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汉族人名很注重表现性差,结合着汉字的音形义特点,尤其突出了女性“芳名”的性别特点.有关“芳名”的调查表明,女性名字性差的表现不但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而且在语用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文化认同”来描写汉字与汉民族文化的一定关系。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式,因而文字与文化的认同,实际是民族文化内部结构因素之间的认同。汉字是在民族文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的,每个汉字都成为了一定文化的“镜象”。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文化认同法”就是从文化的视觉,客观、准确、历史地释读每个字的文化镜象,并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描绘文字产生发展的轨迹。因而“文化认同法”应成为文字学的基本方法。由于文化认同法有主观客观、历史非历史之别,故文字学中出现了一字数解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甄别。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文化功能及对汉文化传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特殊载体,成为汉文化圈共同的文字基础。从形体构造言,以义构形、以形索义的构字特点及规律,使汉字字符既具有形象、象征性,又兼具高度抽象的符号功能。从其文化功能言,汉字因字、词的某种一致性而具有蕴化新词的独特功能;其社会功能则形成中国古代独特的文言系统及文言经典。高度的超时空性使汉字跨越了历史及方音的双重障碍,播及古代四邻国家。正是因了汉字的借用,越南、朝鲜、日本等邻国在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汉字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书写符号,应是形音义的统一体.自汉字发生,经数千年孳乳流变,至秦初始因“书同文”而把字形规范于小篆,但是汉字的形音义的本初联系,却因语音的发展、字义的引申、形体的变化和假借而逐渐不为人知.到东汉许慎时代,“小学不修”,久矣“莫达其说”,诸生说字解经,多凭臆说解,穿凿附会.许慎因穷二十二年之心力著成《说文解字》.该书以六书为原则,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说明字的本义.本义明而知引申通假借,不仅于读“经”,而且对阅读古代其他文献莫不具有重要价值.该书发明部首排列法,“据形系联,不相杂厕”,9353文以次入座,浑然成一整体.精密的构思,巧妙的编排,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国家语委《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在“通用”领域使用汉字必须遵守的规范。贯彻该《字表》必须澄清前一时期文化界对简化字的种种误解。朱大可所持简化字是“字母共产主义化”、“毛体字”,造成“文化断裂”的观点,以及他对某些字形的解说,对推行规范汉字有阻力作用。建议文化名人了解语言文字知识和汉字改革历史。  相似文献   

6.
文字的“音”与“形”是观念的“现象”存在。文字的音一形二重现象给文字记录观念的方式提供了两种选择。汉字从“形”出发,兼及字“音”,包蕴“意象”,以“相类性”为原则,形成超越具象的汉字“字象”系统;汉字“字象”具有虚拟隐喻的“象性”、具身性和透明性。西文字则弃“形”择“音”,以“任意性”为原则,形成了能指/所指关系的符号“声象”系统;西文字“声象”具有语境诠释的“像性”、离身性和遮蔽性。文字是“构成性的语言”,左右着组织信息和概念表征的方式。现象学的观念开启了重新观察文字的视角,启发通过文字形态的独立考察比较中西文论差异的可能性,探索文字所蕴含的思维力量,观照中西审美思维的源发性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汉字历史悠久,从它的形成、发展可以透视中华民族的传播思想和深层的文化渊源。对传统“六书”进行现代诠释,从汉字的结构揭示先民的自我传播意识,从汉字的使用展现华夏民族的原始文化底蕴和哲学观念,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汉字不仅凝聚着我们祖先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映射着民族感情和人文观念;汉字不仅以其平面具象特征给人视觉的享受和体现审美价值,还以其和谐的韵律传播字义文化;汉字不仅具有语素特点的独立性和功能性,还具有极强构词能力的超想象性和灵活性。汉字实际上已成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的“语言化石”。  相似文献   

8.
汉字的识字法有很多,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识字法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难”的问题,但往往使人有时不知某字到底应该用哪一种。本文主张用“字理识字法”统帅其他识字法。“字理”为主,其他为辅,融成一套完整的汉字识字法。“字理识字法”认为:成千上万的汉字是由200来个基本字构成的。构成的方法也只有两种:一是以形示意;二是用已有的字表意兼表音。学会了这些基本字,再掌握了汉字的构成法,所有汉字就会迎刃而解。这种识字法符合人的认记规律,老师好教,学生易学。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对外汉字教学,繁体与简化字沟通等,都有极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代文化中常常提到的“汉人”“汉族”“汉语”“汉字”,都以“汉”为指代符号,外国研究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学问,也称作“汉学”。可见汉文明的影响之大。博大精深的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有对先秦文明的继承,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出多元性、包容性、和谐性、创造性的特点。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能坚持本土文化的传统,又能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为己所用。因此,这一时期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世所效法,其都城布局规划为后世所仿效;历法和节气的确立提高了农业发展的水平;“敬天法祖”和“孝”文化则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这一时期确立的主体疆域、民族认同、丝绸之路等,对其后两千多年的发展影响深远。我们相信,以汉文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能适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只要我们认真总结汉文明的基本特性,弘扬汉文明的精华,中华文明定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汉字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点,通过对“六书”理论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与评介,明确“六书”理论,特别是许慎的《说文解字》,在汉字发展和应用中的作用、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代“六书”理论的研究。对汉字形体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六书”理论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白族传统的水磨、水碾、水碓技术是一种普遍存在过的粮食加工技术。从文献记载和大量的民族学调查资料看,这种技术既传自汉族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点,今天在某些白族地区还保存着。通过分析这个正在消失的农业应用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它的功能、结构和科技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也谈简体字     
在政治更迭、文化变迁的大叙事中,小小的文字变化最能体现大时代的风貌。古有始皇帝威权下的“书同文”,今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旨在“汉字拉丁化”的“文字简化运动”。简化字与繁体字争议的背后,是政治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交锋,或者说是中华历史文化断裂与传承的别一选择。周清泉先生关于“汉字简化方案”实施中的管见,因于当时话语权被肆意剥夺而无处表达,本刊编发该文,一是提供关于汉字简化的反思与总结,二是彰显学人发表独立见解的历史进步。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先民以实践经验为基础 ,对客观现实及人的主观心理进行概括的书写系统。文章分析了“一”字的本义 ,并解释和“一”字相关的“三”、“士”、“天”、“元”等字的文化含义 ,从而说明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符号 ,更多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意识 ,传达着最初的朴素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汉民族的伟大创造,汉字的亘古历史蕴涵着无穷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因此入“文”而现“化”,出“文”而入“化”是我们对汉字研究的求解。从“三”构形的汉字具有表“多、大、盛、精细”之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字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民俗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沉积。汉字是据义构形的,在汉字里留下的是民族历史文化的印痕。从那一点一画中间我们可以依稀辨认出祖先们生活中存在过的民俗、观念、创造和智慧。汉字在字形的安排上,以不同方法来表现民俗心理的趋向:一种是表示人们所喜见的事物,另一种字形构造是表示人们所忌见的事物或不吉的事物,第三种是心意民俗范畴的字往往都带有“心”的字素。  相似文献   

16.
略谈瑶人《过山榜》中“盘王”祭祀及文化渊源张雄在瑶人珍藏的种类繁多的汉字文书中,《过山榜》一类是最珍贵的文书之一①。这一类文书,产生时代较早,反映瑶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较完整,对研究瑶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根据我国瑶人收藏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汉字的形意及其超语言交际功能作了归纳和研究。站在一个新的角度对汉字的符号性重新认识,认为汉字不仅具有汉语符号的性质,更主要地体现了汉民族思想符号的特征。对汉字为什么一直停留表意阶段,也从文化角度进行了讨论,认为汉字对汉民族文化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对汉字“难认、难写、难记”特征作了求异思考。  相似文献   

18.
《康熙字典》是中国古代官修字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性作品,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本国文化的传承和辞书事业的发展,而且还在问世后不久传至朝鲜半岛,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汉字学习与汉语教育。通过对中、朝相关文献的勾稽及分析,既能够较为明晰地考察《康熙字典》初传朝鲜半岛的时间、使节及原因,又可以将其与"汉字文化圈"之日本、越南进行对比,从侧面窥见历史上两国的政治往来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析字对联的修辞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的数目成千累万,就其组成来看,大多数汉字是合体字。合体字是汉字的偏旁与偏旁按照上下、左右、内外等部位组合而成。对联中的“析字”,主要是利用汉字偏旁的分离组合的特点,巧妙地构成语义通达、情景高远的对联。这种“析字”对联,粗略看来,好似一种文字游戏,其实,它是对汉字纯熟而精妙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水平的汉字修养和文学素质,要创作“析字”对联是不可能的。创编“析字”对联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既要把所“析”的“字”贯穿(或暗  相似文献   

20.
崂山华楼宫外凌烟崮上全真道士词《酹江月》石刻因刻写者水平、风化残损和道教术语等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在不同文献中于词作断句、辨字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而在词义阐述等方面更无详细研究.考据该词创作时间、作者身份,辨析词作断句、格律和用字,进而阐述全真道教修行求道的观念精神和法门途径,对了解元代崂山道教的内外交流、门派归属和发展情况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完善崂山区域金石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丰富崂山人文历史文化极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