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率着大队车骑、随从,由咸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东南巡行。当他走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时候,像以前几次巡行一样,在山上刻石留念。在这块会稽刻石中,除一般颂扬秦始皇的文词外,还有以下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的恚恨林剑鸣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公元前210年(始皇三十七年),当秦始皇巡行全国的大队车骑来到风景如画的江南,驻跸在山青水秀的会稽(今浙江绍兴)的时候,曾令人刻石歌功颂德。在这块被称之为“会稽刻石”的铭文中,留下一段异乎寻常的文字:“饰省宣义:...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20,(3)
新近公布的里耶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中均有“从人”简。“从”意为“合从”“从亲”,专指关东六国缔结盟约,联合抗秦。《岳麓秦简(伍)》013 018简表明,至晚在公元前228年秦灭赵以后便兴起从人狱,故赵将军乐突及其亲属、舍人均被列为从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缉。从人狱波及全国,历时长久。从人及其亲属、舍人除被处死刑者外,均被输往巴、洞庭、苍梧等边境郡县,从事制盐、种田、土木工程等劳役,终身不得赦免。直至秦始皇三十五年,才因某突发事件,赦免部分故代从人。秦始皇对从人的态度反映在秦始皇二十六年议帝号诏和三十七年会稽山刻石中。  相似文献   

4.
安作璋、孟祥才两位教授合著的《秦始皇帝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于2005年年初由中华书局出版。这部专著在全面分析相关史实的基础上,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作了客观、准确的评价,是一部立论谨严而又引人入胜的秦始皇传记作品。改革开放以后,陆续有十几种学术性的秦始皇传记问世。不过这些著作大多偏于简略,像《大传》这样内容丰富、格局宏大的作品尚属少见。《大传》从秦国的建立写起,一直追述到秦王朝的灭亡;不但详细介绍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而且深入论述了秦朝许多重要典章制度的来龙去脉及其得失;在记述秦始…  相似文献   

5.
从政治心理研究的视角来看,秦始皇东巡,是在关东士民与秦人存在显著心理差异与心理隔阂的历史背景下,秦王朝为消弭心理隔阂、建构国家认同而采取的经略关东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始皇之东巡既是政治之旅,也是文化之旅。虽然东巡存在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并没有为建构秦王朝的国家认同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秦始皇东巡为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东巡刻石首次以官方文书的形式,确立了坚持国家统一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要求,其历史意义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7.
《全辽金文》所收刘方《施地碑记》的标题应为《施地状刻石》,该《刻石》的主体部分“施地状”的撰写年代为1233年,将该“施地状”刻于石的年代为1258年。该“施地状”是在金元之际山西遭受蒙古军的残酷掳掠的背景下签署的,其刻于石的历史背景为金元之际山西全真教势力的壮大昌盛对佛教教团产生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保存留传于后世的古代重要碑刻,数量虽然不多,但其中不乏有对古文字的发展和古代书法艺术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珍品.1937年,在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战国中山国都灵寿城址发现的《监囿守立刻石》,就是秦统一文字以前战国时的中山国刻石文字.在此之前,三代的石刻文字流传下来并为金石家著录和传拓的只有《石鼓文》一种.《守丘刻石》的发现,为三代金石文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海龙汉文、女真文对译摩崖真伪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海龙县小杨公社庆云大队的九缸十八锅山(过去学术界称作杨树林山)上有两块相距仅几米远的崖刻。左侧靠阳的一块为女真丈刻石,无汉字对译。被称为《海龙杨树林山女真国书摩崖》。内容系记金太祖收国二年(1117年)在番安儿必罕设立谋克之事,刻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三月。右侧靠阴的一块为汉文、女真文基本对译的刻石,过去被称作《海龙半截山女真国书摩崖》。刻石的汉文内容,记的是金太祖在节山大破辽军立石之事,无刻写年代,这两块摩崖刻石虽然相处一起,近在咫尺,过去却一直认为相距三十里,前者在杨树林山,后者在半截山一个古洞上方。1979年,孙进已同志发表了《海龙女真摩崖刻石》(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2期)一文,确定了两刻石存在的确切地点,纠正了过去两刻石不在一起的误传,从而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  相似文献   

10.
钻进内部 梦想复辟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六国的一些反动儒生,眼见本国的奴隶制割据政权的崩溃,他们怀揣着孔老二的复辟经,先后进入秦国,特别是秦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吕不韦,为了篡权复辟,编写《吕氏春秋》时,曾招徕大批孔孟信徒。秦始皇统一中  相似文献   

11.
秦代的“北向户”,人们历来认为在后来的象郡、汉代的日南郡,或者泛指岭南地区,而1979年版《中国史稿地图集》却把它标在岭北湘粤界。两说孰是孰非?本文拟谈一些粗浅看法。 “北向户”一词,出现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两个文告中:(甲)公元前221年(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后在概述它的疆域时说,“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乙)公元前219年(始皇二十八年)琅邪台刻石文又说,“六合之  相似文献   

12.
吕文明 《东岳论丛》2022,(11):120-127
从宋代开始,历代文献开始不断对云峰刻石进行著录,如赵明诚《金石录》、阮元《山左金石志》、包世臣《历下笔谭》、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等,但这些文献都未对其书写者进行详细考证。我们尝试跳出单纯的文献著录,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刻石本体,还原刊刻活动历史现场,对郑道昭、郑述祖的学术贡献进行重估。经过研究发现,云峰刻石刊刻活动的始作俑者是郑羲故吏程天赐,郑道昭则是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到有意,整体策划、组织了刊刻活动,其直接书写的不过是其中几块有郑道昭名字而且字数较少的刻石。云峰刻石中的北齐作品,主要是郑道昭之子郑述祖出任光州刺史后组织刊刻的,作品使用隶书字体,提升了题刻的品味和层次,形成了云峰刻石的北齐风格。郑道昭和郑述祖虽然不是书法名家,但这些作品的经典风格却让他们的名字与云峰刻石一起载入了史册。  相似文献   

13.
<正> 在曲阜孔庙东庑碑林中,北起第二石座上有一块西汉刻石,阴刻“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个字。这就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五凤刻石”。最早发现并考证这块刻石的是金开州刺史高德曼卿。《销夏记》云:五风刻石系“金章宗明昌二年诏修阙里孔庙,于灵光殿基南三十步日太子钓鱼池取池石充用,土中偶得。”高当时为提控修庙朝散大夫,所以他得以最先看见和考略这块刻石。他摩勒于刻石之右的考略结果云:“‘五凤二年’者,宣帝时号也;‘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汉书》考之,乃馀孙孝王之时西汉时号也。”此后,明朝的赵崡,清朝的王昶、翁方刚等,对刻石皆撰考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七四年三月,当时“四人帮”控制的《红旗》杂志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一文说:“秦统一六国,不能孤立地归结为个别将领的作用,而是由于秦始皇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他所实行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路线起了决定作用。”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它对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行了严重的歪曲。其流毒甚广,影响极坏,必须进行揭露和批判。  相似文献   

15.
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老子》一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在这六十四章中,只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们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诸书所引《老子》则属只言片语或概述大意。这又说明,到《韩非子》成书时为止,《老子》一书实际只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今本《老子》的最后定型,应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统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的。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三十六郡。秦三十六郡之名,首有《汉书·地理志》列于前,继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述于后,两说当中,有三十三郡名称是相同的,唯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各执己见。前者以为秦并天下,南服百越,于其地置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实行“书同文字”的政策,“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即用秦国的小篆统一全国的文字。与小篆并存于世的尚有隶书。隶书出现于何时?传统的说法是始于秦始皇时代,以往范文澜等均持此说,近年来仍有人认为“隶书始于秦代”(《汉字的演变》。见《语文导报》1987年12期)。考此说源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序》。《序》中说:“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这段话明确地断为隶书为秦时初有。但许  相似文献   

18.
秦皇求仙辨     
历来论述秦始皇,多把他遣人入海只看作是企求长生的迷信荒唐行为,很少有人研究其是否具有政治目的。我则认为秦始皇在历史上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从他一生的政治生涯看,是否相信神仙、相信长生倒很可疑。他四次东巡海上所立的刻石,都是歌颂大秦帝国的威德,宣扬统  相似文献   

19.
汪高鑫 《人文杂志》2001,(5):125-129
秦始皇是一位颇具历史意识的政治家.他以历史作借鉴,议定了秦皇朝一系列立国制度,主要有立尊号与废谥号、建立水德制度、推行郡县制度、举行封禅大典.他既重视发挥史学的"颂今"功能,又惧怕人们以古非今.刻石与焚书则集中反映了秦始皇的这种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20.
一、秦朝时期包头地区的战略地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国都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结束了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这时,居住在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从战国末年控制河套以后,经常对中原地区进行侵扰。秦始皇在发展和巩固统一的事业中,为了消除北方匈奴对秦王朝的威胁,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三十二年),“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入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今河套黄河以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