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双版纳傣族园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傣族文化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傣族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黄金水道的咽喉之地;特有的热带雨林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傣族园独具竞争力和发展潜能.在旅游开发进程中,傣族园实行了"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使傣族文化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新的调适.如何协调好傣族园公司与农户、与佛寺、与旅游主管部门等的关系,以正确处理好追求经济利益的眼前目标和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的远景目标的关系,使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湘西芙蓉镇社会文化变迁,主要表现在:在旅游场景下,人们的经济结构、经营方式发生改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被大量征用;人们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出现多元化;外来文化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震撼增多.但是,民族地区在接受新的“旅游文化”规范的同时,也保持着文化的自主性,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民族旅游又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化。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的各层次表现,并且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中存在的不良变迁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使两者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民族间文化差异日益缩小,因此而带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主要是静态保护,但民族传统文化不会静态存在,离析与重构一直存在。文化离析与重构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它符合民族成员的主观愿望,是协调人与自然冲突的结果。因而离析与重构可以使民族文化得以更好传承,对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护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快速发展不断打破原有相对封闭的社会空间,民族文化以不断"再生产"的方式完成自我更新与超越。文章以文化再生产与空间生产为理论指导,通过文献分析与访谈调查,从物质文化维、制度文化维、精神文化维三个维度切入,分析了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泸沽湖社区民族文化的生产过程,以及民族文化的空间形态,动态揭示了文化空间生产的动力机制,并指出"文化的空间生产"是民族旅游开发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从理论上丰富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合理利用的研究体系,从实践上增强空间行为主体尊重民族地方文化传统的导向意识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民族的文化差异亦日益缩小,因此而带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主要是静态保护,但民族传统文化不会静态存在,民族文化的重构一直存在。现今,我们应该做的是主导这一文化重构过程,借助于旅游业,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节庆遗产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消费社会中文化旅游的主要对象,但旅游者的消费诉求和东道主原生性文化过程因时空错位,节庆遗产在旅游消费中出现“度日如年”式的天天节日。从遗产的属性出发,以“分类”作为认识论,以“东道主”为本体论,探讨在文化旅游的情境中,如何对节庆遗产进行活态性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8.
民族歌舞戏剧与地区旅游开发——以贵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贵州民族歌舞戏剧,对贵州民族歌舞戏剧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探讨,论述了民族歌舞戏剧的传承发展与地区旅游的关系,并提出了民族歌舞戏剧在地区旅游发展中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化重构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化适应文化生境的改变而发生的文化变迁,当前景宁畲族的文化重构主要体现在图腾信仰、三月三节日、畲族民居等方面.要想在文化重构中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必须以“原生性”文化重构为主,“创生性”文化重构为辅.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旅游是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所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在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倡导下,民族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当前旅游的主导。然而,目前很多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展的模式选择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广西红水河都安三岛湾为例,针对国内目前主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给民族地区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旅游大潮的影响下,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现了复兴、衰退、变迁三种基本状况。旅游推动下的文化再生产促使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但在外在物质文化充分彰显背后,确实存在深层文化内涵弱化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复兴与衰退必将为文化的变迁创造途径,良性文化的变迁将会促进文化繁荣,阻断文化衰退。  相似文献   

12.
民族旅游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在于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多样性文化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民族旅游在“以人文本”、“以文化为核心”的召唤下,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受游客青睐。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本文以裕固族为例对甘肃民族旅游作简单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湘西凤凰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浑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本文通过调查,探讨湘西凤凰要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优势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兴县富民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背景下,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就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作初步探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以期深化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研究,促进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最近几年以来,恩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二者还存在两张皮现象,还没有形成深度的契合。原因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不够等几个方面。为此,应当采取如下对策:加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为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积蓄资源条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开发力度,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提升生态文化旅游的文化与科技含量;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力度,打造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加强文化宣传与传播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营造氛围;加强学术研究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积蓄人力资本等,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社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真正实现恩施州人文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6.
民族旅游作为旅游的传统形式之一,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尤其是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日常生活民俗变迁作为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考察民族旅游开发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的一个重要指标.笔者在对贵州省郎德上寨民俗变迁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以80年代旅游开发在郎德兴起为分隔点,...  相似文献   

17.
古城旅游开发是旅游开发的热点,长汀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的人文景观,客家文化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拥有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在古城旅游开发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在梳理长汀古城丰富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阐述古城开发的原则,探讨长汀古城旅游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以田野调查所得的信息、资料为据,分析了民族传统文化为旅游开发所利用的过程,揭示出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演进的互动关系,指出旅游的发展演进为民族文化的复制、再造、建构、消解等现象提供了平台,而这些文化的重新生成又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价值化及其功能的转化,促进了当地旅游的发展和演进。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得以实现,民族旅游也成为一个重新诠释地方和民族文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19.
构建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是实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有效整合、提高民族地区旅游竞争力、实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例,针对恩施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与问题,探讨欠发达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随着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迅速发展,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加深。民族文化符号的表象化及泛商业化,文化主体缺乏保护动力,“前、后台”文化断层等问题严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传续。文章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从“前台、后台”理论探索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以期为民族文化的旅游开发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