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肖克凡 《社区》2011,(11):8-8
《三字经》讲的“人之初”,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之初。“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有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之生固小人”。无论强调性善论还是性恶论。我们在后天都是要接受教育的。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国民接受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必须。  相似文献   

2.
陈学远 《新天地》2011,(12):154-154
一、无休止的抱怨 “学习真太枯燥无味了!” “又要考试啊,天哪!” “真烦,每天都要做作业!” “我妈真罗嗦!” “妈,我的裙子都穿了两年了…。。”“这谁把垃圾扔在我的座位边上?!”在我们的中学生身边,这样的抱怨每天都在发生,大家似乎也习以为常了。我们真的有这么多的牢骚要发吗?我们的生活、学习真的如此令人不满吗?我们真的应该没完没了的抱怨吗?  相似文献   

3.
《山西老年》2014,(6):8-8
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 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所以,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相似文献   

4.
我成功了     
“成功”到底是怎样的呢?妈妈说享受“成功”是幸福的,爸爸说要取得“成功”是艰苦的,而我说“成功”是来之不易的,也是属于勇者的。记得那还是三年级,我们班来了个新的体育老师,姓何,老师人很好,可是对我们一点都不了解。眼看运动会就要来临了,我们班一点准备都没有,参赛人员也没有选好。这可怎么办呢?何老师想了想说:“我们先来个体能测试吧!”我们都在  相似文献   

5.
谈语言美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话。我们都看见过这样的情景或自己有过这样的感受:一句“对不起”,常常可变“横眉怒目”为“和颜悦色”;一声“请”,往往可使“素不相识”变成“一见如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美具有多么大的作用。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每天都在使用语言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与人之间是同志的关系,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尊重。我们提倡讲究语言美,因为这正是同志友爱关系的要求和反映,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语言污染”相当严重。它不仅影响着社会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DIY(Do It Yourself)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大凡自己动手做的事情都可称之为“DIY”——“攒机DIY”“音响DIY”、“家居DIY”……DIY意味着另类,意味着做自己的主人,敢于向自我挑战。在这个提倡亲历亲为,凡事都要DIY的  相似文献   

7.
残疾人开运动会,这在许多人看来既残酷又不可思议,当“远南”报告团在北京巡回讲演后,整个京城都为主轰动了,不少大学生在听完报告之后说:“我们为中国的残疾人感到骄傲,与他们这些为了祖国的荣誉不顾个人不幸的强者相比,真不知我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北京劲松二中一位同学说:“过去我看到的残疾人都是乞丐,如今看到残疾人  相似文献   

8.
生命就是创造 — —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的现代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对生命本质做了深刻阐述 ,指出“我们是自己生活的创造者 ,每一瞬间都是一种创造”;“我们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 ,因而必须有所选择”;“当我们自由行动时 ,就在自身中体验到了创造”,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记得我们在迈阿密的那天晚上,那时候,我们的儿子伊恩才五岁。当时,我们正和亲戚们待在一起,他上床睡觉的时间到了。我看着起居室地板,知道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玩具七零八落地散放在地板上,到处都是。“伊恩,”我说,“你必须在上床睡觉之前将所有的玩具都捡起来。”“爸爸,”他说,“我太累了,捡不动玩具了。”我当即就想强迫他把房间整理干  相似文献   

10.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老师都离不开与学生言语对话,但是我们却不能保证自己是在百分之百“真诚”地与学生对话!也许我们每个老师都知道对话需要“平等”,可谁又知道这种对话是不是一个口头上的“平等”?课堂上我们之间的对话是否能为教学服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日益重要。对话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情感,而不流于形式,这些更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关注的重点。学生其实并不是“一无所有”,更不是一张“白纸”,我们不能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们和学生的教学对话并非是给予学生的单向“恩赐”,而是课堂交流的需要。我们要认识到课堂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空间,而“平等、有效”则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师生才能获取真正意义的教学对话,才会获得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党果断地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突破性转移;坚决地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性转轨;勇敢地实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根本性转变。二十年来的伟大实践表明,每一次思想大解放都是对“左”的思想观念的有力冲击,都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力促进。如果说,1958~1978这二十年的经历,使我们切身感受到“警惕右,但主要是防‘左’”这一告诫的极其  相似文献   

12.
许慎《说文解字》卷十二说:“扃,外闭之关也。”段玉裁注:“关者,以木横持门户也。……户扃,盖以木横著于户,为之机,令外可闭者。”古人究竟怎样“为之机”,用扃从外边把门关起来,以及“扃”怎样慢慢地发展而为后世所用的锁,这些我们都不加讨论。我们只在这里交代一下,门外的关闭工具是“扃”,我们所要讨论的大致限于门以内的用以启闭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一先从“秀才识字认半边”谈起。我们使用的方块字有百分之八九十是半边义符和半边声符的“形声字”。“裹”“蜾”“菓”等都包含声符“果”,于是我们可以判断这几个字都读“果”,这样给我们识字带来方便。但是“裸”或“倮”中也包含声符“果”,却不读“果”,而要读“瘰”(luǒ)。如果有人把“赤裸裸”读成“赤果果”,这就闹出笑话来。因此“秀才识字认半边”成了“读别字”的同义语。不过要知道,这只能怪“汉字”,不能完全怪“秀才”。“工”与“空”“红”,在读音上声母虽有差异,但发音部位全一样,都是舌根音,只是发音方法小有变异,所以读为k′-、x-①。这类语音变化现象比较容易解说。可是“果”是k-声母,而“裸”是l-声母这是怎么变来的,便成了古音学中研究的问  相似文献   

14.
编辑为人作嫁,本身无可非议。一方面,这是由我们国家政权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国家的主人。我们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人作嫁正是为人民服务在编辑行业中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每一个人,各行各业,也都有一个“为人作嫁”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为人作嫁”,只不过用为人作嫁来形容编辑行业的敬业精神更来得贴切和自然罢了。另一方面,这也是编辑  相似文献   

15.
墨子是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军事工程师。《墨经》是“世界最古名学之书”。其在中国和世界逻辑史上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墨家对于“辩”的涵义、“辩”的作用、“辩”的方法、“辩”的准则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均为墨家之逻辑学研究的起点,对我们的逻辑思维也很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是建立在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结晶。二者都关注时代的新课题 ,突出强调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及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父母身边,生活在家庭温馨的氛围中。父母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呵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兄弟姐妹也都以不同方式给予我们无限的爱,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进今天的“口语交际”,围绕“亲情”这个话题谈一谈,写一写,再次感悟这沉甸甸的亲情。  相似文献   

18.
“克已复礼”是那丧家狗孔老二为反对社会变革,复辟奴隶制而提出的反动政治纲领。事隔两千多年,叛徒、卖国贼林彪重新拣起这面破旗,作为他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的黑纲领。林彪和孔老二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都是代表反动统治阶级的利益,都是妄图开历史的倒车。他们都是劳动人民的死敌。我们劳动人民最知道林彪这个大坏蛋要“复”的“礼”是什么东西。孔孟之道的“礼”,历来是反动统治阶级喝我们的血,吃我们的肉的“礼”;是束缚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不准劳动人民反抗的“礼”。它们靠这些“礼”作为维持罪恶统治的精神支柱。林彪把“克已复礼”作为他万事中最大的事,就是妄图恢复地主资产阶级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旧制度,把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倒退为大  相似文献   

19.
一 我们当今都生活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的意思是,整个世界现在是一些人类活动得以运作的关键因素,这类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被理想化地用一些单一而普遍的思想体系、技术体系和交流方式加以控制。 但是一个“国家”,不论我们如何去界定它,它在定义上是具有排他性和独特性的。它总是被人们认知为不成其为另一个国家。在这一程度上,“国家”被界定为是非全球性的,在主客观两方面都是如此。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国家”是首要的和在性质上独  相似文献   

20.
“有意思的是,近期报告文学没有什么惊人的宣言,却悄悄地实现着它的更新与发展。”“它的宣言,是隐没在我们时代改革的光焰中了。”——我们的对话正因为我们都是从甘蔗林、青纱帐中走出来,正因为我们都是由农民母亲那无私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