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经济改革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理论探讨,用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说明它的历史必然性和发展前途,以提高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动员更多的人们自觉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去,将是很有意义的。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是基本适应的,但在某些方面、环节和因素上还存在着矛盾。这种基本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要作相应的变化。就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它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的这种变动性,是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和发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必然性。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对我国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一系列互相联系的环节和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区别于过去那种僵化的模式,又与资本主义根本不同。世界上从来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社会制度,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43页)社会主义社会是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只有在不断改革中才能更加生气勃勃。 社会主义的改革之所以是必然的,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而欲达此目的,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没有改革,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统统都会落空。当前,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行各业的改革形势令人欢欣鼓舞。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改革主要触及社会有机体的三大子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制度在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要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中某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环节和具体形式,建立和健全有助于三者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确,改革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需要接受客观标准的检验。这个标准,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4.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我认为理论界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解决。本文想作一探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书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乃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性质和情况罢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73页)毛泽东同志这一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述,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否定了那种认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完全适应,没有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而且也科学地阐明了这些矛盾不具有对抗的性质。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同志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这一思想,对于揭示改革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深刻变革作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改革理论和革命系统,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将有很大促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存在的尖锐矛盾,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仍然存在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为了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特殊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敌对阶级之间对抗性的矛盾在总体上得到解决,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却大量存在。初级阶段就是在正确处理这些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很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充分认识这些矛盾,并且懂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七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提法比较好,并且说:“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邓小平文选》第168页)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或者说,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应该具体表述为什么,这是在全国第二次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问题学术讨论会上争论比较热烈的一个问题。与会同志提出了十多种不同的具体表述。(参见本刊一九八五年第四期)现在,我们摘要刊出四种有代表性的看法,以供读者参阅。此外,房良钧同志提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请参阅一九八五年三月五日《天津日报》有关文章。汪向东同志提出“社会生产力同经济体制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请参阅广东《现代哲学》杂志一九八五年创刊号。  相似文献   

8.
<正>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南巡谈话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中,没有明确提到公有制,有人据此认为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对邓小平同志论断的片面理解。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即全面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要从这一理论的形成过程和邓小平同志的一贯思想进行系统的考察,这样就会得出公有制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正确结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应当承认,从马克思到毛泽东,在主张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多地强调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制度方面的特征。譬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所讲的消灭剥削和实行公有制,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和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所以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中,革命的基本点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我国,受“左”倾思想的长期影响,片面强调生产关系,认为社会主义就是“一大二公”,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四人帮”更提出了“穷社会主义”的谬论,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鉴于历史上的惨痛教  相似文献   

9.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它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统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必然会产生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需要不断地作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才能使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协调发展,使社会主义社会逐步由不  相似文献   

10.
“允许改革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此话在理。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改革的社会,因为它还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有矛盾就要改革,不改革生产就不能发展,人民就不能富裕,国家就不能兴旺。就以体制来讲,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如果不改革,“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①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些对改革缺乏紧迫感和责任心的人,应很好地体味一下这番话的分量。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结构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我们考察社会经济结构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就需要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入手。 众所周知,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返过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这里,生  相似文献   

12.
<正> 建国以来,我们长期不重视研究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机制,只讲生产关系反作用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看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导致离开当代中国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来谈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造成社会主义建设最初三十余年生产力发展缓慢.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从来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社会主义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推进,以至共产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本质论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基本特点作了规定.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性质及其矛盾.也决定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论.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需要解决各种矛盾,调整、理顺各种关系。这就使改革的方法论问题突出出来。笔者认为结合对立面的方法是特别值得重视的方法。这是由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非对抗性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国将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不发展市场经济,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可能;发展市场经济不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便会抹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由社会主义道路滑向资本主义道路。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条根本原则”和“两个基本点”。两条根本原则是:“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数)如何正确把握这两条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指出,关键在于坚持两个基本点:“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性质,规定和影响着社会其它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已经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根本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不可能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而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够加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372—373)。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他的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创造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 ,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邓小平的经济哲学 ,是对经济学的哲学思考。它研究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本质和规律。邓小平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平衡与不平衡。它是围绕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的 ,在本质上反映了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我国的改革 ,归结到一点 ,无非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相一致 ,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  相似文献   

18.
改革也是革命,是邓小平改革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个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改革的性质及其伟大意义,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高度概括和科学表达。一、改革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多次提出和倡导过改革,但往往是针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在旧体制模式内的修补或变动。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贡献,在于第一次赋予社会主义改革以“新的革命”的含义。他的改革观的创造性意义在于要从根本上变革长期以来形成的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建立起适应…  相似文献   

19.
七、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矛盾及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1.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有三种看法:①有二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②只有一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更为根本的。③是三对,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为社会基本矛盾是由这三要素彼此组合所构成的。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什么?也有三种看法:①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相适应是基本的。②在于其矛盾的特有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特有的形式。即是非对抗性的;不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③它比较多地反映在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上。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这一原则,同样反映了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内部的矛盾情况。在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中,生产资料已经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消灭了剥削制度,企业的领导人员作为党和国家的代表对企业进行管理,他们与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共同劳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