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乾隆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两次组织大规模的使团,入藏熬茶。这种以熬茶布施为名,实际上为加强同青海、西藏等蒙藏地区贸易往来的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是准噶尔部在相对安定时期发展农牧业经济,活跃同周边民族经济联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客观上促进了准噶尔和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  相似文献   

2.
在策妄阿喇布坦同沙俄的关系史上,博罗库尔干出使俄国,温科夫斯基出使准噶尔和达尔扎复又出使俄国是一个重大事件,很能说明策妄阿喇布坦对待沙俄的态度,但这三个使团的活动情况以及所反映出的策妄阿喇布坦同沙皇俄国的关系,至今未得到仔细研究,因此有必要加以评述。  相似文献   

3.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跋山涉水,迁徙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繁衍生息.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土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人民决不屈服,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771年1月,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4.
17世纪30年代,土尔扈特部跋山涉水,迁徙到遥远的伏尔加河下游繁衍生息。后来,在他们北边的沙皇俄国逐渐向南扩张势力,威胁土尔扈特部顺从俄国的统治。土尔扈特部的人民决不屈服,克服了各种困难,于1771年1月,在首领渥巴锡的率领下,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5.
1688年,清政府派往俄国的使团成员写有三部旅行记,较为详细地记述了当时蒙古地区的物产、经济、生活、习俗等状况。  相似文献   

6.
巴图尔浑台吉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的一位民族领袖。近年来,对这位准噶尔部政治家的研究,日益引起史学界的重视。本文只环绕巴图尔与俄国的关系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 (一) 巴图尔在他的父亲哈剌忽喇去世以前,是否已经开始与俄国独立交往? 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哈刺忽喇死于1634年,所以,有的学者,如兹拉特金等认  相似文献   

7.
当考察团的客车行驰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我遥望着碧蓝的天空上飞翔的雄鹰,便想到了生活在这里的蒙古族英雄——土尔扈特部渥巴锡汗于230年前率众从伏尔加河畔回归祖国的壮举。17世纪三十年代,正逢明清两王朝交替更迭之际,国外是沙俄的侵略势力不断地渗透扩张,国内是漠西厄鲁特四部,为了避免与其中势力较强的准噶尔部冲突,不受其蔑视及凌辱,和硕特部在其首领顾实汗的率领下,离开了乌鲁木齐游牧地迁徒到青藏高原。原游牧于塔尔巴哈尔地区的土尔扈特部在其首领鄂尔勒克率领下,远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南北两岸地区,经历了140余年寄人篱下的异国生活,因不堪忍受沙俄的奴役和压迫,于清乾隆35年(1770年),在其首领渥巴锡等人的率领下,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汗国形成以前,即16世纪以来,卫拉特部的统治阶级和西邻的哈萨克汗国相互间的争斗见于诸史书,以前,1582年哈萨克的塔吾克勒汗(1583~1598年)进攻卫拉特,占领了塔什干、突厥斯坦。①17世纪前半期成为卫拉特统治者的绰罗斯家族之哈喇忽刺时期,其子巴图尔珲台吉(1634~1653年)在1616年与父分牧,置根据地于额尔齐斯河东岸,由此进攻北方的阿尔泰诸族、西方的哈萨克族、西南方的布鲁特族等。如1616年“访问卡尔梅克的俄国托米尔科·彼得罗夫使团说哈萨克玉兹和布鲁特玉兹服从卡尔梅克”;②1617年,萨瓦  相似文献   

9.
试论渥巴锡     
渥巴锡是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的杰出领袖。一七七一年(乾隆三十六年),为了摆脱沙皇俄国残暴统治与民族压迫,他领导土尔扈特人民发动反抗沙俄政府的武装起义,并率其部众毅然地离开寄居了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经过长途跋涉,冲破艰难险阻,付出巨大牺牲,终于回到了向往已久的祖国故土,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谱写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相似文献   

10.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的语言使用情况简述吉日木图蒙古族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草原上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勤劳勇敢的游牧民族,这个民族的一部分后裔驻牧于今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他们的先民主要是厄鲁特部中的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和漠南蒙古土默...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Russia and Turkey radically reframed their projects of nation-building around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the migration patterns between the Caucasus, Central Asia, Middle East, Russia, and Turkey reinforce these new projects of nationhood, aimed at reshaping society and building a new collective identity. By focusing on the nineteenth and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most studies of nationalism and nation-building overlook the decisive transformations nation-building projects have been going through, particularly in Eurasia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re is an observable and major change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ion not just in post-Soviet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where it is somewhat less surprising but also in Russia and even in Turkey which was not part of the Soviet Un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ussia and Turkey embarked on different nation-building projects.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despite, or perhaps because of, the stark differences in the policies adopted by various states in post-Soviet Eurasia, the patterns of emigration and immigration reinforced the new nation-building projects underway in Russia and Turkey.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在西北蕃部地区酋其首领,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蕃官队伍。蕃官官号与北宋汉官相同,但其职责、职权范围以及品位等与汉官存在着重大的差别,具有明显的民族、区域特点。西北蕃官是北宋西北民族关系尤其是宋夏关系的产物,这些都可以从蕃官官号的考证中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讨了清廷对西藏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问题,分析研究了驻藏大臣的设立与财务审核管理、爵位与俸禄、赏赐与罚没、台站支出、赈灾支出、铸币管理、管理贸易和矿业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说明财政对清廷在西藏的行政管理及施政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行人”、“行人部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统治时期在敦煌设置了主要由落蕃唐人组成的行人部落和丝绵部落,吐蕃文分别写作Rgodkyi sde和Dar pavi sde,二者由驻扎于河西地区的吐蕃中翼擘三(Phyug tsams)千户管辖,也被统称为擘三部落。行人即军士,行人部落系军事部落,主要负责军事行动,规模较大,有上、下二部落。丝绵部落则主要负责农桑生产。公元820年在敦煌成立了阿骨萨(Rgodsar)和悉董萨(Stongsar)两个独立军事部落,取代了行人、丝绵部落。之后又成立了另一个独立军事部落悉宁宗(Snying tshom)部落,这三个部落也总称为行人三部落。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清末新政期间的“筹蒙改制”问题 ,指出 :理藩院改为理藩部后 ,加强了和中央各机构的联系 ,多次对蒙古各方面情况进行调查 ,推动了蒙古地区新政的开展 ,特别是在维系蒙古王公和清朝中央政府关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而这在当时的情况下 ,对维护国家统一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阿尔泰办事大臣和内蒙古地区一些州县的设立 ,对蒙古地区开展新政以及防止沙俄入侵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古籍所记载的蒲姑国和蒲姑部落的名称、地域和史实 ,瑶族民间文献所记载的他们祖先的情况 ,以及苗瑶语和汉语的有关材料 ,作者认为 ,商代的蒲姑部落是瑶族的祖先 ,因此商代的蒲姑国也应该归属于瑶族。  相似文献   

17.
18.
多弥史钩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多弥 ,为隋唐时期汉文文献史籍记载的西北民族之一。《新唐书·西域传下》记其为西羌 ,滨犁牛河 (今青海通天河 ) ,“役属吐蕃 ,号难磨 (Nam mo)”。本文据此 ,认为“难磨”即藏文文献中所记之“南”(Nam)国或南部族 ,源于汉代以来西羌中的“卑”等羌 (以上前人均有论述 )。南部族在古藏文文献中往往与吐蕃原始六族中的“董”(sDong)族联系在一起 ,故多弥可还原为“董弥”(sDongmi,即董人之意 )。此名可能为其他族人对其的称呼 ,“南”为吐蕃人对其的称呼。另外 ,吐蕃征服“南国” ,约在唐贞观六年至显庆元年 ( 63 2— 65 6)之间。后为吐蕃“四方面王”之一 (《贤者喜宴》)、与吐蕃赞普通婚和结盟的大家族那囊氏 (sNa nam)应为南部族首领或大家族之一。唐安史之乱后 ,吐蕃曾征调南部至西域一带防戍 ,故 2 0世纪以来新疆出土的藏文简牍中有“南茹”、“南茹巴”的记载。唐末至五代 ,汉藏文书所记之“南山”、“南波”等 ,其中杂有“南”部族 ,故其所以得名 ,除因其居地在“南山”(今祁连山 )外 ,还有其民族构成中有“南”部族的缘故。  相似文献   

19.
对于党项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传统的说法是根据极其有限的范例,认为是在氏族部落及其联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即是在氏族部落的废墟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西方学者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被一些国内学者所接受的“酋邦”说,似乎看到并论述了宗族部族政权的存在,但“酋邦”说概括不了宗族部族政权的性质和形成的原因。笔者从历史史实和逻辑推理两个方,论证了党项民族是直接在宗族部族的新基础上,完成了民族的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在西夏国建立之前,《宋史·兵志五》就详细记载了党项人处在宗族如林的宗族部族发展阶段。最富强的拓拔——李氏宗族的几代人,利用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实现了统一党项和建立国家的任务:利用中原王朝的加封在其民族中树立起任何势力也代替不了的威信与地位;用姻亲关系联络强宗大族以加强同各宗族部族的联系;“委豪右分统其众”,“以兵法勒部众”,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变宗族部族首领为国家官员、变宗族部族武装为国家武装的金钥匙;用官爵、钱物笼络各宗族部族的大小首领为其保卫国家和统治人民服务;用首领子弟组成“六班值”亲军来控制各个宗族部族组织;向各宗族部族的人灌输儒家思想,使其忠于皇族;用宗族部族制宗族部族,以巩固皇族对全国的统治;善于处理与宋、辽的  相似文献   

20.
论明清时期的土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舍在土司家族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它同早期的土司一样是由土目转化而来 ,之后又转化为不同级别的土司及土司自署官员。揭秘土舍问题系揭开土司政治家族化内幕的关键。本文以明清时期两次“改土归流”之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 ,对土司管区土舍的源流、官僚化、类型、职权诸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