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从具体活动、理论与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刘半农先生对现代民间文艺学的贡献,分析了其意义及影响。认为他倡导新诗创作向歌谣学习的做法提高了歌谣在文学上地位,为歌谣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作了准备;他首倡歌谣征集与研究,使民间文学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并为之在学术界争取了合法地位;他的民歌采集和研究方法,他对民间文学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中的多学科视角和民间立场,对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多处提及古代民间歌谣,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刘勰对民间歌谣的功能、本质、文体形式、艺术特征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些认识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重要性、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系等问题也有所思考。在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刘勰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浅谈民间歌谣的意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歌谣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集体创作的,用韵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在民间文学领域,它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千百年来独放异彩。作为人类早期产生的文化艺术之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歌谣。无论是悠扬高亢、粗犷豪放的蒙古族歌谣,还是热情奔放,一泻千里的维吾尔族歌谣,无论是抒情和谐、委婉动人的藏族歌谣,还是苍劲有力,一唱三叹的傈傈族歌谣,无论是细腻缠绵的吴歌,还是悠远高昂的信天游,等等。它们都以其清新、淳朴的风情,自然和谐的韵律,扣动着人们的心弦,给人一种亲切、纯挚的美的享受。人们喜爱民间歌…  相似文献   

4.
在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民间叙事诗闪烁着特别耀眼的光辉,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些彝族民间叙事诗,是在彝族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民间歌谣的抒情和民间故事的叙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脉络清楚,诗意盎然.它以多样的艺术手法和鲜明的艺术特色,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为正义、真理和美好生活所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它是彝族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研究彝族历史、民俗、宗教等学科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
简论民间谚语的局限性及现代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其特征具有全民性和较强的民间传承性,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口口相传。民间谚语是大众思想的主要文化载体,就其对大众思想的影响力而言,民间谚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民间谚语发展呈现出具有两大现代特色的走向:其一是传播途径的拓展,除了传统的口口相传以外,还有书籍传播、新闻媒体传播、互联网传播和手机短信传播等;其二是民间谚语的三大融合,即体现了古老的农耕文明与现代化都市文明的融合、民间文学与精英文学的融合、中国民间谚语与世界民间谚语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保护和传承民间口头文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间口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直接载体,具有极强的认知价值,体现了文化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当代的民间口头文学保护经历了因整理而保护和为传承而保护的两个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这一些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在民间口头文学保护过程中,应注重恢复活态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注重传承主体的自我修复与更新功能,还原民间的自然文化场域,提倡遵循自身规律的保护与渐进式发展的模式。要以一种长远的可持续的视角关注保护问题,充分借助法律手段,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民间文艺传承人的权益,保护口头文学的使用途径与价值,避免其遭到滥用或非法利用。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4):247-251
女性在具有鲜明地域和族群特色之客家歌谣的创作、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客家歌谣呈现出女性书写与书写女性交相辉映的状态。客家歌谣中的女性书写与客家传统社会的地理状况、民风民俗、经济发展等因素直接相关。它集中展现了传统社会客家女性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多样风貌。同时,客家歌谣中的女性书写为族群与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样本,对深化客家学研究、开拓当代女性研究视野、促进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具有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回到民间”是五四前后新文学倡导者喊出的口号,这一口号与晚近以来的白话文学运动寻求“言文一致”的语言、文学变革主张同声相应。就此而言,歌谣运动在北大的发生,虽是缘起于刘半农、沈尹默的一次“偶然”的雪后闲聊,但从参与其中的新文学家此前对民间文学的关注程度以及此后大约20年间歌谣运动持续发酵的状况来看,这种“偶然”实则暗合着文学革命的“必然”。而由歌谣运动引发的全国方言调查和自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一直潜滋暗长的文艺大众化和大众语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民族形式论争”,则进一步强化了一种“眼光向下”的民间立场。从歌谣运动到“民族形式论争”,其间一以贯之的对民间文学和民族语言形式等的重视,正是新文学要求“回到民间”和寻求“言文一致”的表征。  相似文献   

9.
王媖娴 《天府新论》2018,(6):137-144
在不少学者眼里,在公共事务迅速衰落、村落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当代中国乡村,共有的民间信仰和庙会却在很多地方成了公共动员的有效力量。在学界颇具盛名的龙牌信仰个案中,追寻一己(家)之福的民间信仰通过信众的许愿—还愿行为和神明恩威并举的灵验传闻,有效促成了乡民对庙会这一村落公共生活的参与。不过,这种公共生活的动力更多在于乡民对私利的重视,而非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只能被视为涂尔干意义上“机械的公共生活”,其与政治学意义上的公共生活以及当代乡村民主自治所要求的乡村公民文化仍有很长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0.
曹阳  赵旭东 《河北学刊》2024,(3):177-185
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逐步加速的背景下,当前中国乡村社会出现重大变局,乡村文化同时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要义。冀中平原师素村的个案展示了一个对所持文化传统有强烈觉知意识的村落共同体,积极进行文化传承及转型以凝聚共同力量谋求自身发展的实践历程。通过分析发现,村落共同体实践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内在影响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自觉是践行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前提;乡村文化是否契合村落共同体的生存发展需求,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的关键;乡村精英引领下的村落共同体是乡村文化传承与转型实践的主体。基于此,充分发挥村落共同体在乡村传承与转型中的主体性作用是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有利于推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11.
山东民间歌谣简论武鹰山东民间歌谣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其中,齐鲁文化是一个富有独特个性的文化系统。她产生于北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一个地理区域,远古时代有着自己的氏族起源和文化渊源。齐鲁大地在殷商以前称做"东夷",周武王灭殷后,分封姜...  相似文献   

12.
黎族民间叙事长诗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民间叙事长诗 ,在我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 ,有其重要的地位。民间叙事长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口头传承的长篇韵文故事。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对各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长诗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发掘、收搜、翻译、整理、出版 ,以及研究评介等。一批优秀作品 ,如彝族的《阿诗玛》、傣族的《召树屯》、《娥并与桑洛》、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民间叙事长诗 ,它们不仅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珍品 ,而且还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 ,已立于世界优秀民间文学艺术之林。在民族的民间文学中 ,民间叙事长诗也是一个闪光的…  相似文献   

13.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学习民间文学,获得了巨大成就的第一个大诗人。屈原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他学习民间文学,采用民间歌谣体,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新体诗歌;他总结民间文学创作经验,运用比兴手法,创作了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他汲取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进行艺术再创造,使诗歌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屈原对中国诗歌的发  相似文献   

14.
刘三姐歌谣依托歌圩得以传承与发展,其具有增强族群凝聚力、维系族群和谐、促进家庭和谐、倚歌择配等社会功能。然而,刘三姐歌谣在传承发展中仍面临原生壮语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受到限制、刘三姐歌谣传承人缺乏、刘三姐歌谣文化商业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要促进刘三姐歌谣的传承与发展,应采取多种渠道,促进刘三姐歌谣的"本土化"发展、创新性发展和"国际化"传播。  相似文献   

15.
民间文学艺术是地域民族群体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和巨大的经济价值。随着现代文化的侵蚀,加之恶意侵权、传承人减少等原因,民间文学艺术传承发展形势不容乐观。黑龙江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浓郁的黑土地理文化特质和特殊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色彩,是黑龙江对外的文化名片。面对立法水平远落后于其他文化大省的事实,立足实际结合现有规定和制度设计,加大以传承人为核心的多方主体权益保护力度,探索适合地方民间文学艺术的综合性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6.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无论在国际上还是我国国内,都积极寻求各种适宜的法律加以保护,本文从民间文学艺术的最基本理论出发,结合我国《著作权法》,探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若干问题。以期保护我国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弘扬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朝鲜族民间歌谣历史久远,自公元1世纪开始,汉字伴随儒家文化传入朝鲜半岛,朝鲜民族创作的民间歌谣就与汉文化相互融合,从歌谣表现的各种内容、形式反映古老中国人民与古代朝鲜人民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表现在文化层面上的融合还是源远流长的。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我国首位问鼎诺贝尔奖的文学家,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融合在一起,采用民间化的叙事方式与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真实细微、生动形象的民间社会生活画卷,引领了民间文学在中国社会的兴盛发展.文章围绕莫言的民间叙事文学展开研究,从叙事立场、叙事内容、叙事语言等不同维度分析探究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19.
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的必要性 民间文学艺术是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其概念从广义上理解,包括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它是同一社会群体文化、社会特征及其价值标准的集中体现。 民间文学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即语言形式(民间故事、民间诗歌、谜语、谚语、童话、传说和与特定时期及地区相关的信仰、神话、颂诗等);音乐形式(民歌、民间音乐);“动作”形式(民间舞蹈、戏剧和各种礼仪以及游戏)和有形形式(绘画、壁画、雕刻、雕  相似文献   

20.
历史小说与民间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二月河继承了古代民间说书和历史演义的民间叙事传统,运用民间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学的叙事策略,对"正史"资料进行大胆的艺术创造。二月河对民间文化资源的利用,使其"清帝"系列历史小说创作走向了大众化、通俗化,成为当代历史小说雅俗共赏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