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0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化学系教授艾伦·麦克德尔米德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当中国吉林大学向他发出贺电并提出与其共建实验室的建议时,麦克德尔米德教授热情回信表示赞同,并亲自派美国爵硕大学的危岩教授作为他的特使,来吉大商讨有关建立吉林大学麦克德尔米德实验室的具体事宜。  相似文献   

2.
他来中国10年,刚来时几乎不懂一句中文,不了解中国文化。10年过去,他在中国桃李满天下,先后培养了5名博士生、10余名硕士研究生,一批青年教师在他的带领下,成为中国服装科学领域的生力军。他就是加盟武汉纺织大学的国家“外专干人计划”专家、俄罗斯的库茨米切夫·维克多(KuzmichcvVictor)教授。  相似文献   

3.
在合肥工作和生活近1年的时候,德国人汤卫思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要留下来,留在合肥继续他的研究生涯。尽管他在德国的同事曾建议他不要来中国,认为这对他的科学事业没有帮助,但真正来到合肥,亲身体会过这里“开放的、动态的研究环境”,结识了淳朴友善的研究伙伴之后,汤卫思为自己的决定而欣慰不已。他在合肥学院应用优化研究所任职数年,由此真正地认识了中国,爱上了中国。  相似文献   

4.
1982年2月,42岁的松本聪教授来到中国。28年来,松本聪教授以他的热情和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投身于中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他的身影活跃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5.
1862年9月的一天,在美丽安宁的伦敦市郊,一个叫威廉的年轻人神情沮丧地走在一条乡间小路上。他的目的地是肯特郡当村。他的父亲——大名鼎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住在这里。他是达尔文的长子,在他最无助的时候,他想听听父亲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常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在中国做了10年规划,我看到了一些不是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知道是否应该说出来,但是如果不说出来,我认为有愧领导的爱护。有一次,我与好朋友前纽约环境保护局局长、世界上一流的水处理专家ALAPPLETON交谈这些问题。没想到,他与我有许多共同的看法。后来。我告诉他我正在写一本有关对中国规划建议的书,不如他来个“友情演出”,替我写—篇我们对环境保护共同看法的文章。为了得到更多“外脑”的意见和支持,我要求编辑必须将原文登出。  相似文献   

7.
一百二十年前,在我国留学生史上,曾有过一次专门选派少年出国留学的历史,这就是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由上海出发赴美国的一百二十名平均年龄为十二岁的少年留学生,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十岁,最大的也不过十六岁.客闳一八四七年赴美留学,是我国第一位留美学生。一八六七年回国后,在三十多年里,他多次向政府积极提出组织汽轮公司、选派留学生、开矿山、设国家银行等建议。选派少年赴美就是他倡议实行的.当时清政府决定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哈德福城成立了以陈兰彬、容闳为正副主委的“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同时在上海成立“幼童出…  相似文献   

8.
李炯 《人才瞭望》2008,(12):103-104
凌震文.阿斯利康人力资源副总裁,他与他的团队曾被“ChinaStaff”授予“2006年度最佳人力资源团队奖”。在阿斯利康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团队以惊人的速度帮助阿斯利康中国招募了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保证了阿斯利康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事实上,阿斯利康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培训和人才发展体系。在凌震文看来,培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2007年元月,纽约,著名旅美画家吴毅先生在家中为大家作题为“经冬寒冰犹未尽。满纸洒满傲霜珠”的梅花图,并讲述他的艺术生涯。他说他一生的奋斗就是让中国的水墨画更加绚美,因为中国水墨画远远没有达到它在世界上应有的地位和影响,弘扬中国文化、攀登水墨艺术高峰是他的心愿。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十二五建议》中明确提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转型,结构调整在未来5年里也终将实现。  相似文献   

11.
石本正一先生是日本农学博士,他最早向中国传授了地膜覆盖和园艺技术,从1974年起,他把生命最后的20余载奉献给了地膜覆盖在中国的推广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来自瑞典的白瑞楠(Magnus Breidne)曾担任瑞典驻华使馆科技参赞达7年之久,现任瑞典皇家工程院(IVA)副院长。今年61岁的他看起来像40岁,脸上几乎没有皱纹,容光焕发,精力十足。聊起来才知道,他不光是个中国通,更有位相识7年的中国爱人。说他是半个中国人也许有点儿夸张,但对中国和中国人,他无疑极有发言权。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人才交流》2013,(10):56-60
威尔纳·格里希,联邦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技术专家,1984年至1986年,被武汉市政府聘任为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其间,他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和国家经济委员会的称赞,并被媒体称为“洋厂长”。格里希卸任回国后,仍十分关心中国的发展,多次来华。1988年他再次来到中国,先后在上海考察了17个企业。1988年11月29日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同志专门约见格里希,听取他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从新近出版的《中国古代房内考》和《秘戏图考》中人们知道有个研究中国古代性文化的荷兰人高罗佩,孰不知,他对中国的诗、书、画、金石、琴道、小说亦有很深的造诣。大多数西方汉学家只是把中华文化当作研究客体,高罗佩则连身心都投入其中。1910年,这个不寻常的荷兰人出生于祖芬。他本名叫RobertHansVanGulik,“高罗佩”是他到东方后取的中国名字。高罗佩幼年时曾随其父在荷属东印度住了九年。1923年返荷兰,在尼梅根的一所中学读书。1929年,他进入当时荷兰的汉学中心莱顿大学学习政治与法律,同时接受系统的中文训练。1933年,又进…  相似文献   

15.
1996年即将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宇航联(IAF)大会倍受瞩目,因为这是中国路身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后,克服了种种阻挠第一次以东道主的身份承接这一重要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新当选的国际宇航联副主席梁思礼亦为人广泛关注,因为他是中国杰出的航天专家,同时因为他是中国第一代改革宗师梁启超的儿子。他在梁家9个儿女中排行老九,梁启超在与之仅有5年的父子生涯中一直亲明地称之为“老B。打。已过古稀之年的梁思礼,事业有成,名扬海内外,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土、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的业绩多有记载。那么,做为梁…  相似文献   

16.
2008年,作为一名游客,史凯撒第一次接触中国昆明,仅仅一次短短的旅程,他自己也不会想到,3年后,会在这个距离自己家乡8000多公里的地方长期工作和生活。在此之前,史凯撒在江苏苏州工作了一年。这一年的时间,他感受到了中国的美,再次回到瑞士,心中便萌生了要留在中国工作的念头。在香港、上海和昆明抛来的多个橄榄枝中,那颗在苏州种下的种子,最终在昆明开了花。在香港和上海这样国际化的城市可能更利于史凯撒的生活,但在他看来,那里的外国人太多,学习汉语的机会相对少了很多。而昆明的宜人气候和辣得过瘾的食物,让他立刻就下定了决心。  相似文献   

17.
在于相龙年第一个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有幸采访7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土、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俄罗斯中国友好协会主席俄罗斯亚非人民团结合作协会会长——季塔连科·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季塔连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大部分青春年华是在中国度过的他毕生的事业与中国的革命事业息息相关。他的情感他的追求他的成就他的贡献都与东方那个古老的国度——中国分不开。那种溶于。心血嵌入骨髓的浓浓中国情谊,使他把中国看作是他本人和他的国家的永远伙伴并使他自己成为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近四十年他为传播中国文…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MBA学位后,侯国强毫不犹豫选择了回国。因为此前在瑞士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中国才是他的人生舞台。  相似文献   

19.
曾经有一度,高晓明教授是我的系主任。那时他刚回国不久,家眷尚在国外,他在英国还有实验室在运转,于是便两头兼顾,往返于中英两国之间。获威尔康基金资助的第一个中国人高晓明博士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系,1987年从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赴英国伦敦大学学习。刚出国时,高晓明只有1年的打算。导师看他聪明勤奋,就建议他做博士生。就这样,他用了2年多的时间拿到了博士学位。高晓明又觉得在英国做博士后也不错,便接着到牛津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做了4年的博士后。博士后出站,他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实验室,可以独立地开展科学研究。这样,他…  相似文献   

20.
卓科达,一位叫弗思特·斯特克威尔的美国专家的中国名字。我在中国外文局大楼地的办公室见到他的第一印象是:背阔胸宽、身材魁梧,性格直爽、举止儒雅,尤其是眼镜架下凸起的高高鼻梁,更强化了他是个老外。然而,与他的个头相比,不协调的狭窄办公桌,上面放着几套已磨旧的工具书,以及与几位中国同事挤在一个不大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办公室里共事,他又显得非常的中国化。据单科达先生介绍,尽管他是一个美国人,但他是首先会说中国话,然后才会讲美国话的O1929年,他出生3个月便由当传教士的父母放在一个篮子里带到中国,先是在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