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秉钧  韩颖 《职业时空》2008,4(8):175-175
网络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据调查,上网人群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占8467%,大学生已成为网上冲浪的主力军,正是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和关注,使网络文化渗透到校园,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网络是把“双刃剑”,因此,认真研究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现状,扬长避短,构建以网络文化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新平台,已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2007年教育部开展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调研,调研内容之一就是本地、本校校园网建设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李金韦 《现代交际》2014,(6):232-23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丰富的办学资源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有力依托,校园网络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大力地推进大学文化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需要有与之相符的先进的大学文化。本文从网络文化的影响角度,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从而推动适应高水平大学的大学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战杨 《现代交际》2014,(1):212-212,211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用户信息采集和资源共享的环境。本文对数字化校园的组成、网络身份认证,以及"一卡通"技术的具体实现和作用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和谐校园的建构相得益彰。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给高校校园文化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注重加强高校社团文化建设,是促进文化院校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团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其社团文化建设在构建文化院校、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洁 《现代妇女》2013,(11):108-109
校园的网络安全系统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模块,在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针对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高校为了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积极推动校园网络建设,建立校园网络系统,以便捷学生探寻学习资源,获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校园网络特殊的使用环境给校园的网络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隐患,如何改善校园网络安全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针对病毒防治技术、系统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探究校园网络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使校园网络充分应用于高校科研、教学及生活和日常管理等工作中,从而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存储、采集、分析甚至加工、处理等,以此使信息化时代的校园网络能够满足师生不同的应用需求。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有效运用情况进行分析论述,以此提升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高校网络文化对校园稳定的影响为研究背景,在论述校园网络文化同时详细的对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合新兴媒体在网络应用中的特点,提出了相应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化是当今社会文化中特具传播力、渗透力、感染力的组成部分,标榜着时代文化的特殊形式.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网络社区的构建.研究基于网络社区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这一问题,旨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以构建高校校园和谐网络文化来促进社会和谐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智慧校园背景下,要有效解决档案服务数字化发展面临的平台安全、技术支持、人才支撑问题,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积极搭建档案服务数字化平台,将档案服务与智慧校园建设深度融合。扩大智慧校园的影响力,为师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档案信息服务。以档案服务数字化发展助力校园升级,彰显智慧校园的便利、安全、高效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李佳璐 《公关世界》2023,(14):28-30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媒体传播的舆论、声音和情绪,主要以评论、帖子、微博、博客等形式的信息呈现,是一种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体认知和情感表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尤其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网络舆情已成为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为校园应急管理带来一系列挑战。目前各高校已将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列为一项常态化工作,下面将对高校网络舆情多元化的演化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1.
谭霞 《职业时空》2008,4(4):82-83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指各个独立的图书馆从读者对信息资源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社会信息资源进行的有目的的综合开发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总是与社会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讯技术共同形成的网络环境,为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世界环境,信息网络化无疑会给高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资源的共享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有利契机,但是,高校图书馆的针对于本校学科建设等所要求的特色建设也同样是高校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2.
如今,新媒体已逐渐成为我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主流方式,它已经是高等教育研究校园文化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载体,高等学校教师应针对运用新媒体在研究校园文化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发展应用状况,重视其与传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融合,进一步丰富学校艺术氛围,积极举办更多吸引师生且健康向上的艺术文化活动,健全对学校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努力形成文明积极、美好和谐的学校艺术文化气氛。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校园艺术文化的影响,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创造新环境,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的创新,提出和完善了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方毅 《职业》2014,(14):58-60
信息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技工院校信息化管理教学是技工院校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成果进行了概述,对信息化建设对技工院校教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高校校园网络电视台是基于网络电视台与校园网络,计算机终端而形成的校园新媒体,以流媒体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实现数千人浏览和共享多媒体信息资源,满足了师生对新闻、娱乐、教学等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积极投入建设校园网络电视台,将其作为校园发展的重要项目。文章将对高校网络电视台建设的意义、现状以及如何建设贴近校园的网络电视台等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在一定社会条件保障的基础上与校园环境及师生体育运动需求相融合形成的。高校体育文化不仅拥有显著的特征同样也拥有不同层面的价值体现,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通过对高校校园文化特征与价值观进行深入研究,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提供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16.
良好的校园政治文化不仅能够丰富校园师生的日常校园生活,而且能够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促进高校校园政治文化的和谐构建,我们必须从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校风建设等六个方面加强引导,促进和谐校园人人共享良好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高校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话剧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发展面临较大瓶颈。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及校园话剧的发展和现状,以广西师范大学校园话剧的发展为例,探索高校共青团如何通过借力校园话剧,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升高校精神文化品位。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机制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对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及个案分析法,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机制要素进行了梳理与剖析,总结了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的成功经验,并对如何进行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洁 《职业》2012,(21):33
目前,数字化校园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相对使用较多的一个定义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工具,将学校的各个方面,从环境(包括网络、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数字化,逐步形成一个数字空间,从而使校园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伸,在现实校园基础上形成一个虚拟校园。数字化校园旨在用层次化、整体性的观点来实施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校园网把教学资源和管理信息更好地组织分类,为教学管理、科研工作提供基于网络环境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网络文化的兴起和日益活跃,网络文化环境已经在当今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化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具有很强的覆盖面、高容量特性,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发展提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双刃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是在分析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