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起步甚晚且以不可阻挡之势跃入台湾文坛前列的女性文学,一举打破台湾文坛长期以来男性独家鼎立的局面,而使当代台湾文坛迈进多元化创作发展的大道.从对中国传统女性文学的继承和发展,到新生代女性文学的突起,均显示了台湾女性文学发展的实力.台湾女性文学创作主题的重心是以塑造众多性格迥异的女性人物形象来透视出其畸形社会.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亦可谓百花竞放,争奇斗艳.作为我国当代文学不可缺少的台湾女性文学,是与大陆女性文学互呈异彩、交相辉映的.  相似文献   

2.
新女性主义的高扬──当代台湾女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李艳梅女性主义文学是指研究对象是以探讨女性问题为中心的作品,这里论述的是台湾当代女作家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建国以来台湾的女性文学从发展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多表现女子不...  相似文献   

3.
加拿大华人新移民女作家李彦创作的小说《嫁得西风》,是一部集多重声调和多重对比于一体的文学文本,将东方与西方、大陆与台湾以及不同年代的女性婚恋观、价值观等进行多方位展示和书写,描写了众多女性的生命情感史。在平静的叙述中,揭示出作家对现代社会女性该怎样做女性这个命题的关注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大陆版台湾文学史对1950年代台湾女性文学的叙述存在不少问题,如:在官方词汇笼统概括下完全忽视或疏漏女性文学;个别作家之"点"多而总体状况之"面"少;较少吸收海外及台湾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多关注怀乡忆旧等牵涉家国意识的题材,而忽略关注台湾日常生活的"在地化"书写。这些问题必将影响学者们对这个年代整个台湾文学生态的构想与研究。学者们应减少性别偏见,以更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态度来撰写和修缮台湾文学史。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人文主义特性与女性生存的内心渴望有着本质的契合。简女贞抓住文学的这一特性,以文学艺术审美的方式作为女性超越现实束缚、寻求人生诗意的手段, 立足于女性的现实人生, 从艺术思维、艺术内容到艺术形式寻求、建构自由、自主的女性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性别复苏到话语自觉,从父权解构到主体建构,从女权理论到文学实践,是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思潮生成、发展、流变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内容。在这一强劲思潮的推动和鼓舞之下,当代女性文学的话语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女性写作新的审美机制得以初步建立,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和人格价值亦得到进一步体认,实现了自五四女性主义文学思潮之后的又一轮更高层次更大规模的女权启蒙。  相似文献   

7.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台湾怀乡思亲小说出自从大陆迁台的女作家之手,写女性成长的故事,抒女性思乡的真情.但从父亲到恋人,男性是每一个思乡梦里挥洒不去的身影,也是一个个富有内涵的文化指向.<城南旧事>、<失去的金铃子>和<梦回青河>是怀乡思亲小说的"鼎足"之作,从中可以发现,不同男性身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却同样指向当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台湾文坛的生态环境.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怀乡思亲小说的男性书写,既可以深化台湾女性文学和乡愁文学的研究,也可以为当下两岸文化交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妇女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在文学里,从《诗经》到《红楼梦》,女性总是以弱者,以悲剧形象出现,更不用说女性文学的存在。班昭虽有满腹经纶,李清照固然才华横溢,但她们仍是受封建思想束缚的女性,没有真正意识到女人自身的价值。“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坛风云变幻,一代女作家群崛起,女性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作为女性文学重要特征的女性意识也得到空前张扬,所以客观上要求对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这一发展脉络予以梳理。 游友基教授的专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是他十几年潜心钻研女性文学的结晶。这部书从独特的审美视角切人女性文学,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审美历程、审美价值、审美形态三方面分析女性文学。每一方面,作者都用大量严密的论据论证自己提出的不同见解,表现了对女性文学研究深厚的功底。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四字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关键词gender在中国的翻译、使用而出现的,其概念界定与使用的众说纷纭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理解上的差异性与驳杂性。从复原生理、心理层面上的传统性别差异到批判性别生成中的男权文化机制,从执着于提升被压抑的个人、身体价值到强调公共领域中的女性参与,从建构多重主体的性别维度到解构生理性别与文化性别的二元对立,从注重精英叙事中的女性话语到开始与大众文化结缘,社会性别研究在新时期文学中经历了繁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形式研究关注叙事人、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修辞等形式要素体现的性别权力关系,能够丰富和发展尚嫌薄弱的新世纪文学叙事学研究,为私人化写作落潮后的女性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空间,增强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理性、专业性、国际性等。  相似文献   

11.
女性情爱问题,是关涉到女性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女性情爱问题所提出的根本观点体现出他们对女性的自身主体权利和精神价值的高度关注,他们的情爱观对于现今的女性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台湾文坛上引人瞩目的高产女作家,郭良蕙不仅游走于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中间地带,拥有广泛的社会读者群,而且以她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文学题材的大胆碰撞,挑战了官方文学话语的权力场域.其小说创作内容从传统的男性社会横跨到现代社会,通过对台湾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女性情感境遇的审视,传达了作者有关婚姻爱情问题的深层思考.特别是她对性爱题材的尖锐触及,突破了台湾文学的创作禁区,并引发出一系列耐人寻味的台湾文坛风波.  相似文献   

13.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茹志鹃的小说,其独特性显而易见。茹志鹃的女性意识表现为关注女性的角色转换,并以人道情怀关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茹志鹃用女性的眉笔细腻展现了普通人特别是女性的心灵历程和情感变化,显示了茹志鹃在十七年时期作为女性作家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异类婚型故事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故事类型。它以独特的吸引力和体现民众心声的特点为人们所关注。异类婚型故事中的女性研究角度多样,表现在女性形象、女性地位在历史潮流下的变迁和文化阐释。从民间文学视角来探讨女性文化,可以使女性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样化,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朱双一的<台湾文学与中华地域文化>是研究两岸文学和文化渊源的重要成果,著者从地域文化角度切入,建构了一个地域、民性、文学的三维空间,把台湾文学的地域研究纳入到更加宽阔的学术视野中进行考察,在地域、民性、文学之间的互动磨合中发现台湾的文学地景.该著辨析台湾文学由其边缘位置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共通性和台湾在地性,并宏观把握大陆赴台作家的群体特征,求证出他们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该著从地域空间中探寻台湾文学的中华文化印证,颇有可论之处.  相似文献   

16.
<正> 80年代台湾文坛的女性文学异军突起,发展到一个高峰期。这批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的青年女作家,用女性的眼光观察着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创作题材广泛,笔触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深刻、隽永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蒋晓云即是排行榜上有名的一位青年女作家。蒋晓云大学期间开始发表小说,并多次在台湾获奖。毕业后赴美留学。她开始文学生涯后就对爱情婚姻问题投以极大的关注,她更多地着墨于与她同时代的社会变迁中的青年男女身上。她的爱情题材小说大多收在小说集《无情世代》里。爱情,是男女心灵  相似文献   

17.
去年 1 0月中旬 ,台湾知名作家陈若曦、应平书、姚宜瑛、小民、曹又方、廖辉英、钟文音、六月等数十位台湾中国妇女写作协会会员 ,在青岛与大陆部分女作家、记者、学者联合召开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学术研讨会。会上 ,代表们共同探讨了海峡两岸女性文学的共性与特质以及今后共同发展的趋势。这里发表的《谈谈台湾情色小说》一文 ,是陈若曦女士在大会上的发言稿。在文中 ,她辨明了情色文学与色情文学的关系 ,探讨了台湾情色文学与中国古代性文化及情色文学的联系 ,总结了台湾情色文学的特点。这对海峡两岸文学的交流发展及研究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与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杂志的传播与文学生产同源同质。《文讯》是台湾当代最重要的文学平面媒体之一,办刊30年为台湾文学写史。堪称文坛翘楚。《文讯》历经党营到民办、供养到完全市场化的经营过程,在营销策略、传播机制上积累实践经验.创设运动范式;从理论到战略努力建构文学传播学科,增值象征资本和美誉度,型塑了台湾文坛良好形象,是台湾文学传播史的亲历者、传播范式的创建者。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注重日常生活描写、体现女性的生存态度、追求苍凉的美学风格的"非启蒙文学"路线,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关注人生问题的表现到非启蒙文学关注人性问题的表现的转换,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意义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