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假借与字义     
<正> 假借是文字问题,又是语音问题,词汇问题,音是用字时使用假借的主要依据,义是阅读时判别假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假借与字音的关系,人们认识比较明确,看法比较一致,假借与字义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与讨论.近年来在假借问题上的许多争论,可以说大都是由于对假借与字义的关系认识模糊或不同产生的.假借包括本无其字的假借与本有其字的假借,二者性质不同,它们与字义的关系亦有差异,需分别讨论.  相似文献   

2.
假借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借”是“六书”之一,向来被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却没有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如此。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①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②这两家的说法就有些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不一一列举,只提出几个问题来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正> 古代学者把通假叫做假借,与六书之假借同名,朱骏声说:“夫假借之原有三:有后有正字先无正字之假借……;有本有正字,偶书他字之假借……;有成用已久,习讹不改,废其正字,专用别字之假借…….”①第一种情况指六书的假借,后两种情况指行文中的通假,具有假借之名.近人亦不乏沿袭着,或为区别二者,不得不用“无本字假借”与“有本字假借”、“造字之假借”与“用字之假借”等累赘的区别语.这样的表述,异实同名,除了带来行文的不便和理解的困难以外,更主要的是掩盖了通假与假借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假借质疑     
“假借”是“六书”之一,向来被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者所重视。可是它的定义是什么,学者们却没有一致的意见。早在东汉时期,就是如此。许慎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郑玄说:“其始书之也,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这两家的说法就有些不同。直到今天,仍然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不一一列举,只提出  相似文献   

5.
清代学者朱珔所撰《说文假借义证》是探讨假借问题的文字学专书,在清代六书学研究中有重要地位。以《义证》为研究对象,结合朱之垿所补充《凡例》,对书中假借术语如“通借”“省借”“转借”“异体假借”“形近假借”“不定谁借”“互借”“通用”“两借、连借”等进行分析,以此推断朱氏所用术语的内涵。在假借观上,朱氏确立“以义正字”的假借原则,强调“义证”的作用;认为假借是用字之法,必有本字;从理论上提出了“非必假借”的分析,匡定假借字的范围;但在某些假借问题上,将假借与引申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同音字或近音字之间的假借,在我国用汉字记载的古籍中是常见的。概括起来,汉字的假借,也不外乎“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这两种假借都是把同音或近音才能相假作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且往往是两个同音字之问,甲能借作乙用,而乙却不能借作甲用。“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新词产生了,一时又没有新的书写符号即新字来标记,于是将原有的同音或近音词的字形借来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使用不方便,于是就另造新字来使之有所区别。也有一直借用而不造新字的。东汉许慎在六书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这里仅说了“本无其字”的假借,他  相似文献   

7.
关于“假借”和“通假”,人们往往由于对它们缺乏严格的区分,而把二者混淆起来。在目前通行的一些古汉语方面的论著里,对二者的区分就不大准确。比如有人说:“假借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还有人说:“在古音通假中,除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外,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却因同音而借用的。”前者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后者认为“假借”是“通假”的一种,这样就给人们的学习造成混乱。笔者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应严格地把二者区分开来,不妨在此谈谈自已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8.
一、导言“六书”中的转注、假借,在“许学”里是两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于百年来,小学家们围绕着许慎的八字定义和两个例字,推求探究,各抒己见;但纷如聚讼,迄今难以定论。究其争讼之点,那就是;转注,假借“二书”是否造字之法?如果不是,何以在“六书”之内?如果是,那是怎样的两种造字之法?如何依据《说文》析字的体例,以解释、阐发许慎对转注、假借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  相似文献   

9.
“六书”是作为六种造字法被总结出来的,秦汉至唐都无甚异议。《汉书·艺文志》说:“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颜师古注:“文字之义,总归六书,故曰立字之本也。”可是到了南唐,徐锴就隐约地提出假借是用字之法。他在《说文系传》中说:“假借则一字数用,转注则一义数文。”清代学者戴震除了肯定假借是用字之法外,还提出转注也是用字之法。他的《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说:“四者(指事、象形、谐声、会意),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共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印、吾、台、予之皆为我,其义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伸,依  相似文献   

10.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相似文献   

11.
假借分两种,一种是本无其字的假借,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无其字的假借,如“久长”之“长”假借为“长幼”之“长”,“号令”之“令”假借为“县令”之“令”。本有其字的假借,古籍中存在很多,如“气”与“氟”,“(?)”与“率”。“气”,云气也,“氣”,馈客多米也,经传多借“氣”为“气”,“(?)”先导也,“率”,捕鸟毕也,经传多借“率”为“(?)”。  相似文献   

12.
转注假借解     
从分析汉字结构归纳制造汉字的基本方法是所谓“六书”。六书说能不能把制造汉字的基本方法概括得准确而无遗,我们这里不讨论这个问題,但六书确实都是制造汉字的基本方法。六书的名称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在制造汉字的过程中不可能同时产生,而必有先有后,逐步趋向完善。我们从汉字的性质和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三、“假借”释义许慎云:“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对许氏这条定义和两个例字,古今学者分歧颇少。虽或有不同之说,但远不如转注之甚。歧纷在乎造字之法与用字之法而已。主张假借为造字之法的有孙经世等人,主张为用字之法的有戴震、段玉裁等人。其实,这两种观点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因为主张假借为造字之法者,认为“本无其  相似文献   

14.
假借是汉字应用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现象.假借关系可以在两对词或更多词之间交叉递相发生.有些汉字之问存在着密切复杂的关联,现今的字词对应关系的格局是经过了两次以上假借关系的发生而最终形成的.如"何"与"荷"、"来"与"麦"两组汉字今天的使用格局.都是经过了两重假借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大众把某个字词的假借义当成它的固有义来理解,一些学者已指出过这种现象。本文把这种现象称为“假借义同化”,并对它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发现它可以分为“转换型同化”和“调整型同化”两类。对前一类,着重分析了相继联想的假借义同化;对后一类,则又第一次揭示出了它的三种不同类型。各类型的假借义同化均不同于“望文生训”,它是语言大众的约定俗成,背后隐藏着深刻的“语言——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假借是一种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与这些字的本义没有任何关系的意义的用字现象。通过对1 761组假借字的上古音分析,可以发现:音近假借字表假借义的音与表本义的音大多符合王力先生提出的上古音声母与韵部变转规则,但也存在一些例外。  相似文献   

17.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在汉字发展史中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论假借 ,主张“通其所不通则为假借” ,即凡假借其双方在意义上是一概不相通不相关的。此论对造字之假借而言是正确的 ,但对用字之假借———通假来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朱氏收列用字之假借 (通假 )实例多与其理论相矛盾 ,而现代许多著名专家不但继承了朱氏的理论而且长期延续着朱氏之矛盾 ,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以朱氏为代表的假借 (通假 )理论应当修正 ,承认通假双方其意义并非一概不相通 ,通假字与同源字是有交叉的。  相似文献   

19.
“六书”前四书历来公认是造字法。后两书“转注”和“假借”是造字法,还是用字法,则一直聚讼纷纭。 王筠《说文释例》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本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盖有指事、象形,而后有会意、形声;有是四者为体,而后有转注、假借二者为用”。陈庸庆给洪亮吉的《六书转注略》写序说:  相似文献   

20.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