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伍琼中 《职业》2015,(5):30-32
现代传媒构建的"媒介环境"正全方位地影响着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乃至生活方式,媒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研究媒介素养教育途径及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以及媒介等多方面的力量,整体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2.
刘连梅  吴红蕾 《现代妇女》2014,(11):223-223
随着现代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当代青年大学生能更广泛、更快捷地获得知识,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及其与外界环境交往的方式,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传统影像建构出大学生的消费者、服务者、普通人形象,却在悠远的宏大叙事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向、新媒介、城市空间等面向中被当代大学生解构和重构。这三个面向统合在青年亚文化中。并为大学生进行自身形象的视觉建构提供了技术和思想准备。政治话语与娱乐诉求的分离、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与商品利益的幕后操纵所形成的合力,询唤着当代大学生的时尚表现者和身体抵抗者形象的视觉建构:时尚的区分与整合功能使大学生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归属,同时内生抵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而建构身体抵抗者形象。抵抗的实质其实是大学生与媒介和商品合谋,当代大学生的视觉建构与大众媒介的商业利益相互邀约、彼此验证,携手建构出媒介暗自得意、大学生自觉另类、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的"整体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组织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上海市高校与社会公益组织群体在志愿服务媒介效应上的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和社公益组织在媒介建设上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失,而两者也更应注重发挥以"网络"和"人"为媒介的效应,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可行性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大众传媒和新媒体。同时大众传媒和新媒体也是大学生形成知识框架、进行人格塑造、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程度不高、身心不成熟等原因,在对媒介的利用上存在很多问题,媒介素养总体不高。面对多种传媒平台带来的庞杂纷繁的信息,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相应需具达到更高的水平。本文将分析影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因素,并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希望研究成果可以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追求幸福是信息社会中现代人的重要目标。已有主观幸福感研究多从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学科的主客观因素考察,尚缺乏传播学视域中关于媒介使用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阐释框架和理论资源。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和焦点小组讨论等质化研究方法,考察了大众传播的媒介使用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媒介使用通过三种路径影响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通过媒介内容(信息)的主动使用与满足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媒介作为中介变量能使大学生构建更广阔的主观现实,通过参照系对比和后续行为,进而与主观幸福感发生勾连;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如“地方认同”、“国家认同”等象征性资源整合社会凝聚力,大学生的“认同”感知的变化会隐性地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7.
全媒体建立的媒介平台严密包裹了大学生受众生活现场,基于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向受众传输多元审美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用已经"符号化"的多种媒介信息建立成"景观",对大学生受众心理有着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文章就景观社会下的大学生受众心理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相应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形式多样、受众广泛、交互性、即时性、开放性、共享性及去“中心化”等特征,赋予媒介素养更加丰富深刻的时代内涵。新媒体改变着大学生党员的信息获取、购物交易、交流沟通、网络娱乐的方式,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党性修养、理想信仰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的发挥。提升大学生党员的媒介素养,是大学生党员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党支部的重要抓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滞后和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需要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的路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媒的主要精神产品——新闻,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和建构。作为校园传播绝对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对灾难新闻的接受具有关注度高、接受渠道多元化和理性传播等主要特点。高校应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和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校的组织传播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和接受灾难新闻。  相似文献   

10.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在全媒体时代到来的重要时间点上,媒介素养问题是当下大学生回避不了的一个不寻常的现实问题。媒介素养,需要真正地、尽快地融入每一个大学生的身心,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关系着每一个大学生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分析,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作为网民队伍中的中坚力量,是网络平台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行为对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要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文化建设的范畴,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树立大学生选择和使用网络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流行文化首先属于媒介文化,是网民在不同的网络设备上分享由他们自己创造并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的某种价值观念和看法。网络流行文化重构了现代社会交往方式,呈现出泛娱乐化的倾向,虽然流行时间短,更新快,所指在不断变化,但是其能指却是恒定不变的。网络流行文化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他们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了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选择迷惘化、价值态度消极化的时代特征。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闲暇教育以及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在中国早已不是天之骄子,加上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人数都在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成才难,已然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更是一件触及社会各界神经的大事,成为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大事.当代大学生,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活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在如今这么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平面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全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交互传播每天都在进行.对于处于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而言,必然会受到其中的影响.而由于网络媒介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更是迅速脱颖而出,那么当今世界在大众媒介中最具时代性的网络媒介对充满活力朝气的大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呢?文中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视角来分析目前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有着怎样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阵地,它对大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群体社交呈现圈子化特征,社会情绪处于纠结状态,社交心理上"技术依赖"取代了"情感依赖",更容易形成意识形态的链条。在移动社交网络平台下,要从媒介技术层面、文化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意识形态层面加强对大学生正能量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由于女大学生社会问题的增多,引发媒体对女大学生负面新闻的过度报道,这种有别于客观真实的过度再现,直接导致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异化,也造成了女大学生社会角色的畸形,强化了传统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审视当代大众传媒,如何找到被男权媒介所遮蔽的女性话语权的表达方式,不仅是新闻媒体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生态平衡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的新闻业也在转眼间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走过了30年。然而,在我们新闻业务能力大幅提高、新闻理论水平稳步上升的现代信息社会,我国媒介的自身形象以及公众的媒介素养却不容乐观!本文将通过“央视大楼失火”一事为研究起点,对我国目前媒介形象和公众的媒介素养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为国内媒体的形象塑造和公众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作为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已经深刻渗透到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领域,它既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本身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面对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境、主客体角色、价值观形成以及教育内容等的巨大冲击,我们要不断加强校园媒体建设和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现象,大学生偶像崇拜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深入分析了在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双重效应,提出了深化德育改革、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和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方兴起的现代消费主义,通过大众传媒对社会进行一种意识形态式的控制。这种控制通过大众媒介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形态霸权,从而影响到开放的中国。现代消费主义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冲击与融合使我们对消费的意识形态进行反思,萌发了新消费主义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