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长期以来,我国对税的解释明显地存在着缺陷,把税只是当作一种物或者钱,更多地强调义务.实际上,财政与税收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财政和核心问题就是税收,其背后隐含着政治、法律、权利、正义、公平.  相似文献   

3.
政府治理视野中的阳光财政建设——广东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中国阳光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障碍包括;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不足;财政体制的稳定性较差;税收政策调整过于频繁;地方政府政策缺乏必要的延续性。通过对广东“阳光财政”改革的考察可以发现,广东的经验为中国政府治理结构的重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在地方政府层面上可以推行“三步曲”式的预算规范化改革进程,以最终实现政府治理视野中的中国阳光财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首次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认识,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应该与时俱进,才有利于真正触摸到“社会主义本质”,才能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才能更加符合“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土地财政的收入分配效应。土地财政是一个过程,包括土地征收、土地出让和土地开发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显著的逆向收入再分配,不利于失地农民分享城市化红利,不利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均衡发展,不利于缩小城市内新移民与老住户之间的福利差距。政策方面,应改革当前的强制性土地征收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入市,增强集体议价能力;调整城乡财政关系,建设集体所有制下的新型土地财政;健全城市土地开发规制体系和房产税制,公平分担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6.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促进共同富裕是“十四五”规划就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做出的明确政策指向。以财政“省直管县”改革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识别市级政府财政压力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改革使市政府辖区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上升。机制分析表明,改革引致的财政压力激励市级政府加强税收征管,提高了企业实际所得税税率、劳动密集度,最终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发现,改革效果仅体现在所得税由地税局负责征管的企业;同时,改革的影响在税基窄、土地财政能力弱、税收征管强度弱的地区更为明显。此研究有助于解读“压力型”财政激励下地方政府的应对策略及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土地财政"成为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一个实际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土地财政"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同时要思考其不足之处与改进对策,使"土地财政"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应重构以"民生服务"为"标尺"的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由"投资型"向"服务型"转变;同时应推进土地资本化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地方"土地财政"由"出让收入为主"向"税收收入为主"的平稳转型。  相似文献   

8.
自2006年我国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来,对该体系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理论涵义与指导意义上。可实际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各种制度有很强的实践联系,尤其是从其伦理性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与当前我国在公共名义下革新财政制度有直接关联。故应通过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的伦理财政的梳理,扩大财政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视角,将财政拉回到有助于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获得一条非常重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信访制度改革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信访部门将打造"阳光信访"作为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进行了探索。"阳光信访"即在信访工作过程中,以公开、透明、为民为原则,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并加以制度化的工作模式。它以"阳光受理、阳光办理、阳光反馈、阳光督查、阳光评议、阳光追责"六个环节为支撑,具备程序规范、流程公开、运转高效、人民主体、社会参与、法治导向等特征。倡导"阳光信访"模式的实践和应用,要推动相关法律政策配套、架构信息化工作平台、加强信访队伍建设、增进第三方协同、强化监督制约机制,并注重培育公共行政部门的阳光文化,培养信访人的阳光心态,加强信息公开力度,改革信访工作考核评价办法。"阳光信访"作为信访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有可能成为新形势下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突破口,从而有助于促进我国政府的透明度建设和公信力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扭转财政困窘的局面,光绪朝对财政税收积弊进行了清理,其清理措施主要集中在钱粮、厘金、盐税、关税四者之上.对钱粮的整顿主要从扩大承粮面积,舒缓民困,整肃吏治,完善钱粮征缴等方面着手;对厘金之弊的清理之策主要集中在定人事、核收支、裁局卡、严制度等方面;对盐税弊端的整治集中在禁私、缉私,裁革陋规、浮费,查中饱,严考成等方面;整顿常税的措施则主要是恢复停废的常关以及裁减陋规、浮费,中饱归公等.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财政结构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使用1978~2003年数据检验浙江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新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看,浙江经济增长具有条件收敛的特征;(2)从财政结构看,生产性支出无论是由税收还是非税收融通,都能促进浙江经济增长;而非生产性支出无论是由税收还是非税收融通,对浙江的经济增长都可能有负面的影响,且过大的财政盈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浙江的经济增长带来损害;(3)稳健性检验表明,浙江省的税收与非税收、支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需要拿出实际行动,而行动是靠思想来指挥的,如果思想认识上存在“认识误区”,行动上就不可能动真格,更不可能取得实效。因此,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当务之急是要消除那些直接影响人们行动的种种“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3.
14.
法治是对人治的否定,法治取代人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高度复杂化,以人治来管理国家既管不好,也管不了。公共事务如此,财政事务也同样如此。文明社会的财政乃是法治下的财政,是“阳光财政”,是民主财政。这不仅是指政府的一切收入均需取之以道,也既是取得纳税人同意、并严格依照法律征收,也是指政府的每一笔支出,都必须公开透明,受纳税人以其代表机构的监督和约束。因此,法治是实施有效财政管理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典型示范作为一种激励方式和试验、创新形式 ,是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手段 ,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 ,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6.
财政分权、税收竞争和地区税收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政分权使我国地方政府实际上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财政自治,地方税收转移违背了来源地的征税原则,完全相悖于受益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税收的横向税收分配机制和纵向财政转移机制.总的原则是,由政府定价背离市场价格而产生的地区税收转移,应逐步通过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价格改革予以解决;清晰的、可识别的地区税收转移应通过地方政府之间的协商,通过横向税收分配妥善解决;不清晰的、难以识别的地区税收转移则应由中央政府掌握,通过纵向财政转移机制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7.
既要客观认识“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不应该回避其负面影响。经济数据的回归结果显示,土地出让收入每增加1%,对地方经济增长就有0173%的推动作用,且还在扩大,但土地出让收入对各地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拉动地方经济增长过程中,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更多依赖土地出让收入,中部地区更多依赖劳动力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西部地区则更多依赖国家对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土地财政”仍不可或缺,且主要还应该用于地方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不能因为土地财政本身存在弊端就采取完全否定和彻底取消的态度,但必须推进其转型。短期应侧重于采取相关治标措施;长期而言,必须立足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进行制度创新,深化改革,完善土地财政。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的经济公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洪义 《天府新论》2006,3(3):43-45
作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经济公平,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性质的体现。所以,经济公平就必然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我们今天所要坚持和实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公平的观念和准则就既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平,又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李瑞学  鞠荣华 《东岳论丛》2005,26(2):187-18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我国财政的职能具体表现为公共财政。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 :一是建立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 ;二是建立以税收为主 ,以规范化收费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 ;三是建立以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快速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和杠杆的公共财政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税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源于税收所固有的内在职能.税收具有为和谐社会建设筹集资金、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科学认识税收调控的局限性.要抓住税收与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差距,按照效率优先,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调整税收思路,充分发挥好税收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