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当充分利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营造的政策优势,依托广西保税物流体系,紧密结合广西企业对东盟国家的跨国贸易和投资的经济基础,发展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离岸金融业务,由南宁市统领整个经济区的离岸金融业务,按照"两步走"战略,聚集足够数量的离岸银行数量,形成竞争相对充分、有序的离岸金融市场格局,大力开发区域内外向型企业的离岸金融业务需求,推进实现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2.
离岸金融由于其运行体制独特,容易逃脱各国的金融法规监管,从而成为金融市场风险加剧、洗钱、欺诈和使各国金融监管弱化和影响在岸金融市场稳定的因素.可从离岸账户这一离岸金融市场的微观工具出发,研究离岸账户通常的操作手法及其给东道国带来的风险,探讨东道国特别是我国如何对离岸金融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非均衡性的事实,要在这样的区域内寻求金融调整与优化的高效进行就必须要克服这一非均衡性.而这种非均衡性的克服要依靠区域内各国进行金融合作.根据广义梯度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将泛北部湾经济区各成员国划分为高梯度、中梯度和低梯度国家三个层次.泛北部湾经济区金融结构的优化,应该明确区域金融合作目标与各国责任,建立政府主导的供给领先需求跟随型金融结构的短期目标,建立市场主导的需求领先供给跟随型金融结构的中期目标,建立和完善区域金融合作保障促进体系的长期目标.应建立健全金融产业协调机制,协调金融产业发展;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协调机制,协调金融市场发展;建立区域性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确保区域内金融安全、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4.
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金融监管必须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鉴于我国目前金融创新监管法律尚未成体系,当务之急是理清法律制度的总体框架,为制度构建指明方向。我国金融创新监管法律制度应包括三方面内容:制定《金融创新促进法》作为规范金融创新的基本法律;完善规制特定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特别法,夯实金融市场法律基础;制定《金融监管组织法》调整现有金融监管体制,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了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的发展特点、发展环境及相关政策,详细研究了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物流金融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金融市场上的法律风险,其横向可能波及的行业范围,纵向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均不亚于其他金融风险.山东金融市场法律风险的存在形式也是我国金融市场法律风险的反映,主要表现在:上位法操作性弱,下位法任意性强;重视市场准入,轻视金融运作;金融监管乏力,执法要素不平衡等方面.对此,山东应积极推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金融立法,从金融监管机构设立、监管重点、公众参与监督等方面完善金融执法,并从金融纠纷立案、公检法司协调司法、法院积极参与等方面完善金融司法.  相似文献   

7.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良好的金融发展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经济区目前的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针对经济区在金融体系、金融创新、金融合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符合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时代要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优势产业集群的路径应基于产业集群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空间布局优化、产业集群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龙头企业培育、产业集聚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保税体系建设等方面予以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探讨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金融支持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苏辛 《学术论坛》2007,(1):110-115
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之后的第四个重要沿海经济区域。金融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对经济区的发展至关重要,离开一个功能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经济增长将会受阻。文章分析了当前广西金融运行的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金融如何支持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物流的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低碳物流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低碳物流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初步涌现.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的新形势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获得迅速发展.文章在分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研究低碳物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业调整与振兴的方向,并结合广西区情,提出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低碳物流的发展路径.通过发展低碳物流,促进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具备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静态竞争优势,然而要获得可持续竞争力,还必须将静态的竞争优势转化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此,应构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创新体系,激活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部经济资源以提升对外经济竞争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积极培育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核心竞争力,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以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竞争力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文化软实力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软实力发展仍存在不足,应从发展文化事业、打造文化品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及打造“广西北部湾文化发展模式”等方面提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析东南亚国家的金融法律环境的各个方面,分析重点国家的金融体系及其改革、金融市场、金融监管及其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监管、金融改革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融系统性风险严重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而金融系统本身的顺周期性则扩大了这种风险的可能.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以微观审慎监管为主的金融监管方法对系统性风险的监控和预防无能为力,在金融微观审慎监管已无法从全局上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局面下,迫切需要金融宏观层面的监管以弥补微观监管的漏洞.金融宏观审慎监管除了要体现逆周期性外,其管理方法、操作工具乃至政策配合都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张阳 《社会科学》2023,(9):181-192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有系统重要性与一般性之区分,如何识别出系统重要性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金融监管亟待解决的前置性基础问题。首先,识别的对象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概念上有别于央行《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使用的“金融基础设施”。其次,面对我国金融监管识别主体多头并存、识别标准含糊不清、识别程序缺失不明的现状,有必要纳入域外监管识别经验,对我国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的识别主体、标准和程序等予以明确和重塑。为促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监管识别的顺利开展,在2023年新一轮金融监管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我国可尝试以新成立的中央金融委员会为主导,加强既有金融设施的合并,推动《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塑造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金融设施法。  相似文献   

16.
金融监管权是一种专业性政府公权力,只有与金融企业的自治行为及金融市场约束机制相互配合才能达成金融有效监管目的.金融监管权的有效实施应当建立在以政府监管为主导,以公司自治、市场约束为辅助和保障的三方协同机制之上.政府的金融监管权真正落到实处,需将这种外在监督机制化为企业内在的公司自治行为和市场约束机制,形成一主两辅的协同效应,实现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17.
罗国强 《江淮论坛》2010,(2):132-137
离岸金融市场准入通常涉及监管原则、准入主体范围、准入主体形式以及准入许可方式等几个方面。在构建中国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时,应当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实行国民待遇原则,并在必要时实施过渡安排和审慎例外的措施;允许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离岸市场;要求离岸银行采取分行的组织形式;主要采取牌照许可方式并辅之以传统的审批方式。  相似文献   

18.
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环境承载力饱和度较高,对此,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化工业的发展可采取以下思路:生态优先,控制准入;海陆统筹,以海定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政策,控制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各种政策措施的落实和经济区经济安全,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经济区发展所需的审计监督体系及与之配套的保障机制.文章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目前审计监督现状及其重要性入手,对审计"免疫系统"理论进行了梳理与评述,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借鉴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从理论上构建了一套较为简略但逻辑上较为严密的审计监督体系及与之相配套的审计保障机制,并提出了经济区审计监督着力点及政策建议,这对保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安全具有一定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6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推动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我国金融业尽管分业监管制度已经建立,但存在诸多问题,亟须完善和改革。当前金融监管的缺陷在于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金融宏观审慎框架不完善、分业监管模式的内在缺陷以及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不足。借鉴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经验,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要尽快建立起完整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和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平衡创新与监管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