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盛京时报》开辟判词专栏,保存了清末最后四年奉天各级审判厅的大量司法审判文书。根据这些判词,再结合清末司法改革和修订法律的大背景,以个案分析的方式,从司法实践层面和法律适用角度,考察判词中所体现的清末法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2.
《盛京时报》开辟“判词”专栏,保存了清末最后四年奉天各级审判厅的大量司法审判文书。根据这些判词,再结合清末司法改革和修订法律的大背景,以个案分析的方式,从司法实践层面和法律适用角度,考察判词中所体现的清末法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  相似文献   

3.
监狱改良是清末司法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改良法理,缓和内外矛盾。监狱改良的主持者在西方资本主义法律文化的影响下,对中国旧有的专制主义的司法狱政制度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完成了由封建狱制向资本主义狱制的转型,在中国监狱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修律运动开启了中国法律发展近代化的历程,并自此开始了艰难的嬗变与转型。通观整个转型过程,中国法律发展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初步复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党化"、文革前的"政策法"、文革中的"法律虚无",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面发展等各个阶段。各个阶段的法律发展都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以至于中国今天的法律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国时期,西法输入,尽管国家法层面确立了国家追诉主义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刑事和解依然占据相当大的比重。龙泉司法档案作为近期新发现的目前所知民国时期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大的地方司法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样本来检视当时的司法实践。民国时期的刑事和解反映了这一时期司法运作的特有逻辑,体现出法律表达与实践的分离,承载着新设司法机关乃至整个社会的转型。审视这批珍贵的司法档案及其呈现出的刑事和解实践机理,对于当下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具有现实意义,更提醒我们刑事司法改革的路径选择应重视本土经验的归纳,并建构适合于本土的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6.
晚清法制变革中的法官考选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中国首次进行了法官资格考试,从制度上规范了新型司法人员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标准,体现了全方位引入西方司法体制的特点。清末法官资格考试在制度的提出,实施过程上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
一、诉讼立法急功速成 清末时期,传统法制面临转型,其中首当其冲的是诉讼制度的新构和诉讼文化的转型.在此方面,无论清廷还是法律学者都存共同的意识.当沈家本和伍廷芳被任命为修律大臣主持清末法制改革开始,就把新式诉讼法律的制订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且紧锣密鼓地着手清末诉讼立法.  相似文献   

8.
调处商事纠纷是中国近代商会的主要职能之一。与以往的民间调解不同,清末商会调处商事纠纷的职责明确,有固定的常设机构,并制订了专门的理案规则,理案程序规范。清末商会调处商事纠纷的规范化发展,使商会理案成为优质的民间司法资源,并在民国时期改组为商事公断处,纳入了国家司法改革的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9.
陪审制度自清末移植到我国之后,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命运历程。但是陪审制度有其存在的基本价值,它可以在司法独立和司法民主之间确定正常司法的位置,实现一种混合的正义。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政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的骤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究其原因,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新式学堂的兴起扫清了障碍,而选官制度的变化、晚清修律及司法改革的开展,加剧了社会对法律人才的供求矛盾,从而导致清末法政学堂异军突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1.
论清朝多元化的商事纠纷处理机制及其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清朝的商事纠纷处理机制及其存在的弊端,并以此为基础比较清末商会商事纠纷理处权优势,结果表明:清末商会成立以前,清朝商事纠纷的处理已经形成了国家司法审判和民间调解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但是国家司法审判机制中存在着诉讼成本高、商人易受人格侮辱等弊端,民间调解也存在着自发性和不规范性等不足。1904年商会成立以后,政府赋予商会商事纠纷理案权,是清末政府改善商事纠纷处理机制最迅速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清政府通过对蒙古的特殊立法,确立了蒙古地区独具特色的司法审判制度。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末至民国时期,随着中国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的演变和历届中央政府对蒙古的"与内地一体化"政策的实施,蒙古传统的司法审判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对清末司法改革目前有三种评价:一是旧权力的残喘,二是近代化的权舆,三是一种权宜的做法。事实与逻辑在学术研究的客观性与主观性上是变动不居的。对于清末司法改革的动机、行动与成效三个核心问题,视角转变,评判也随之改变,是视角决定了评判。因此,应警惕任何一种绝对的评判,对开拓出相关的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女性犯罪凸显。由其司法统计可以看出,较清末而言,民初女性犯罪无论人数还是类别,均出现了增多的趋势。犯罪典型由性犯罪为主转为经济罪为主,且女犯年龄出现了大龄化的趋向。民初对女性犯罪的减免比例虽然要低于清末,但总体上的惩罚力度已大为减轻。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成立初期,继承了清末修律的大部分成果,在新旧法律交替的过程中,民国初期的司法环境并不乐观。主要有三大问题:司法难以独立、司法基础薄弱、司法人员缺位。基于此,司法改革被提上日程,梁启超在民国二年九月至民国三年二月间担任北洋国民政府的司法总长,其辞职时提交了名为《呈请改良司法文》的建议书。该文列举了十条司法改革建议,各有利弊。通过分析这份改革建议可以一探民国初年司法环境的状况和改革之艰难。  相似文献   

16.
清末地方司法改革是在民族危机深重的特殊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推动了地方司法改革等新政的实行;另一方面有利的社会条件又推进了改革的进度。该文主要以地方司法改革中的审判监督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对这一改革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由帝制转向民主制的社会转型期,伴随时代急剧变化,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动并践行以移植西法为取向的法律近代化之路。而当时的江苏句容县域浓厚的父母官司法意识、以和睦家族为首先司法目标等传统司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法律新风带来的某些司法理念的变迁则是浅表性的。法律近代化的实现程度离不开对民间传统因素的认识和改造。  相似文献   

18.
清末实行教育新政,进行教育改革,使中国的学校教育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民国时期,国家体制发生根本变化,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各种新的教育思潮方兴未艾,政府进行学校教育改革,推行三民主义教育,重新修订教育宗旨,修订新学制。本文拟以清末民国社会转型为背景,探讨清末、民国时期不断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小说以表达政治—时事为能事,即以国家为叙事重心。由朝代国家向民族国家转型的政治观念变迁史,潜隐在新小说主旨的转换之中。其时小说地位的提升与清末新小说的兴起,实知识人危机意识的呈露。  相似文献   

20.
如所周知,美国式的合宪性司法审查制度具有深厚的英国法根基:其理论和经验层面存在诸多英国普通法的影响。但令人讶异的是,即使是在美国确立合宪性司法审查制度几百年后,英国依然将其司法审查制度停留在合法性审查层面。只是及至当下,由于加入欧盟等外部因素,英国司法审查制度才呈现出向合宪性司法审查转型的可能向度。但由于不成文宪法、议会主权学说和保守主义思想,英国式合宪性司法审查的转型存在不少阻滞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