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现我国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两难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资源,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我国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无论从国家政策制定角度,还是从地方政府和农民的利益角度来分析,都存在着一系列两难问题。我们要遵循科学规律,通过调整相关的土地利益分配来化解这些两难问题,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虚拟土地"是指在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它以虚拟的形式隐含于产品中,而非真实意义上的土地。"虚拟土地战略"是指土地贫乏国家(地区)通过贸易从土地富足国家(地区)购买土地资源密集型农产品来获得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策略。虚拟土地贸易对实现粮食安全和土地安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完善土地资源社会化管理政策、试点实施虚拟土地战略、推进生态建设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基于虚拟土地战略的区域发展政策保障体系来实现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实现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要从拓宽土地资源利用空间、加快城镇发展、引导农村人口转移、加强土地资源用途管制、做好土地评价、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等方面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本文以江西西北部丘陵山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问题剖析为基础,探究丘陵山区土地资源潜力挖掘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土地资源流动与规模经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证农民不断增收 ,切实走上富裕之路 ,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战略性目标。坚持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 ,使土地资源合理流动起来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要求。有偿转包、股份合作、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拉动 ,是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流动 ,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有效形式 ,而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土地资源流动的规范化和市场化 ,则是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6.
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而解决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两者关系问题 ,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先介绍了城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相关理论 ,然后主要以南京市为例 ,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发展特点、不足及南京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 ,最后对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处理好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关系到城市化目标能否实现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山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主要是耕地减少,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以及城市生态质量不高。山东省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提高城市规模效益;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发挥土地最大效益;充分认识并利用生态土地,保证土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甘肃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省区之一 ,但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 ,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本文在阐明甘肃土地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科学分析了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并提出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和各类型土地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土地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土地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研究王国强,方相林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进行生产生活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河南省未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明确河南省土地资源特点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邹南昌 《南方论刊》2009,(8):28-28,38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是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基本生活载体和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社会赖以建立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人均土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西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选择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计算了 1 978~ 1 995年广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极其变化过程。研究表明 :(1 )广西的综合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 ;(2 )土地资源是广西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 ;(3)经济资源承载力有赶上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长期分权化的管理体制使土地资源逐渐游离出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土地资源成为各级地方政府引资的重要筹码。由于中央政府完成土地要素市场化的制度变迁可能面临巨大的创新障碍和漫长的改革期限,而且地方政府又存在提高地方财政能力和辖区增长双重压力下的体制冲动,导致地方政府围绕土地资源展开博弈。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乏力与土地绩效评估机制的缺位的条件下,这种博弈对地区经济发展将造成重要影响。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中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平衡地区差距、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发展权框架下失地农民的补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划体制下土地征用的"产值倍数法"补偿标准是导致失地农民补偿不足的制度性根源。这种补偿只是对农民在承包期内土地使用权收益的补偿,而未对获取这种使用权收益的资源禀赋进行补偿。在目前的农地制度下,土地是农民依托于集体土地共有制下的一种资源禀赋,是农民在家庭农业经营下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基础。本文认为,在土地征用中应明晰土地发展权,并保障土地发展权收益对失地农民资源禀赋的补偿,从而有利于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转换和社会保障的安置。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家威廉.配第说过:“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关于土地的税收和收费名目繁多。通过土地税收和收费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优化资源配置。但是目前,中国土地财政收入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开始出现一些弊端,影响了通过财政调控土地配置的职能,应该通过立法、执法、税种设计、费改税等方式优化土地财政收入,保护土地资源,增加财政收入,完善财政宏观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闫恒 《中州学刊》2007,(2):36-40
高速公路建设是国土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日益加重了自然、土地资源的负担,高速公路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搞好高速公路建设,实现高速公路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和集约利用为前提,并要建立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三峡库区特殊地理位置,采用土地资源学、系统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基本原理.系统分析了库区建设中的土地资源现状和情况,尤其是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土地利用的经验.提出保护三峡库区土地资源、挖掘土地生产潜力的一系列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绝对量大,相对量小;类型多样,质量不高;资源分布不平衡;后备资源潜力小。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何在?积极的办法是努力提高土地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稀缺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丁栋虹(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博士南京210093)土地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制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是打破陈旧的土地产权方式,引进和构建适应新的情况要...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土地违法现象较为普遍,土地违法违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现行以行政管理为主的土地资源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国家土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建立土地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将是应对土地资源保护不力局面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