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贺天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42-46
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分歧,这也是"龙学"研究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神思"既不等同于想象或灵感,也不等同于艺术构思、形象思维等,应是灵感来临或获得灵感时的文思. 相似文献
2.
"神思"是灵感来临的文思--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天忠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4):455-458
对<文心雕龙>"神思"的认识,学术界历来存在着分歧,这也是"龙学"研究一直未解决好的问题.神思既不等同于想象或灵感,也不等同于艺术构思、形象思维或精神活动等,应是灵感来临或获得灵感时的文思. 相似文献
3.
田晓瑜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25-26
柏拉图认为,灵感的源泉是"诗神附体",灵感的表现是失去理智的迷狂状态,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回忆"真善美的理性世界。灵感源于物质世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在大脑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作用下,经过人脑所具有的跃发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樊德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53-58
对于文学构思规律的探索,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文论大家陆机和刘勰,就相继提出了关于文学构思论的一些有见地的基本观点"神思"说、"应感"说、"意象"说,并且作了简炼而深刻的理论阐发.后代的一些文论家在他们有关论说的基础上又作了发挥和发展,从而形成中国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构思论. 相似文献
5.
刘美森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9):127-129
<文心雕龙·神思>对写作思维这一个体精神活动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对什么叫思维、思维的本质、思维的基础、思维的过程和方法及其特点、如何进行思维、思维与语言、思维与情意、构思的快慢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见解精辟独到,在诗意化的理论中闪烁着非凡的智慧;从对直觉感悟以及主体情感投入的研究中,显示出古代文论家的那种"散文式的理智".正是这些直觉领悟和引喻化的经验描述能引导我们切入写作主体思维的内化世界及其运动规律的研究,从而把握写作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的杰出文艺理论家陆机、刘勰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文艺创作的“神思”即创作的艺术思维 ,而且还客观而全面地阐析了艺术表现和作品的审美形式。陆机在《文赋》的序文中把“物———意———文”三者提炼成一组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命题 ,揭示了物象的充满生命力的变化对文思的影响 ,同时非常注重语言表现在传达作家文思中的审美功能。从物象到文思、再由文思到语言表现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序列。刘勰在《神思》等篇章中。深刻阐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思维 (即“神思”)的运思过程与内在规律 ,而且揭示了“神思”与语言表现之间的密切关联。刘勰还在《原道》、《情采》等篇中对于“文”作为审美形式作了本体性的规定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刘中文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2(3):94-96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典范与里程碑,其地位的确立始肇于<文心雕龙>.纵观<文心雕龙>可以发现,刘勰认识到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及其重要地位,并有所肯定和推崇.本文将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论进行梳理、分析,以明晰刘勰所谓的"建安风骨"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张利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71-75
“神思”从创作思维、构思、想象、作者创作心智结构、创作心理活动等不同角度集中体现了创作主体性 ,从而确定了“神思”的本质和特征 ,在“神”之“思”和“思”之“神”两方面突出了作者与非作者、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形成了中国文学和文论的民族特色和优良传统 ,构成了“神思”型的创作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毓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3)
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文与论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心雕龙》中,他不同于传统文论大多从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方面阐述文学,而主要“是就作者之人而为言”。通过对创作思想活动、文学起源、主体修养、风格表现等问题的详尽论述,刘勰建立了他的主体性文学理论。刘勰在文学中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主体精神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0.
于真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7-61
《文心雕龙》阐释主体浸染了佛教色彩。在思想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刘勰也接纳了道家理念,试图将佛道思想融汇于自己的文学理论当中。《神思篇》作为创作论的总纲,是《文心雕龙》中具有关键意义的一章,其中蕴涵深厚的道家思想。刘勰在吸收老庄思想后,从创作准备、创作心态、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创作思想五个方面铺展创作总论,继承了道家的游心思想、虚静精神、尚天性主张、学习论、言意观,充分运用了道家思辨法。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少康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展示的文学观念 ,说明他能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 ,来认识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他既看到文学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 ,即也是“道之文” ,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体现 ,同时又和人类文化中其他部分 ,如哲学、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等 ,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是人的感情的形象表现 ,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审美的艺术品。刘勰和六朝时许多文学批评家一样 ,清楚地看到了那种宽泛的“文”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 ,试图寻找和探讨艺术文学 ,也就是所谓纯文学的特征 ,所以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所谓“杂文学”观念 ,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点 ,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陈祥谦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23-227
刘勰生年,学界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通过挖掘史料并运用内证外证相结合的方式辨析稽考,刘勰当生于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473年)。 相似文献
13.
袁茹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3(1):90-95
通过比较谢灵运和柳宗元山水诗,可见二人在用笔方面都如工笔画,但在设色上有艳丽和清丽之分;表达的情感内容都是“寂寞心”,但表现在诗歌中又有贵族名士气和文士气之别。并由此角度看出柳宗元对谢灵运的继承和发展,继而揭示从晋宋到中唐山水诗演变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杨星映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6)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 ,“味”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 ;“隐”的表达产生“味” ,“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 ,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 ,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 ,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 ,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 ,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车永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4)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行了探讨, 对意境这个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特有的审美范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杜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4):71-74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7.
顾农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7(5):23-28
谢灵运袭封康乐公应在他父亲谢死后三年,谢死于太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间,灵运之袭封当在隆安年间,他十五岁时(隆安三年,399)由寄养的杜治回家,应当就是为了受封。关于谢灵运与刘宋王室的关系,近人多强调其矛盾的一面,其实刘裕、刘义隆两代皇帝对他都相当尊重和宽容,他之所以一再受到打击,一方面是由于他卷进了刘宋王朝内部的纷争,二则也是他个人的贵族作风有以致之。 相似文献
18.
薛江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62-65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都多次用到"奇"这一术语,但两人所论之"奇"的内涵有很大区别,他们对"奇"所持的态度也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折射出两人论文指导思想和著述目的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不为刘勰重视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合林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57-60
陶渊明在生前与死后的一段时间里得名未盛 ,有诗学的原因 ,更有文化的原因。陶渊明以其独创之“新自然说”为基本立场 ,与流行之佛教及其学说发生抵触 ,学术上之未能“预流”,导致主流文化对他的漠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不提只字 ,反映了他代表主流文化同时又身为佛门信徒的双重立场。 相似文献
20.
彭荷成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34(2):56-58
南京钟山上定林寺,是齐梁时期一座影响较大的寺庙,刘勰选择上定林寺居住,并在此创作出旷世巨篇《文心雕龙》。南京考古界通过多年努力,终于使千年古刹遗址大白于天下,并发掘出一些寺庙遗物,为研究《文心雕龙》和刘勰增加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