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站在女性立场上重读《人生》,试图通过对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情爱观和作家性别主体位置与他笔下人物的关系的研究,来剖析强大的男权文化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制约.  相似文献   

2.
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在其作品《伊芙琳那》中关注女性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他者”的生存困境与悖论,以深刻的历史意识洞察了社会边缘群体历经的不平现实,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了男权话语主宰的社会秩序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同时,以情感主义美德作为女性的文化武器,曲折表达了伯尼及其女主人公们建构女性主体地位,消解男性中心权威的政治意向.  相似文献   

3.
<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阿Q性格特征的阐释,认为阿Q是中国禁欲主义文化模塑出来的典型,一方面,他奉行禁欲主义,扮演着禁欲主义文化的卫道者;另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又涌动着情欲.进而指出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表明了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灵"与人性本能的"肉"、超我与本我的激烈冲突中,性本能被严重压抑并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沉沦>小说集为代表,从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和郁达夫不等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两个方面,论述了郁达夫与其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史上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阿Q性格特征的阐释,认为阿Q是中国禁欲主义文化模塑出来的典型,一方面,他奉行禁欲主义,扮演着禁欲主义文化的卫道者;另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又涌动着情欲。进而指出他的人生哲学和行为表明了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年在封建伦理道德的“灵”与人性本能的“肉”、超我与本我的激烈冲突中,性本能被严重压抑并发生畸变。  相似文献   

6.
文化乡愁是一种带有偏执性倾向的文化心理情感范型.郁达夫散文笔下故都的秋天传达了作家悲秋心理背景下的文化乡愁.悲秋是郁达夫文化乡愁的心理表征,它来自于作家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和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折射出郁达夫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的执著守望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郁达夫小说中对男女两性关系的描写,探讨其小说的两性意识的病态特征及寻找精神出路时所陷入的误区,并以此作为把握郁达夫小说抒情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心理世界的窗口,为我们疏理其小说风格演变提供部分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色墙纸>中的主人公"我"与<一小时故事>中的主人公马拉德太太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她们都是她们所处时代的产物;她们都是男权文化中受压抑的女性,但她们的觉醒都是无意识的觉醒,她们的反叛也是无意识的反叛;她们都走向了相同的结局--终于自由了.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女性性爱书写从集体记忆中剥离出来,叙述女性自我的历史,对男性文本中的强大叙述进行颠覆,解构男权神话.女作家们以及她们笔下的女性清醒地意识到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必然寻求自我救赎,提出了文化突围的可能性.但在突围的同时却陷入另一种困境:对男性的依附与对男权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近十载,十年的留学生活使他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深刻的了解.本文试图中从其<沉沦>三部曲中窥视郁达夫笔下的日本是怎样在文本中发生了"变态"作一尝试.  相似文献   

12.
创造社作家的漂泊小说,是一份独特的文学成就,尤以两位主将郭沫若、郁达夫的创作更为突出.由于他们去国留学的个人经历不同以及其写作风格的差异,他们各自笔下的漂泊者形象又各具特征.郭沫若笔下的漂泊者是"苦旅者"的形象;郁达夫笔下的漂泊者是"哀旅者"的形象.这类形象以其独特的韵味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同时也以其形象魅力的展现,彰显了漂泊小说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张扬个性的郁达夫作为男权中心社会的一员,他始终无法摆脱男权意识的传统影响,在抒写女性时,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了男权意识与男性立场。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在中国现代自我的建构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他突破了传统在自我关注上加诸的道德禁忌,将文学作为镜子,用来观察自己、打量自己、想象自己、改造自己.他的创作突破了前现代"仁者无忧,勇者无惧"的圣贤文化模式,表现的都是平凡个体的"忧"与"惧"的生存体验;他以"我感故我在"的姿态展示了现代自我的感性生命体验,并致力于探索一种灵肉协调的人性化伦理,对这种肯定人的感官快乐的个人伦理的探索,是郁达夫对于现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也是他区别于张资平式的情色小说的严肃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钟形罩》中女主人公埃斯特的悲剧命运及其根源来源于男权文化的压制。在父权社会中,埃斯特经历了从自恋、自怨、自虐到自审的心路历程。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颠覆传统的贞操观、解构母性神话——来抵抗男权文化对女性的抑制和剥夺。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之缺失是郁达夫小说的永恒主题 ,它表现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冲突 ,其部分原因在于郁达夫及其小说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意识。它具体表现在由男性视角对女性的聚焦与变异而生成的女性意象中。郁达夫小说的女性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妖女型 ,玩弄男性 ,而行为意志不可捉摸 ;其二是天使型 ,其特质是“纯洁自然” ;其三是圣母型 ,其特质是“博爱”。这三类女性意象表现出郁达夫小说复杂的性别文化意识 ,既表现为现代人道主义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 ,又传承着传统的性别意识 ,潜隐着父系文化的男权本质  相似文献   

17.
南戏《白兔记》与藏戏《朗萨雯蚌》主人公悲剧命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戏<刘知远白兔记>的主人公李三娘和藏戏<朗萨雯蚌>中的主人公朗萨,分别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和封建农奴社会家庭暴力下妇女的悲剧命运.通过对两位不同民族女性的悲剧命运进行比较,可以探究古代藏、汉民族下层妇女相似的生存状态及其相异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娜拉表现了妇女对自身生存处境的觉醒,20世纪美国作家路丝的娜拉则表现了日趋成熟的女性意识.她不但反省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统治,而且揭示了它对男性自身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独特的文化景观 --试论现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姐妹情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当代女作家笔下的"姐妹情谊",以同性结盟的姿态反叛了封建礼教对女性角色的限定,开拓了文学表现生活的一个崭新领域,为长期处于封建伦理文化压制下的女性文学带来了曙光.对女性之间"姐妹情谊"的关注,展现了一道女性生存真实的独特景观.  相似文献   

20.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鞋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以其特有的性象征意义而占据着引人注目的地位.在老舍的小说中,女性形象的"鞋"与性有着隐喻性的关系,它的深层意义在于老舍利用"鞋"这一特殊意象来刻画他笔下人物的潜意识心理以及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同时显现出作家本人思想深处的男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