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年前,我来中国作讲座,飞机上除了俄罗斯人之外,还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他们中有一个中国人提议一起唱一首叫作《莫斯科-北京》的歌曲,歌词与旋律从记忆深处浮现,整个机舱的乘客一起唱着:“俄罗斯和中国是永远的兄弟国家。”  相似文献   

2.
“四海之内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司马牛见别人都有兄弟而自己没有,很忧愁,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他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相似文献   

3.
1860年,南非的戴比尔兄弟用50英镑买下了一个农场,他们以自己名字的复数形式“DeBeers”为农场命名。11年后,两人以6300英镑将这家农场卖给了英国人西塞·罗兹。看起来兄弟俩是狠狠地赚了一票,却没想到,17岁的西塞·罗兹和他的兄弟却幸运地从农田里挖出了钻石!  相似文献   

4.
段慧群 《人才瞭望》2014,(12):90-90
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南朝《文选》中《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写道:“骨肉绿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意思是说:“兄弟的亲密关系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朋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相亲。  相似文献   

5.
现代知人有妙术王通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写过一首著名的散文诗,题目叫《一个人是一个谜》。是的,人确实是一个谜。难怪大翻译家傅雷先生感叹说:“了解人是一种最深的艺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事工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一种最深的艺术”。下面,我介绍两种识别人才的...  相似文献   

6.
国庆节前夕,一则前所未闻的消息在齐鲁大地悄然传递:先后从山东兖州分别考入华中农业大学(今年已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山东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的尹氏三兄弟欲“典身”救母。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不少人不满足于有关报纸上的简短消息,关切地打探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对此事纷纷发表看法。为此,笔者特地采访了老大尹训国、老三尹训东和他们的父亲尹彦德、母亲时苓以及老二尹训宁的老师,了解到不少令人感叹不已的真实故事。 一方美谈仨兄弟跃入“龙门” “鲤鱼跳龙门”,是普天下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种美好愿望。山…  相似文献   

7.
小器晚成     
“小器”晚成——当然,词典上没这个成语,是我杜撰的,但社会上却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有的人天赋不高,才具有限,能力平平,注定难成“大器”,从事的又不是什么军国大事,但却“不放弃,不抛弃”,坚持数年,日积月累,到了人生的“夕阳红”,居然也能成为某一个方面的行家,在某种技艺上达到高峰,成为一个小范围内的名人。  相似文献   

8.
连登三届总统宝座的穆巴拉克,他在即位期间不仅使埃及回到了阿拉伯世界的怀抱,令人刮目相看,而且他在处理与夫人及儿子的关系上也被视为埃及政界要人的典范。穆巴拉克总统一家4口。他的夫人苏珊女士出生在埃及的明尼亚省,父亲是个医生,后来举家迁到开罗的“新开罗”区。穆巴拉克与苏珊喜结百年之好是颇为有趣的。原来苏珊只有一个兄弟,名叫穆尼尔。当时他正在贝尔比斯空军学院学习,而穆巴拉克恰巧是他的老师。穆尼尔每次休假回家,经常在家人面前赞扬他的老师。苏珊本人后来回忆说:“我兄弟对他的这位老师的人品崇拜得五体投地,所…  相似文献   

9.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和弟弟苏辙同科登第,在中国文学史上传为佳话。苏轼兄弟是如何创造这个佳话的呢?苏轼贬官黄州时曾说他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答李瑞叔书》),足以说明一个基本事实:一代大文豪的苏轼,青少年时代也和许多普通人一样,差不多将全部的学习精力都投入到“举业”中去。  相似文献   

10.
扁鹊的医术     
孙凯西 《人才瞭望》2006,(8):107-107
魏文王闻名医扁鹤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相似文献   

11.
职称上的“冷热不均”及消除措施万艳近两年来,从总体上看,职称在经过一个“盛夏”之后。那种人人往职称里钻的热浪不再那么高了。“职称热”适当降降温应该说是件好事。但是,目前出现的“冷热不均”现象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深思和高度重视。某县级市1994年参加高...  相似文献   

12.
倒看水浒     
大宋徽宗年间,江南方.腊等人作乱,朝廷从各地征召地方将领宋江、卢俊义等人率兵征讨。在讨伐方腊的过程中,宋江等得到寺院禅师鲁智深、武松,地方武师林冲、秦明、董平、张顺等几十人相助,  相似文献   

13.
孙学 《人才瞭望》2010,(4):73-74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于隆中躬耕陇亩.后经刘备“三顾茅庐”出山为其所用:其兄诸葛瑾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会留在东吴.如同我不会到蜀汉去是一个道理。’这些话.足以显示出他的高贵品格,哪能出现那种流传的事呢?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  相似文献   

14.
“领袖”一词,最早是晋文帝称赞司徒魏舒时所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一领二袖,都是衣服上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为了使衣服不至于过早起毛破损,喜欢单独用料并镶以金边,穿戴后便给人一种堂堂正正的印象。晋文帝以此称赞魏舒庄重严谨,具有为百官表率的风范。然而一个有如此风采的人,最初却十分平凡。  相似文献   

15.
有关李道豫的出身多有神秘感,比如,有传说他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后代。李道豫对此也多有耳闻。每每有人问起,他总是扔下这么一句:“我要告诉你:所传不确。”原来,据说他是李鸿章兄弟的后代,也因此他在“文革”期间被人揪缠,受到了冲击。李道豫祖籍安徽,因为出生在上海,平时在家与爱人讲上海方言,所以人们都说他是上海人。他1951年毕业于上海的沪江大学,主修英国文学。毕业以后,就进入了外交部的国际组织合作司工作。时年20岁。他说他的工作很“单调”,40多年如一日。199O年被任命为中国常驻联合国特命全权代表。在此之前,他…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常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是一个机遇和风险共生的社会。”就像《北京人在纽约》中写的那样,“如果你想上天堂,就请来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想到地狱,也请来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天堂和地狱,虽然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有时只是一步之遥。稍不留神就会从天堂走向地狱。尤其在IT界,这种变化就更加突显。能在美国IT业站住脚,技术上游刃有余,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人并不多。能在工作中,“享受做学问的最大乐趣”则更加不易。作为外来移民,杨庆,这位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凭着他的睿智,成为本领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讲究“干一行,爱一行”。很少有人会说自己这一行不好。但著名地矿学家徐克勤院士却提醒大家:“随着地下矿产资源被大量采掘,资源问题与环境问题与之俱来。目前美国大量购买包括石油在内的矿产资源,以保留本国资源,保护本国环境。如果我们不注意环境与资源问题,后患无穷。”15岁才进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今年94岁高龄的徐克勤1907年出生于安徽巢县(现为巢湖市)一个勤劳、清贫的农民家庭。不幸的是,他5岁丧父,家庭的重担,全落在母亲一人身上。她含辛茹苦,将徐克勤兄弟姊妹4人养大。因家穷,无钱上新式小学,小克勤只能和哥哥一…  相似文献   

18.
周静 《人才瞭望》2006,(12):73-74
欧美有句谚语:“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听到这样的话,每个中国人都不会高兴,但同样也指出了我们的问题所在。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一句类似的谚语。叫做“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这句名言同样说的是一种团队协作。  相似文献   

19.
一个是中国燕麦专家,扎根中国,辗转世界各地,求学问经;一个是加拿大燕麦博士,视燕麦品种为自己的孩子,怀着送“龙种燕麦回故乡”的心愿,多次来到中国。因为燕麦,任长忠和布罗斯相识。“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麦穗上结出了累累果实时,两人的师生情谊也沉甸甸地挂在秋风里。  相似文献   

20.
夏志琼 《人才瞭望》2005,(10):98-98
在管理界,“不拉马的士兵”这一案例流传久远:一位年轻有为的炮兵军官上任伊始,到下属部队参观炮团演习,他发现有一个班的11个人把大炮安装好,每个人各就各位,但其中有一个人站在旁边一动不动,直到整个演练结束,这个人也没有做任何事。军官感到奇怪“这个人没做任何动作,也没什么事情,他是干什么的?”大家一愣,说:“原来在作训教材里就是讲这样编队的,一个炮班11个人,其中一个人站在这个地方。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军官回去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