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理衙门: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第一次重大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理衙门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之简称,又有称为“总署”或“译署”的。咸丰十年十二月初十(1861年1月20日)清廷批准成立,光绪二十七年(1910年)六月按《辛丑条约》之规定,总理衙门改组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前后凡40年。它的设立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这既反映了晚清政府适应对外开放和图谋改革的需要,又标志着晚清洋务运动的开始。现就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权力范围及历史作用和影响进行论述。设立总理衙门的建议是由奕,桂良、文祥等人提出的。1861年1月13日,奕,桂良、文祥等上奏“统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  相似文献   

2.
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刍议王开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第十二款规定:“总理衙门改加防部,班列六部之前”,并须王公大臣任管部大臣.列强领衔公使葛络曾照会清政府,声称须“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  相似文献   

3.
论洋务运动的爱国性质●游唤民洋务运动是不是一个爱国运动?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在严重分歧。基于此,笔者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意见,以请教于方家。从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起,至1895年“公车上书”前夕止,清廷内部的中枢奕讠斤、文祥和...  相似文献   

4.
1861年1月,清政府为适应《北京条约》签订后中外关系的新局势,设立了主管外交和通商的中央机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派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军机大臣文祥三人为该衙门“管理”大臣。这是有史以来中国封建王朝所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的中央外交机关,是清末外务部的前身。同一时期,清政府还在上海、天津两地设有南北洋通商大臣。南北洋大臣与总理衙门在工作和人事上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清代官方典籍和现今史著对南北洋大臣的设立原委、职责及其与总理衙门的关系,大多语焉不详,或有讹误。不少史著认为南北洋大臣与总理衙门同时设立,且为总署的下属机构,是论均不确实,对此有必要以历史文件为依据加以考察澄清。  相似文献   

5.
总理衙门的设置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总理衙门是引进西学的桥梁;总理衙门遣使与派留学生出洋,促使中国走向世界,为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为引进西学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文馆的设立成为维新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迁中清政府的一个官员群体──总理衙门中的大臣们吴福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辛丑条约》签订前夕,清廷又在列强的要求下于1901年7月(光绪二十七年六月)将总...  相似文献   

7.
清末外务部历史地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外务部上承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启中国外交部,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鉴于此,本文拟对其历史地位作一初步探索。 1、主持重要交涉活动,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外交机关。 总理衙门时期,地方大吏拥有相当一部分外交权力。尤其是北洋大臣,常在重要交涉活动中唱主角,使得作为中央外交机构的总理衙门名实不符。 外务部机构一建立,“班列六部之前”,在清朝中央政府中就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它成立后即把其职权范围内的事务抓在手里。从1902  相似文献   

8.
一、洋务时期行政机构的变革洋务运动时期 ,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 ,清政府不得不对原来的行政机构进行一些调整和变革 ,以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发展的需要。这主要体现在先后设置了一批与新形势新情况密切相关的外事机构和军事机构上。下面择其要者 ,分别予以说明、介绍 ,以便于概览此时期行政机构变革的大略情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应付和办理夷务的专门机构于 1 86 1年设立。其官员编制仿照军机处办理 ,设有大臣和章京两级。内部组织由司务厅、清档房及英、法、俄、美、海防五股组成。设置总理衙门的初意是办理外交事务 ,但随着洋务新政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总理衙门的设立和得以设立的原因、总理衙门名称、管辖范围的界定和反界定、总理衙门的地位与中央各部关系等问题的论述,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清朝中央权力争斗的实质.认为总理衙门的创设是对清朝定制的突破,标志着西方资本主义对华侵略,在中国封建政治体制的完整性上打开了缺口,摧残了其至上性意识,是一次巨大的变化,不能不引起各派势力的消长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文章并对总理衙门设立“顺利”说、“水到渠成”说,提出驳议.  相似文献   

10.
奕讠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主持了 1 860年的北京议和事务 ,签订了《北京条约》;帮助慈禧太后发动了北京政变 ,掌管总理衙门 ;发起并领导了洋务运动。在近代史的研究中 ,奕讠斤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 ,本文试从奕讠斤的洋务思想和他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 ,对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兴起的洋务运动,持续时间达三十年之久。洋务运动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但重点是“强兵”,洋务运动就是首先从军事工业搞起,而后推衍到民用工业的。在“自强”的口号下,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如整饬海防,建制造局,设厂造船,筹建海军,等等。在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经历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这两次反侵略战争,就是对洋务运动“自强”目的的检验。其中,尤以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关系至大,它宣告了洋务运动的最后失败。因此,从甲午战争来考察洋务运动的性质及其失败,应该是洋务运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捐纳制度在清朝推行两百多年,特别是到咸丰、同治时期频繁开办捐纳,对晚清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造成极大影响.以洋务运动为例,一方面,捐纳制度的弊端不断凸显,捐纳人员素质低下,洋务企业出现严重的贪腐现象,传统衙门式管理方式进入洋务企业之中,使得洋务企业官僚化、封建化严重,失去自身活力;但另一方面,捐纳制度却又在一定程度上为洋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如为洋务运动筹集资金、输入人才等.  相似文献   

13.
太平天国起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共同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近代史分期问题框架下的太平天国起义,是作为洋务运动的催化剂体现着自己的历史价值的。比较1840年鸦片战争开端说,1861年因为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太平天国安庆失守、曾国藩设立安庆内军械所、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更有理由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4.
历时30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强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并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的主导思想却在于“求强”与“求富”。以往,人们常把“中体西用”视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与洋务运动的主旨是不尽相符的。实际上,洋务运动是在“求强”“求富”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而“中体西用”乃是服务于这个中心思想的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夏东元、刘学照所撰《洋务运动史研究述评》一文,在述评洋务运动兴起原因和目的时,提到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日:“洋务运动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它“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一曰:“洋务运动是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运动发生”的,“封建主义衰败和向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才是洋务运动产生的基本原因”。它“不是中国封建势力与  相似文献   

16.
<正> 目前,从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章看来,很多论者对“洋务”、“洋务派”与“洋务运动”等概念各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出现了众说纷纭的局面。为了便于洋务运动评价问题的讨论深入开展,有必要对上述名词的来源和含义作一番考察,并加以评论。  相似文献   

17.
《姜铎文存》于今年(1996年)7月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历史人物评价”、“书评”四大部分.侧重于时代、事件、人物三大方面,计论文68篇,共60余万言.书名副标题为:《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论丛》.中心是对洋务运动的研究.这是老友姜铎半生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特别是洋务运动的学术成果,对该学科的建设有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历程,重大变革主要有三:即总理衙门之设;戊戌变法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就变革广度和深度而言,清末“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已大大超过了前两次。文章就清末“新政”与中国政治体制近代化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一些论著中将洋务派与顽固派视为一丘之貉,都是镇压戊戌维新的元凶 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之间存在着递嬗继承的关系。因为洋务运动的对 立面就是顽固派,所以洋务派与顽固派是有区别的。而洋务运动所创办的各项洋务事业,则在思想 上、物质上、人才上、舆论上为戊戌维新起了奠基石的作用。因而维新派与洋务派没有积怨和不可 调和的矛盾,相反,却引为同路人。另一方面,本文还对戊戌变法运动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洋务运 动是一次将旧中国引向现代化的早期改革,戊戌变法则是在此基础上将“工艺”转向“政制”的深层 改革。为此,对持戊戌变法的性质为“革命”的观点进行辨析。从戊戌维新的“思想理论”到施政纲 领,根据史实逐次加以论证,得出其性质是“社会改良”而非“社会革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洋务运动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姜铎著《洋务运动与改革开放》评介胡显中当今商潮滚滚,席卷神州大地,冲击学府和书斋。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潜心做学问者真是凤毛麟角,寥若晨星。尤其是搞历史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与与耐心,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胸怀与情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