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1992,26(1):165-171
Interpreting Women's Lives: Feminist Theory and Personal Narratives. Personal Narratives Group (Eds.). Writing a Woman's Life. Carolyn G. Heilbrun. Ethnic Humor Around the World: A Comparative Analysis. Christie Davies. 相似文献
2.
3.
4.
5.
"闲笔"作为一种审美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一直被广泛运用。探讨文学作品闲笔的审美意趣:形断神驰,余韵悠长;点缀生波,曲折有致;张中见驰,纡徐婉转;烘托渲染,情境相融,对文学创作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7.
郜元宝<鲁迅六讲>及<关于科学史教篇的几个问题>中所提出的鲁迅在1907-1908年间贬低科学,鲁迅认为尼采、叔本华所张皇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意力"是"科学之本"的观点,是对鲁迅的误解.这种误解产生于对<科学史教篇>中"神思"、"本柢"等语词的误读,膨胀于对这种误解的百般回护.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13.
14.
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现代散文从整体倾向上建立了从独立的个性出发关注社会民生,实现对文学审美追求的路向。但由于发生期固有的稚嫩与生涩,新与旧之间种种的含混、交叉、往复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呈现出复合存在的形态。此期散文注重关于“我”的抒写,建立起“我”与社会的相关性向,体现出五四以来的对宗法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疏离和现代性建设中的中国社会对自我、个性的发现、凸显与尊重。另一方面,又由“我”向社会发散,以此形成观察、表现社会生活的视角,这成为当时绝大多数散文作品的共同的文体特征。新旧文化、文学力量的交锋与消长在散文创作的技术层面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5.
16.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震动,围绕着他的散文作品,许多文学批评都带着各自的审美意趣和学理依据给予全方位的研究、探讨,并作出相应的、毁誉不一的评价。当历史把“余秋雨现象”拉开了一定的时间距离后,本文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梳理,期望对20世纪末这一文学现象予以冷静深刻的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