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中国第一状元县”现在已成为休宁县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向世人昭示着她自傲自豪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同时,更是建设新休宁的崭新起点,打状元品牌、建文化大县、促经济发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清晰而坚定。一场围绕“中国第一状元县”的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2.
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和思路作一番认真的考察十分必要,通过正确解读“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反思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并且从中探讨“五四”运动带给人们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不唯指一个疆域辽阔、政治统一的地理中国,而且指一个重诗书礼乐、重人文教化的文化中国。以上两方面内涵的结合,构成了大一统“文化中国”的观念。赖有这种大一统“文化中国”观念,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既能吐纳诗文英华又足以护持大一统中国之运命的士人群体。对比中国当代大学生,之所以在文化素质上存在着问题,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对中国的文化传统缺乏一种敬重与认同。因此,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够只是为学生增加一些校园文化生活而已,必须以着重培养中华民族气骨与中国文化情怀为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试论“人口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1992年提出的“人口文化”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认真探讨了其内涵与外延以及人口文化的变迁问题。本文是从大文化的角度来把握“人口文化”的,穷根追溯之下,发现人口文化是一个五维的结构体系。本项讨论指出了“人口文化”工作日趋重要的政策涵义,同时也在理论上为正在酝酿中的“人口文化学”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战”实质上是一场科学与人文之战。科学与人文对人类的福祉与危险所能承担的责任都是有限的,促进“两种文化”的沟通与融合,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予以面对的问题。这对于我们反思教育体制的专业化局限、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走出“世纪末的遗憾”———当代中国文化性格缺陷分析毛迅世纪之交的历史语境正多方面刺激着人们的世纪性反思,自然也勾起了我们对本世纪中国文化的历史回味。当回首20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坎坷历程时,我们不太情愿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从文化史的角度讲,中国的20...  相似文献   

7.
<正> 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活动的成果.两千多年前的《易经》已经认为,文化就是按照人文来进行教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突出了人的能动作用,创造作用,所以,人们干脆把“文化”称为“人化”.而从文化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考察,文化巨人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一方面,他们深刻地体现了特定时代、地域、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另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沿革与发展又起着突出的作用,尤其在文化转型期,更为突出.这样,人类历史自然形成的不同文化类型,有时甚至可以用某位文化巨人作代表.世界文化产生过许多文化巨人,文化巨人反过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同样,中国文化的成长与发展,是与历代文化伟人的贡献分不开的.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光芒于世界文化之高塔,产生不可估量的历史效应,其杰出代表的历史功勋不可抹煞.如果说,孔子代表了中国的封建主义文化,其特征是“早熟的人文主义”,那么鲁迅则代表了中国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从古代的孔子到现代的鲁迅,中国文化大厦的支柱无比坚固,  相似文献   

8.
科学,作为人类文化最独特的成就,作为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而是受制于由人类的各种知识、文化形态构成的“文化力场”的综合作用的。换句话说,构成“文化力场”的各个扇面——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哲学、科学、历史“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任意创造。它们是被一个共同的纽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科学不仅是整个人类文化进化的结果,而且是伴随其他文化形态的发展而发展的。那么,“文化力场”究竟是怎样作用于科学,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和机制作用于科学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呢?  相似文献   

9.
“扫黄”浪涛席卷全国,冲刷着书刊市场上的一切污泥浊水。彻底清除那些“精神毒品”、“文化垃圾”,全国人民无不拍手称快。同时这也集中暴露了出版界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的严重性,大量事实使人触目惊心。现在,当“扫黄”基本告一段落之后,痛定思痛,认真进行一番反思,汲取教训,使社会主义出版事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是当前出版界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0.
刘士林 《学术界》2001,(5):247-248
由济南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学术讨论会于2 0 0 1年 5月 2 8日至 30日在古城苏州东吴饭店举行。本次会议设计为同仁性质的小型学术讨论 ,来自北京、南京、济南、石家庄等地的同仁出席了此次活动。提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进行讨论的现实原因在于 :建立在西方文化叙事基础上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由于脱离了中国民族固有的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文化语境 ,所以不仅越来越无法被广大的汉语听众所接受和解读 ,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剥夺着中国民族再现历史、表现时代与想象未来的可能。而一个民族如果…  相似文献   

11.
“人文进化学”作为一个从本元理论层次上探索文化哲学问题的新兴学科,它的建构还远远未尽人意。本文作者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自知,于近年来对“人文进化学”的核心概念、基本命题、理论系统、特别是人文进化乃至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做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打算从模型化的思维——叙述方式,概说人文进化乃至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超循环的太极循环”(Taiji-recycle of hypercycle)。为了使读者了解有关的学术背景,在本文的若干尾注之中还将涉及一些海内外同人的论著及其  相似文献   

12.
钱穆是一个真正的文化进化论者。由钱穆创发的三大范畴“人文演进”、“文化生命”、“协调动进”,已然构成一完整的有进化意义与现代价值取向的历史文化观。在现代新儒学中,它向人们昭示只有动态的、协调的并且以合于自然为原则的人文社会历史演进,才具有文明持续不断的“常道”之价值。钱穆预言:人文之最高演进,即是自然之最高可能。人文演进观还展显出钱穆作为文化进化论者所已具有的超越的“世界史”眼光,钱穆极为肯认的“人文化成天下”,就是在文明大势的演进过程中实现的。将钱穆视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论调,应在新的历史背景中透视钱穆全部文献而重新改写。  相似文献   

13.
匡和平 《天府新论》2007,2(1):111-115
现代化的“同质性”使各种文化传统被突破、被重新评价、甚至被系统解构的同时,现代性思考也在不断唤起人们对“本土化”和“人性自觉”等方面的反思,进而表现为一种“文化自觉”。认知、理解和诠释本土文化,尊重和吸收他种文化的长处,找到自身文化存在的价值,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现代中国文化引进的矛盾和困境入手,对文化认同的两种模式即“文化了解模式”和“文化理解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指出“文化理解”是文化引进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文化热中的“中国西方思潮”的反思,得出结论:成功的文化引进,包括“忠实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两个过程,由此就必须进行文化心态、文化生态、文化转译和文化要素的耦合、文化力的定位、文化体系的再创造六个方面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15.
梁爱民 《江淮论坛》2012,(3):167-171
视觉文化以其“直观性”、“娱乐性”和“消费性”占据了当代文化的“统治”地位,并进而对小说的生存形成了全方位的“围剿”,图像思维和商品消费逻辑所主导的文化强制力使小说在视觉文化时代发生有别于印刷时代的新变,而这种变化一方面是小说文体为了适应文化环境所做的适应性调整,一方面,也是小说生存危机的表现。小说创作中的“经济主义”、小说读者的“去精英化”以及小说文本的“幼稚化”倾向,都是小说在视觉文化统辖下面临危机的典型征候。小说所追求的生存关注和生命反思的精神正在失落。‘  相似文献   

16.
“人文共同体”蕴含理论、历史、现实和价值四重逻辑的深厚支撑。在理论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遵循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文化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辩证统一。在历史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扎根于中华文化血脉之中,是对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深刻总结和系统提升。在现实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缘自超越世界文化隔阂、文化冲突、文化优越意旨,是对文化交往和文化安全问题的当代解答。在价值逻辑上,构建“人文共同体”开启未来人类文化发展新进路,有利于新型文明观的塑造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进。“人文共同体”蕴含平等自信、开放包容、和谐共生、面向人类的新型文化交往理念,体现了民族文化使命与人类文化关怀,展现出独具魅力的中国智慧和虚怀若谷的大国气度。  相似文献   

17.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也无不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约瑟问题"引发了中西方学者对近代科学缘何未能诞生于中国古代文化问题的广泛思考.反观研究的内容、方法、历程和成果,可以促发人们对目前文化现状与文化走向的忧虑和深思,进而激发人们对目前文化战略的深入认知和反思.文化的发展与转型,需要理性、客观地评估不同文化的时代价值,清醒、审慎地反思不同文化的历史轨迹,深刻、彻底地批判不同文化的"性格"缺陷,从而实现文化的良性融合与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9.
唐少杰 《河北学刊》2007,27(2):41-44
“哲学”与“文化”亲缘的最深厚根基,在于人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要求。文化哲学就是从哲学的视角出发,透过文化对象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作总体性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以期达成人的文化自觉。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化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文化热”催生了中国文化哲学兴起,近20余年来,中国的文化哲学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其深化的因素。面对当代人类的现实发展,文化哲学应当体现文化实践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即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共同致力于文化哲学的深化。基于这种考虑,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衣俊卿教授的《发掘文化哲学的理论资源》一文,从学理层面提出了文化哲学的三重理论思想资源,即实证性的文化历史资源、范式性的思想理论资源、现实性的文化批判资源,认为,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在新世纪期待文化哲学的理论突破与创新;笔者的论文《关注整体性文化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全球化使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整体性变化,因此,应当从人类文化实践的整体性价值诉求出发深化对文化哲学的理解;唐少杰教授的论文《文化反思与社会记忆》,则考察了作为文化哲学研究视域的“文化记忆”问题,读来引人深思;王海洋博士的论文《虚拟交往反思延展文化哲学的时代维度》,则集中讨论了当代网络文化实践所引发的虚拟交往的文化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数千年中国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步出现。所谓“中国现代文化”,是指我国眼前现有的、正在建设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今天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既定的“传统”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笔优秀遗产,经过具体分析,认真梳理和科学改造以后,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