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园集》是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三位诗人早期的诗合集。这本诗集是他们在一九三○——一九三四年间写成的诗作,因为当时他们还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汉园在北大,故称汉园集。评论者们称他们为汉园三诗人,后来也称汉园三杰。中国新诗发展到三十午代初,已经走向了全面的成熟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各种文学社团和文学诗歌流派风起云涌,互相竞争、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也有不断分裂又重新组合的,这种组合有时产生一种新的流派或社团。同时,更多的诗人在不断地探索着新的创作方法,从这一社团转向另一社团,从这一流派转向另一个流派。而每一个转变与新流派的出  相似文献   

2.
二十年代,正是我国新文学崛起的时代,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挣脱了旧的束缚,不仅迅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而且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辉映。诗人们,或激昂,或忧郁,都用自己的歌喉,感应着时代的气氛,“将真和美唱给寂寞的人们”。陆耀东同志的《二千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对当时各个流派中成就较大的十四位代表性诗人分别做了专题论述,清晰而深入地展现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面貌。作者注意把握诗人与时代的多方面的联系。他把诗人及其作品放入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和评价,注意聆听诗作中回荡着的时代音响。无论是对于《女神》这样时代色彩鲜明浓烈的力作,还是对于那些较为曲折隐蔽地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如冰心那些晶莹的哲理小诗,徐志摩的轻盈之曲,把握这种联系无疑都是启开“理解”诗歌这扇大门的一把钥匙。对于一些今天读来觉得艺术上直露、粗糙(如蒋光慈的政治抒情诗)或并无新鲜感的诗作,作者也是用这一具有历史感的眼光去看待。的确,这些诗的价值或许更多是属于昨天的,但它们确实有过价值,我们就不能抹煞其文学史上应有的位置,更何况我们又怎能将今天和昨天完全割裂开来呢?  相似文献   

3.
当一个日益开放世界不断逼视我们,使我们再也无法把心灵和视野封闭,当一个诗人有可能选择以一个崭新的面目弄潮于诗坛时,当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普遍地改变着我们的生存方式,从而改变我们精神世界的构成时,我们无疑会有多种选择,而选择往往意味着困惑.土家族诗人冉庄便是怀着一种矛盾与骚动的心理踯躅于诗歌世界里的,一方面他擅长于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表现,但另一方面他又对诗歌艺术的现代传达进行了不少尝试和探索,这构成了诗人十分矛盾的创作心理机制,既想固守传统,又试图超越自我,冉庄诗歌创作的艺术传达正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矛盾与困惑的结果.我们研究冉庄的诗作,如果不深入剖析他创作的心理机制,仅从现象上分析他对传统诗歌艺术表现形式的继承,将难以把握冉庄诗歌创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论庞德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之一,它是由英国哲学家、诗人休谟和美国诗人庞德于1909年前后在英国伦敦倡导并组织成立,后由艾米.洛厄尔将它引入美国诗坛。年轻的诗人庞德以他颇有建树的诗歌理论和实践在这个运动中脱颖而出,成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和奠基人。庞德发起的意象派作为一个文学流派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他对美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影响巨大,并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5.
诗歌与散文的文体之争,是我们这个时代写作中一个最具戏谑色彩的隐喻之一.当一位诗人转向(也许只是间或)散文写作,其不仅是在探索着散文的文体可能性,而且力图保持其作为诗人的身份;也就是,在写作中他既维护诗歌与散文的界限,又试图将诗歌的结构方式(而不仅仅是气息)渗进散文或转化成散文的要素.在一定意义上,其散文和诗歌构成了一种"对位"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文化转型期,中国当下诗歌有许多问题值得进行深入的学术思考,比如诗歌形式、诗歌交流、诗与生活、诗歌传统、诗歌流派、诗歌市场、诗人悟性、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创作自由、诗人自我、诗歌功能等,都是这方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当中国封建社会到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达到繁荣昌盛的顶点时,道教这一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古老的文学样式诗歌也在各自的流程中进入鼎盛期。它们的发展不是互相绝缘而是互相促进,道教通过诗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诗歌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道教与诗歌的关系,首先应考查诗人——信仰主体和创作主体这一中介因素。由不同阶级和阶层形成的各种社会群体对宗教的态度和价值观大相径庭。从这一视点出发,我们把盛唐诗人大致区分为上层统治者、道门徒众和文人士大夫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在40年代,尤其是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四、五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在国统区的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幸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九位年轻的诗人,在继承我国古典诗歌和新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某些表现手法,在新诗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探索着,逐步形成了诗歌美学观点大体相同、诗风大体相似的新诗流派。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九位诗人40年代的诗选《九叶集》,所以近年人们将这一新诗流派称作“九叶”诗派。  相似文献   

9.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0.
诗序合一:唐诗创作的新潮流──唐代诗序体鸟瞰王辉斌在李唐王朝三百年的诗坛上,历史地存在着一种值得十分重视而又不曾为古今研究者所注意的文学现象,这就是倍受诗人们所喜爱的"诗序合一"。所谓诗序合一,是指诗人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有意识地在诗歌前附上一篇序文...  相似文献   

11.
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的中国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诗歌特异的繁荣.这一方面因为诗歌是最充分地体现人类激情的文学体裁,它的精神气质与人们对战争的激情和浪漫式幻想有着天然的契合,更重要的是,诗歌的某种富于鼓动性的特点在战争时代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战争政治也直接影响到诗歌风格、形式的发展,并在深层次上影响了诗人们的意象选择.我们不应当简单地全盘否定战争政治对1940年代诗歌的影响,而应该历史地看待诗人们的选择,看待特殊政治时代诗歌的属性.  相似文献   

12.
从技艺的角度看,中国新诗的历史几乎是一部比喻的进化史。从新诗诞生之初的简单比喻方式,到穆旦诗歌中受英诗影响的玄学派比喻方式,再到多多诗歌中强有力的形象发生机制,以及当代新诗中更加专业、精密、复杂的比喻的出现,汉语的表现力通过诗人们对比喻技艺的探索而不断得到提升。通过对多个不同时期中的代表性诗人的作品细读和微观分析,可论述比喻技艺在中国新诗历史中的进化历程。这种分析将表明,比喻技艺在不同诗人那里获得的不同形态,植根于诗人们在其所处历史情境中对世界、自我和语言的不同理解。由此倡导这样一种对新诗历史的研究方式:从对流派、年龄段、主题和风格等方面的过度关注中摆脱出来,将视线投向对诗歌本身来说更为内在的"技艺的历史变迁"之上。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诗经》中的《小雅·节南山》和《楚辞》中的《九歌·湘夫人》等,可以说是山水诗的滥觞。汉魏时期类似作品出现较多,但并不能形成流派。到东晋谢灵运出,以东南山水为其诗歌主要题材,遂开启了山水诗派。唐代除了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派外,其他诗人如李白、杜甫都写过不少出色的山水诗,这正说明祖国山水陶冶了诗人,而诗人又以自己的彩笔描绘祖国的锦绣河山。但是,同样是写山水,  相似文献   

14.
“黄昏”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自然意象,在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20年代诗歌作品中频频出现。当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各类社会运动,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投射在新诗作品中,便呈现出“朝阳”与“黑夜”这两大意象的对立。这种狂热的社会氛围使得因在外留学而与当时社会产生一定隔膜的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们难以彻底融入其中。“黄昏”作为白天与黑夜的过渡时间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伤感颓废色彩。这与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的情感意蕴不谋而合。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在对中国古典“黄昏”意象进行继承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象征主义颓废诗风,并结合个人的现代感受和人生经历对该意象进行改造。这一改造体现出当时诗人对新世纪到来的焦虑和对时间静止的渴望,“黄昏”意象也由此成为中国早期象征派诗歌中一种具有时间意识和现代意味的诗性载体。  相似文献   

15.
唐宋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诗人灿若星辰,诗歌浩如烟海,流派异彩纷呈。以往有许多文学史、诗歌史和专门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过论述,而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重构唐宋诗歌的不同风格、诗歌流派特征及各自的发展源流,又较以往的论著更全面、更翔实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是阮忠著、新近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诗风流别史》(以下简称《流别史》)。纵观全书,这部流别史有如下特点:一、历时性的承续性研究与共时性的对比研究结合。诗歌风格、流派的形成和确立不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自己创建的,它要在传统文学…  相似文献   

16.
近体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体裁之一,是在汉语言独词单音节而又分四声平仄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诗体.一千多年来为诗人们所广泛采用,历久不衰.直到今天,写诗的人还在利用它来讴歌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抒发壮志和豪情,而且都获得了满意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在这方面做出了推陈出新的光辉典范.为了使有兴趣于这  相似文献   

17.
二十年代,正是我国新文学崛起的时代,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挣脱了旧的束缚,不仅迅速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而且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辉映。诗人们,或激昂,或忧郁,都用自己的歌喉,感应着时代的气氛,“将真和美唱给寂寞的人们”。陆耀东同志的《二十年代中国各流派诗人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对当时各个流派中成就较大的十四位代表性诗  相似文献   

18.
"中生代":当代诗歌写作中的一种"地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诗歌发展至新世纪初,一批主要是1960年代出生(也包括1950年代末、1970年代初出生)的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渐渐为人所瞩目。当代诗坛也出现了相关的命名问题。从这一类诗人与“第三代”、“70后”诗人迥异的精神背景和写作取向、文本价值等方面思考问题,可以探悉到他们的写作具有不能以历史时间的“代”可以划分的“非代性”,以及无法成为流派、“集体”的成就突出的个人化风格。在此基础上,“中生代”的命名更有其合理性。有意识地运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地质学名词,表明命名者看重的不是诗人在历史时间中占据什么位置, 而是强调他们的写作状态作为诗歌写作的一种精神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九叶诗人” 作为一个现代诗歌群落,既有作品,也有理论(如袁可嘉、唐湜的诗论著作),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未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诗歌流派应该提出共同的诗歌艺术主张和创作宣言并以诗歌创作去实践所提出的理论主张.而袁可嘉和唐湜在四十年代所写的理论文章,或对一些西方现代诗歌理论的评述、或对同行作品的评论与鼓呼,都未能表现出明确的流派意识.尽管如此,“九叶诗人” 在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共同体现了现代汉诗发展的崭新方向,他们“不许现实淹没了诗,也不许诗逃离现实,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与现实间的正常平衡”.在外患与内乱交困的时代里,“九叶诗人”本着公民的良知让诗直接面对而又以必要的艺术把握,使诗不流于平庸空洞的政治感伤.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是由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与威廉·杜菲创办的一家纯诗歌刊物,至今该刊已历经长达半个世纪,除了它自身的发展过程是部既富故事性又颇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外,它还见证了美国诗歌的一段特殊历史,另外,它在"深层意象"诗歌流派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