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宋庆龄推动二次国共合作的卓越贡献张梅玲宋庆龄同志在国难深重的30年代,为反对内战,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回顾那段历史,对激励我们在新时期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振兴中华的伟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为停止内战、团结御侮,奔走呼...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工作中的贡献张义渔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做了许多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现简述如下。一、热情地称颂为国共合作而献身的廖仲恺先生本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紧张对峙局面有所缓和。1953年朝鲜停战达成协...  相似文献   

3.
宋庆龄是中国妇女的楷模,“国之瑰宝”。她的一生是英勇战斗、无私奉献的一生。本文主要谈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之后,继承与发展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立场,同一切违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建立的不朽功勋。1孙中山于1925年3月在北京逝世后,宋庆龄没有被悲痛压倒,也没有像当时有些人所希望的那样,因此消沉,“悄然退居幕后”①。她化悲痛为力量,很快地振作起革命精神,勇敢地投入了为实现孙中山未竟事业…  相似文献   

4.
(一) 在抗战期间,宋庆龄一贯主张成立并坚持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抵抗日本的侵略。她的这种思想是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到一九三五年底,是宋庆龄接受和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阶段。一九三三年四、五月,宋庆龄一再要求国民党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为联合抗日创设条件。翌年四月,又毅然联名发表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中华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由于是她呼吁或领衔,就不能不对国民党“剿共”和不抵抗政策产生很大的压力。宋庆龄“完全赞成”《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决议,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宋庆龄在抗战期间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的主要支点。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宋庆龄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初主张建立工农群众为主体的下层统一战线,发展到建立一切不愿作亡国奴的爱国同胞的统一战线,又从以国共合作为统一战线的中心内容的思想,发展到反对国民党的分裂活动,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思想。宋庆龄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同步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6.
宋庆龄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刍论吴传煌(一)宋庆龄的中国现代化思想十分丰富、深刻,构建成相当完整的理论框架。一、宋庆龄阐释了中国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指出中国现代化首要的、根本的是国民经济现代化。因为它对中国来说,“其重要性犹如心脏对人一样。”①她反复强调要把...  相似文献   

7.
一、早年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极协助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 早在1919年,宋庆龄和孙中山一起,就与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1922年8月,正当孙中山由于陈炯明叛乱而被迫返回上海时,李大钊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会见了孙中  相似文献   

8.
国共合作抗日与祖国统一展望张平平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战,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取得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回顾国共两党合作的历史经验,对早日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和实现祖国统一,振兴...  相似文献   

9.
<正> 宋庆龄是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建国以来比较系统地概括和研究宋庆龄的专著并不多见。最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吕明灼教授的新著《宋庆龄传》,无疑是中国现代史研究和中国现代人物研究的一项重要收获。《宋庆龄传》的第一个特点是比较成功地从宋庆龄的思想及其发展过程的探讨上把握宋庆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与孙中山研宪蓬勃开展相并行,宋庆龄研究也欣欣向荣。未庆龄传记、年谱、论文、图片集纷纷问世,呈百花争妍之状。盛永华同志积多年辛勤研究之成果,汇成<宋庆龄论》又以探索宋庆龄思想和实践的有创获的新著而引人注目。把孙中山和宋庆龄紧密联在一起研究,是本书的一大鲜明特点。诚如作者开头所指出药:“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宋庆龄和他的导师、战友、同志、伴侣——孙中山,宛如黑暗天幕中的一对‘双子星座给灾难深重的民众带来希望、信心和力量”,“当其中一颖巨星报落后,另一颗星辰依然高是天际”,“照耀着民众的长期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孙中山与宋庆龄研究宋戈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领袖、政治家和思想家;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亲密伴侣和战友、政治家、思想家,是孙中山革命理想、事业忠诚的继承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之一。这两位时代的巨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2.
宋庆龄同志是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的一生,是伟大的光荣的一生。研究她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卓越贡献、她的言行和政治思想,从中将会得到很大的益处。尤其是“二战” 前期(一九二七年七月至一九三三年五月),她在全国一片白色恐怖的情况下,敢于顶黑风,斩恶浪,顽强奋战,并在政治思想上不断向前发展。以下我仅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和国民党右派彻底决裂 宋庆龄,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的伟大的中国女性。她坚决追随孙中山,支持他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合作,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成为他的亲密战友和忠实信徒。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她  相似文献   

13.
宋庆龄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读盛永华《宋庆龄论》吕明灼我国研究宋庆龄的先行者盛永华的新著《宋庆龄论》(199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是研究宋庆龄思想的专著,理论深刻,内容丰富,夫对宋庆龄研究的新拓展,新突破,新成果。《宋庆龄论》的主要特点是把宋庆龄与孙中...  相似文献   

14.
<正> 十年内战时期,尤其是风雨飘摇的三十年代,宋庆龄高举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旗帜,竭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站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最前列,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了特殊的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光荣业绩.研究十年内战时期的宋庆龄,对于我们正确了解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政治思想的演变及其所走过的不平凡道路,是很有意义的.高举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切合点张艳国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国共合作,迎来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是中国民主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是历史活动主体把握历史切合点的结果。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全是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  相似文献   

16.
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比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回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今邵阳街139号)召开了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7O年后的今天,我们研究八七会议,不妨将它与遵义会议试作比较,这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八七会议的探讨,也有利于加深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研究。八七会议是在历经严重失败的险峻形势中召开的。1927年4月至U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集团、汪精卫集团,不顾以宋庆龄为杰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公然抛弃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政策,勾结帝国主义,把反革命的屠刀对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白色恐怖笼罩了全国。国民革命…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民主派包括两部份人。一是国民党左派,他们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始终遵循与坚持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他们是最初的民主派,一贯同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一是随着形势的发展背离反动营垒的反蒋派,他们曾受过孙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义的熏陶和教育,又从亲身经历中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幡然醒悔而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阵线上来。组织政治力量,高举联共抗日旗帜,呼吁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的震撼下,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民主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奔走呼…  相似文献   

18.
宋庆龄与孙中山先生的事迹,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但是,假如要说这位伟人与陕西的关系,未必会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冯在才、徐万发合著的《宋庆龄与陕西》一书,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便是对这一空白的突破性研究,可以满足关注这一问题的学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需求。《宋庆龄与陕西》一书以详尽而富于感染力的笔触描述了宋庆龄在陕西近现代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与陕西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之间的交往过程。国民革命时期,她接待过许多陕西籍的革命志士,积极支持陕西的革命活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宋庆龄与进驻陕北的中共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历史发展为线索,简要地叙述了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以后,继续高举孙中山的革命旗帜,坚持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坚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正确立场,同一切违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反对国共合作的行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为创建新中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举世闻名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诞辰一百周年的时候,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盛永华同志的新著《宋庆龄论》。这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 宋庆龄逝世以后,中国大陆出版了十多本宋庆龄的传记、年谱、纪念集,详细记述宋庆龄的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对于宋庆龄思想的研究,似嫌不足。盛永华同志这本新著着重探讨的是宋庆龄的思想、理论,弥补了这个方面的不足。本书的问世,将会对宋庆龄思想研究起促进作用。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评价宋庆龄,是本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由于本书作者在探讨宋庆龄的思想活动时“力图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进行分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