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各级领导干部应特别注重务实,同时也不应忽视务虚。掌握这两项基本功,对提高领导工作质量,增强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务虚,不是脱离实际的空谈。吹牛皮,说大话,鼓虚劲,那不叫务虚。务虚是观察形势,探讨理论,谋划思路,把握全局,制定政策,规划未来,等等,不能把务虚仅仅理解为是学习书本知识。如果说务实是“决胜千里之外”,那么务虚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务实是解决干的问题,就是干实事,讲实效,解决实际问题,像江泽民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在“实干上下真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务实离不开务虚,务虚是为…  相似文献   

2.
张剑荆:民营企业眼里的“三个不高兴” 《中国经济报告》2013年第5期刊发张剑荆文章提出,我国的反危机措施,加上一直以来形成的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创造性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和企业界对中小民营企业有很多批评,其中之一就是会“管”不会“理”,管理总是滞后于企业发展。企业营销:会“销”不会“营”。营销应该是“营”与“销”的组合,一方面要在营造好企业良好的生存空间的同时销售产品;另一方面要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积极营造企业良好的生存空间。企业的生存空间就是市场,就是客户!只销不营是短期行为,是急功近利。然而中小民营企业恰恰是只顾“销”只要“销”,不愿“营”不会“营”。企业战略:能“战”不懂“略”。许多民营企业往往是事到临头,才临阵磨枪。销售旺季来了,就想打广告、做宣传,竞争对手大军…  相似文献   

4.
<正>企业文化已不再只是老板的文化,而是企业管理层的文化;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可能的文化,就是中国职业经理人的文化。“情死现象”——民营企业文化一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放眼民营企业,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深入探究,却良莠不齐、难如人意。每每旭日东升,上万家民营企业随之诞生、红火开张;夕阳西沉,上万家民营企业又偃旗息鼓、灰飞烟灭。在这不断的生死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国国有与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值明显高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通过对两类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对工作效率影响比较发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由于工作压力较低,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也较低;民营企业管理人员工作压力较高,而且带来的工作效率也较高。进一步研究发现,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对于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来说比较高,但是也没有达到“临界值”,从而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为了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两类企业完全有增加其工作压力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大量新兴领域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这也让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同时,国内房地产领域去资本化、各地村镇银行规范化、虚拟经济去垄断化趋势正在形成,中小民营企业看到发展方向。企业的内外部竞争机制也由传统的生产型、资源型、创新型、模式化逐渐转向企业内部转化。因此,员工优势成为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员工激励也成为民营企业必须要深刻思考的课题。文章以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为切入点,对员工激励概念、内容及原则进行分析,阐述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进一步探讨现存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解决策略,力求为推动相关领域发展作出有益的尝试及探索。  相似文献   

7.
<正> 共青团作为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充分调动起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发奋学习、锐意创造、自觉奉献,在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谋求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应是当前共青团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随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团的工作重心和职能相应地发生变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疲软型”向“效率型”转变,由“务虚型”向“务实型”转变,由“指令型”向“服务型”转变。应把服务工厂、  相似文献   

8.
变脸非变身     
<正>让品牌“变脸”成为企业“变身”的前戏,告知消费者品牌自身内涵的变化。品牌为什么要“变脸”笔者曾听一位在咨询公司打拼多年的朋友讲过一个其亲身经历的案例。一家民营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不断成长壮大。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许多问  相似文献   

9.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在企业“务虚”工作的范围内。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企业的思政工作,实际上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光荣传统与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的结合,也是贯彻党的思想方针、实践路线的重要步骤.是实现党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民营企业通常被认为是一种保守的企业组织形式。但一些民营企业也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企业。本文考察了经济转轨过程中中国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与创新效率。从民营企业的基本特征出发,利用一个大规模的微观数据集,本文得到了以下结果:与其他所有制企业比较起来,民营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更少。同时,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也更低;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年龄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没有明显影响。但政府补贴和加强产学研结合不仅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且能够推动民营企业创新效率的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投入对民营企业的创新具有正外部性。它不仅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投入具有杠杆效应,并且通过知识溢出效应提高了民营企业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1.
<正>中新社5月21日说,中国每年有上百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这个数字在全世界是最高的。不少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但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的倒闭则是一种非正常“死亡”。《北京日报理论周  相似文献   

12.
我们一贯强调务实,但我们也提倡领导干部在注重务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务虚。所谓务虚,不是坐而论道、脱离实际的空谈,不是异想天开、故弄玄虚,也不是虚晃一枪、虚张声势、虚应故事。虚假、虚伪、虚构等,肯定不是务虚;只是为了说得好听,并不准备实行,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说归说、做归做,甚至吹牛皮、说大话,光喊口号,只图虚荣、虚名,尽鼓虚劲,同样也不叫务虚。这里讲的务虚,狭义上是指就某个问题从政治、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讨论;广义上则是指观察、分析和思考,如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探讨理论、制定决策、把握全局、规划未来等,都可以归于…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个体、民营企业中某些环节和服务的滞后,给身单力薄的个体、民营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他们有“五盼”: 一盼科技到家。个体、民营企业多处在农村、科技水平低,其产品很难与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厂家、大集团的产品竞争,为生存和发展迫切要求各有关部门积极牵线搭桥促使与大企业、大集团、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攀亲结缘,借梯上楼,引进他们的技术,提高自身产品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14.
泉州中小民营企业相当发达,完成原始积累的泉州民营企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就是面临着做大做强的问题。而在企业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的时候,融资难却成为企业一个“心头隐患”。  相似文献   

15.
<正>耳边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那个人,能力还是有的,就是太爱务虚,不做实事。也有人这样抱怨:这个社会,光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不行的。光务实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得务虚,不然,永远上不去。可见"务虚"一词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不怎么样,多少有点灰太狼的  相似文献   

16.
万向集团之所以被大家称为“民营企业常青树” ,之所以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能够成功地收购美国上市公司和有著名品牌的公司 ,是因为万向集团主席鲁冠球的企业家禀性使得其在“国内形势所逼”下主动开发国际市场 ,并且在出口规模升级和产品升级的情况下 ,鲁冠球能适时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实行企业家职能分工和企业家职能网络化 ,从而把握了发展的机遇和及时地掌握了国际市场竞争的知识和能力。相比那些经历过生生死死的和长不大的民营企业来说 ,万向集团的企业家职能市场环境和自身认知能力提高所作的适应性调整及相应的组织结构调整 ,是万向集团成功的保证和关键之所在。因此 ,无论在企业成长的初期还是发展、成熟阶段 ,只要有明确的企业家禀性及其“与时俱进” ,企业的顺利成长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17.
王宪平 《经理人》2004,(12):54-54
由于多余层级而造成的累赘,实在影响企业效率! 再好的企业,一不小心就容易让组织“胖”了起来,变得累赘。而“胖”的缘由,大多会是从组织内部不知不觉地增添了那些副职开始的。上个月,笔者受邀参加了在鞋业内颇有盛名的一家民营企业举办的中高级管理研讨会。当时,我惊讶地发现这家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却副总、副职成群。这令我不免触景生情,联想起十年前先后在三家国营企业  相似文献   

18.
黎冲森 《经理人》2006,(8):50-52
不少人对CEO们的“明痛”津津乐道,你可知道他的“隐痛”?“民营企业是野生的,要生存下来很辛苦……”一著名家电企业的主席曾对媒体表示。由此看来,做民企的CEO很难。民营企业中,一类是企业老板自任CEO;另一类则是职业经理人。在  相似文献   

19.
为了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任用,降低自愿离职率、夯实组织基础与管理水平,我国民营企业也开始各种形式的“股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分析三种股改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的影响,为民营企业规范化发展与管理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机会并不见得就少了,只是机会开始较真儿,你有真本领,机会找到你门上,你也不认识。一位企业经营风险观察家说“能够产生经理人的有三类企业,一是投资银行业,二是互联网企业,三是民营企业。”究其原因:“经理人与企业风险级数相符,风险越大的企业,产生经理人的机会也就越大:投资银行业、互联网企业能够在发达国家发酵、成熟,是因为充分的市场经济制度具有有效互动的风险防范机制,包括职业经理人制度上的安排经理人;相对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