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五四时期是我国女权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干将的胡适 ,以西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为武器 ,在批判传统妇女观的基础上 ,提出了他的妇女观 ,对五四时期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重新定位作了舆论上的准备。但由于其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固有的妥协性 ,又使其妇女观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和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两位极为重要也是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们一生的经历及学说,早已成为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中五四时期的思想是研究的一个热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也是一场伦理革命运动,陈独秀提出伦理觉悟是"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的思想,点明了伦理革命的重要性。陈独秀和胡适五四时期的伦理思想在基本点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种种差别。在人性论方面,陈独秀主张"性善性恶论",胡适主张"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论;"在对待中国传统伦理方面,陈独秀主张彻底抛弃别尊卑、明贵贱的"三纲之说",胡适则主张"一点一滴"地改良。作为五四时期的新派人物,陈独秀和胡适的伦理思想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的伦理建构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韦林珍  钟海 《唐都学刊》2005,21(4):61-65
牟宗三从“道德的心”这个文化生命“本原形态”出发,对中西文化进行阐释和抉发。他认为,中西文化系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西学东渐冲击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后如何去“立”的问题,他提出了一条更加注重开出科学和民主的“新外王”文化发展之路。他的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当前文化和民主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胡适对旧体诗的态度经历了四个阶段,大致呈现出由求学阶段的反思纠弊,到文学革命时期的批判趋新,到新文学落潮后的平心而论,再到晚年寓居美国后归于通达公允的轨迹。这种变化及其诗论中所表现的矛盾性,暗示出他已经意识到在对待旧体诗这一文体上所遭遇的困境。因而他在看似激进的批判后,逐渐归于理性。而他在公共视野之外对旧体诗的亲密接触,则说明他在经历了新旧诗长久的对抗后,最终走向了和解。胡适态度的转变也就成了对旧体诗存在价值的一种体认。  相似文献   

5.
张爱芳 《浙江学刊》2000,(1):130-135
胡适的《章实斋先生年谱》以近代的学术眼光和新的视角,总结出章学诚学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精华所在,而且突破一般年谱往往对谱主多加隐讳粉饰的作法,不但记谱主的长处,而且也指出他的不足。与同一时期姚名达、何炳松对章学诚有过的研究、评价相比较,更能说明胡适所作《年谱》具有的独特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对于胡适进宫谒见溥仪这一事件的重新解读,应建立在对时人叙述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尽量还原胡适谒见溥仪的历史场景。通过重新解读中可以看出这次会面对胡适和溥仪公众形象的影响,以及在对待既定政治秩序方面胡适与倾向革命的知识分子之间态度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面子     
王磊 《东西南北》2009,(10):71-71
胡适13岁时,由母亲作主,与离家不远的旌德县女子江冬秀订婚。尔后,胡适去美国留学,冬去春来14载,两人未曾见过面。1917年12月,胡适回故里完婚,无情人终成眷属。其后,有一封胡适给友人的信,透露了几分真情:“在家庭关系上,我站在东方人的一边,这主要是因为我有一个非常非常好的母亲,她对我的深恩是无从报答的。我长时间离开她,已经使我深感愧疚,这个罪是无论如何都赎不清,和江冬秀结婚,只是赎罪于万一罢了。”  相似文献   

8.
胡适曾明确指出自己的文化观是"充分世界化"并非"全盘西化"。其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方法论上以西学检视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并强调两者的相通性;二是在禅学史料的搜集、选择上的世界化眼光和反传统倾向。胡适禅学研究的文化向度,使其禅学研究带有一定预设性,因此而饱受争议,但依然对之后的禅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对中国文化走向的关注是胡适禅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意识,所以从文化观视角来考察其禅学研究,有助于理解胡适反传统学术风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胡适和泰戈尔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具影响力、最具比较意义的人物.1924年,泰戈尔应邀访华,宣扬东方价值观,在思想界引起轩然大波.胡适一贯推崇西方文化,对泰戈尔的思想也没有真切的了解,但他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泰戈尔的人格表示敬重,为泰戈尔在华期间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进行辩护.两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郑大华 《浙江学刊》2006,1(4):116-124
近代以来中国存在着一股"全盘西化思潮",胡适是这股思潮的"始作俑者"和代表人物,这大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事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反对用所谓西方"新文化"来全盘取代中国"旧文化",主张中西文化和中西哲学的结合;他也没有全盘性的反传统,他和传统的关系可以说是形离而神合.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他主张的是"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而不是"全盘西化",为此,那位真正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始终不肯将他"马马虎虎收为同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胡适之所以主张"充分西化"或"全力西化",就其思想认识根源来看,首先,是他的民族文化自卑心理的滋长;其次,是他对所谓文化之"惰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张阿利  吉平 《唐都学刊》2007,23(6):68-71
西部电影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文化感和较为深刻的人生意旨与生活哲理,其影片中物象的表意功不可没。生理象征类物象使西部电影在人的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生存本能和性本能之间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询,也因此影片在人性深度和潜意识领域中总有着一种前瞻性的眼光和前导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是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科学回答。其主要特征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开放意识有机结合;广采博取的精神与辩证思想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与突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有机结合,从而决定了周恩来的中西文化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并领会这一理论体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与泰国建交30多年中,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两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在经济、社会、旅游、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中,泰国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都认为文化并不是经济的附属品,认为文化对于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意识的形成、对于战胜资本主义、实现人类解放都具有积极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反对经济决定论而夸大了文化的作用,从而使他们的文化构想具有了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5.
水性与盐色——从中西文化原色管窥简论华人的文化品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栾栋 《唐都学刊》2003,19(1):110-114
人们知道中国有12属相,其实华人还有一个母体属相———龙种禀性即水之华。水文化构成了中国人水的根质,水的智慧,水的柔情,水的威力,水的化性,水的局限。与西方"盐人"文化的创制更新特点相比,水人文化更接近生命本根。水文化陶冶生态品性;盐文化造就科技精神。水文化重视天人合一,无为有为,于化感通变处留有可持续发展的余地;盐文化崇尚征服自然,披坚执锐,在积极进取中创造走向未来的利器。水文化和盐文化特色明显,利弊杂陈,各有千秋,刚柔相济。在第三个千年地球文明向宇宙文明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水文化与盐文化以及与其他文化的通和致化,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而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16.
周宁 《唐都学刊》2006,22(4):108-112
晚清以降,西方新知大规模输入,但各门学科知识的传播并不同步。中医由于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疗效,面对西医的咄咄进逼仍保持着持久的生命力。桐城巨子吴汝纶值此举国遵奉中医之时,力倡西医,诋斥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大力引荐西方医学新知,甚至临终仍不肯一试中医,其原因何在?深入吴氏的生活世界和阅读世界,我们会发现,家门不幸、友朋交往和西书阅读是促成吴汝纶对中西医评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国西部影片与中国西部影片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唐都学刊》2003,19(4):72-74
中国西部影片的发展关键在于能否演绎出我们民族生存的内在精神,并且在此基础上完成西部影片模式的建构.从这个意义上,美国西部片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辩证法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碰撞的产物,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厚的中国传统辩证法元素。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不仅主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区分,而且更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以及关于矛盾的精髓问题这些西方传统辩证法所不能容纳的内容。这使得毛泽东的辩证法独树一帜,构成了中西思维方式内含张力的融合的一种典范。对此典范的深入理解,当能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复兴与发展有莫大的益助。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辩证法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和思维方式碰撞的产物,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厚 的中国传统辩证法元素。这主要体现在毛泽东不仅主张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 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区分,而且更强调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 要矛盾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的互相转化,以及关于矛盾的精髓问题这些西方传统辩证法 所不能容纳的内容。这使得毛泽东的辩证法独树一帜,构成了中西思维方式内含张力 的融合的一种典范。对此典范的深入理解,当能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复兴与发展有莫大 的益助。

关键词: 中西思维方式?毛泽东辩证法?西方传统辩证法?矛盾

As the outcome of the encounter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modes of thinking, Mao Zedong's dialectics contains considerable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ialectics. Mao advocate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principal and secondary contradictions and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secondary aspects of a contradiction; but more importantly, he also emphasized that each can transform into its opposite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and attached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to the “quintessence” of a contradiction, ideas which are alien to traditional Western dialectics. This makes Mao's dialectics distinctive, so that it constitutes a model of the integration (not without ten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atterns of thinking.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is model will be of great benefit to the re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hilosoph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