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婚恋观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适婚年龄的男女对恋爱、婚姻的一种根本看法和态度,直接影响个人的恋爱、择偶以及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进而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程。本文尝试从婚恋观的界定入手,深刻分析现代男女两性婚恋观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掌握正确的择偶观提出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2.
王小章 《社会学研究》2023,(2):93-114+228
道德社会学将考察对象从道德哲学所思辨的抽象道德律转向由道德规范、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舆论三个基本层面所构成的经验性道德事实。构成道德事实的三个基本层面也是体现出道德情感性的三个层面。随着社会形态从传统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大社会转变,三个层面的道德情感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因应这种变化,道德形态也须作出相应调整,包括公德与私德相分立,在日常公德中突出“消极义务”,道德形式向普遍化和正式化转变等。总之,道德须从一种习传、不言而喻的“默认一致”形态向一种“反思性”的自觉形态转变。  相似文献   

3.
传媒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及其作用与功能,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道德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社会现实发生巨变并对道德产生影响。新闻传播则以反映社会变动的现实为基准点,对人的道德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媒介伦理交叉学科变得越来越重要,但在庞大的媒介伦理体系中,应怎样界定传媒与道德的关系呢·本文拟从传播学—伦理学维度思考,从而得出:传媒与道德的本质关系主要是指两个层面的东西。其核心即为:媒介传播的道德规律,具有道德属性的价值判断。一是媒介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的道德,这被异化为传播的道德外化体系,二是媒介信息的道德价值,被异化为传播的内化体系,这两者共同建构着媒介伦理本质。  相似文献   

4.
我国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有的人认为道德的衰败是因为丢掉了传统文化,要想重建道德,非把孔夫子请回来不可。  相似文献   

5.
牛宇 《现代交际》2012,(8):9-10
婚恋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恋爱、婚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婚恋的态度、看法以及行为倾向女大学生在婚恋观方面凸显的问题,主要是恋爱观的随意性和性爱观的前卫性问题的严重性.当前,应引导她们确定合理的婚恋价值标准,树立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念也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俗话说“饱暖思淫欲”,各种腐败现象滋生发展,同时受到西方“性”自由思潮和所谓人权的影响,社会上“包二奶”、养情人、纳妾、养小蜜等违背社会公德和婚姻道德的现象层出不穷,给稳定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冲击和破坏,给社会增添了不稳定的因素。对于各种违反婚姻道德的行为,就要求我们加强婚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儒家解释传统从原始儒家形成以来至今,都是怀抱着一颗敬畏之心解释历史上的儒家大师们的学与行的。“君子三畏”为儒家提供了理解经典的连贯的基本价值,提供了对于经典的原初态度的基点。这种敬畏之心是儒家能够绵延至今的价值认同和实践导向的基础结构。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发展的现代转型时期,但是文化道德建设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个体道德意识薄弱,群体道德滑坡这一表象凸现了人们于道德意识层面所发生的问题。当代社会急需进行伦理道德的重建,尤其需要关注道德敬畏感的重新确立。解构儒家传统道德的积极内涵,从儒家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指向敬畏道德人格的养成,这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来说应该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也必能发挥出积板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磊 《现代妇女》2014,(7):135-135
近年来传统婚恋观由于“婚外情”等不忠于婚姻的行为频发而受到冲击,却因为现行法律规定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受害人如何适用婚姻法条进行权益维护是每个法律人应该思考的社会和法律问题。本文通过解读法条,分析我国关于忠实义务的法律规制并提出建议,以期该义务规定能够摆脱虚设之尴尬嫌疑。  相似文献   

9.
道德在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却很少有人关注道德的起源。劳动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最主要标志,劳动的产生随之出现的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而这种关系在没有法律等一系列成文的社会规范来规制时,就更加急需一种调和手段来规范,这种规范就是道德。所以,我们很容易得出,道就要从它出发,从逆向思维出发开始来探讨劳动,再从劳动的产生阐释道德的起源。  相似文献   

10.
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是个体在道德生活中呈现的一种麻木、冷漠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具有相当的聚合性与持久性。道德冷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和疏远;在行为方式上表现为冷淡、不信任,甚至彼此排斥和否定。道德冷漠的背后睛含着社会和个人的原因,要想重新构建社会道德就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拯救冷漠的道德。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本文考察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影响因素。本文将道德判断区分为“公德”和“私德”两个方面,并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研究发现,个体和地区层次的“现代化水平”均对公德和私德有显著影响,但在具体因素方面存在差异。首先,个体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就越趋于遵从公德而排斥私德。其次,所在省份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居民越排斥私德,但对居民对公德的态度没有显著影响。此外,个体的道德判断受到年龄的调节,个体和社会层次的现代化会缩小不同年龄群体公德的差距,而私德方面却呈现相反的结果。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当代中国人道德判断的“现代化命题”,社会转型理论也为这种命题提供了补充性的解释。本研究也为理解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提供了社会学的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社会生活中人类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人类还投有进化到与动物具有明显的分野时,还没有产生人类社会文明的时候,是不存在道德与不道德的.类人猿的行为是没有任何社会约束的,他们除了比一般的动物聪明,更具有了人的特征以外,尚不知道德为何物。伴随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思维的发  相似文献   

13.
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通过教育、激励、指导、沟通和社会舆论评价,调节人们的行为。但是,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时期,道德建设却出现了不到位的情况,传统道德观念淡化,社会呈现出"道德滑坡"现象,给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人对社会的责任,与社会环境对人的责任意识的反作用,这对运动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具体到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责任的影响,它既离不开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等大环境,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小环境,同时高校学生自身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追求,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不但要有健全的法制,实现以法治权,依法治国,符合本国特色的有效的道德建设也是重要和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文中从我国当代社会道德现状分析出发.在解析中国特色道德建设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道德建设对促进社会和谐的方法和路径.提出了中国特色道德建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具有深刻历史内涵的现实跨越,中国正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为中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必然同时表现为人们思想道德观念更新的过程。道德领域内呈现出各种现象相互交织的复杂状况。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是道德"滑坡"还是道德"爬坡",只能说当今社会受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道德失范现象。如果说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那么,通过社会主义道德主旋律的弘扬来对此加以积极有效的引导,并达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道德进步的有机统一,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7.
道德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而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主体,在社会中生活。道德是人与生俱来固有的价值尺度。因而,承认道德对人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道德教育和道德进步,对指导我们的哲学认识方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书育人,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为人处事的态度与能力。作为一名教师,其作用还体现在对于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为了使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与此同时还要让他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素质的人,这就体现出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在初中教育中道德和法律教学过程中进行的重要作用,这种辅导能够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健康的心理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方面。现在,就关于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进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展现出世纪之交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伊莎贝尔和《鸽翼》中的米莉都有贤淑高雅的完美品性,又敢于体验自由和自我抉择。她们坎坷的命运和挫败的婚姻,反映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状况,她们最终的道德回归体现出艺术与道德的完美融合,表达了亨利·詹姆斯的人性完美观。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人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建设,也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意蕴,因此,生态文明中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加强生态文明中的道德建设,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