,世袭罔替。这对曾国藩来说,真可谓功成名就。但是,富有心计的曾国藩此时并未感到春风得意而飘飘然,相反,他想起了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许多身居权要的重臣,因为不懂得功成身退而身败名裂。于是越发谨慎。  相似文献   

11.
张宏杰 《人才瞭望》2013,(8):105-106
作为湘军最高统帅,曾国藩一年净收入可达五千四百两银子,带兵十二年,合法工资收入可达六万四千八百两银子。何况他又拥有绝对的财政权。湘军军费的发放,全靠他一支笔。从咸丰三年创建湘军到同治七年战事基本结束,曾国藩先后支出军费三千五百万两白银左右。由于没有正规的财政制度,曾国藩完全可以上下其手,大笔将银子纳入自  相似文献   

12.
张燚  温世娣 《人才瞭望》2016,(14):76-77
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曾国藩的影响力不可忽视.他的智慧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探究曾国藩传统廉洁思想,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现代价值应用研究,为高校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利用曾国藩的传统廉洁思想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对于高校领导人员、教师的职业道德及职业修养都有提高作用,同时,清廉的高校风气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及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向正确的、符合社会主流的方向发展.因此,曾国藩传统廉洁思想在加强高校党风廉改建设中的现代价值应用研究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王磊 《人才瞭望》2009,(1):50-50
炎炎夏日的一个午后,曾国藩收到学生李鸿章的一封书信。在信里,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三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的帐前效力。曾国藩微笑着放下学生的信,照例背着双手出去散步。  相似文献   

14.
李鸿章曾投于一代名臣曾国藩门下,受其影响,开始关心时事,重视经世致用。1847年,李鸿章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李鸿章先奉命随屡贤基回籍团练乡勇,后入曾国藩幕府办事。1860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编练淮军,相继取得了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胜利,历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清政府军事、经济、外交大权达30年之久,并多次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是晚清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1901年病逝,谥文忠,晋封一等侯爵。  相似文献   

15.
短信平台     
《人才瞭望》2015,(5):110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利见斋”室内对联处事须清醒,待人要糊涂;喜怒看涵养,行止看胆识;有福不骄则无祸;有祸不惧则是福;有点忙碌是福,免得无聊;受点诽谤是福,免得骄傲。——人生四记  相似文献   

16.
从未带兵打仗的曾国藩深知,以农民为主体的湘军,要打败气势如虹的太平天国,必须要有严格的思想教育,来管理书生(军官与幕僚)与农民(士兵)为主体的湘军。为了打造一支纪律严明、敢斗敢拼的部队,曾国藩拟订了"勤教、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读书人玩政治的,几乎没有一个能成功,无论他多么聪明。惟独曾国藩是个例外。政治就是权力,不懂得运用权力的人肯定成为权力的牺牲品。曾国藩是个权术人师。他从不揽权、专权,更谈不上窃权,但他却成为清代三百年权力最大的汉人。奥秘何在?  相似文献   

18.
周俊 《人才瞭望》2014,(4):104-105
曾国藩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末世的衰颓、堕落造成士林风气的破坏,道德沦丧,再加上西方文化的传入,使儒家思想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在传统儒学家看来是儒家根本传统的丧失。曾国藩要护持儒家生命之源,再造和发扬其根本传统,首先对个人道德要求更加严格,自身严格修养,为士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清末的官场,仕途冗滥,腐败成风.汉族出身,既无根基又无金钱开道的曾国藩,九年连升十级,从七品翰林升至二品侍郎,这仅靠自身的出类拔萃是不够的.曾国藩为何深受道光帝的特别提拔和赏识?又为何一举成为朝廷的重臣?他有哪些诀窍呢?  相似文献   

20.
<正>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因受到帝国主义日益沉重的压迫,我国在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应对这一李鸿章等所谓的“数千年来未有的大变局”,化危为机,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为了拯救颓危的国势,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或建言献策或率先试行,纷纷开始兴办洋务,并将目光投向派员留学这条路。而真正让曾国藩等下定决心着手开办留学事务的人,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赴美留学的容闳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