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社会,行政委托已经成为行政法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行政委托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为规范行政委托,我们必须在完善一般行政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健全行政委托审查制度、建立费随事转制度、建构“披上行政主体面纱”理论,从而实现行政委托监督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行政委托已经成为行政法发展的一个趋势。同时,行政委托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为规范行政委托,我们必须在完善一般行政监督机制的基础上,健全行政委托审查制度、建立费随事转制度、建构“披上行政主体面纱”理论,从而实现行政委托监督机制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无权行政与民事侵权行为之间异同共存,我国目前将无权行政纳入民事救济而不是行政救济制度体系值得商榷。无权行政并不就是民事法律行为,将其纳入民事救济主要缘于私法理论与制度较公法发展更早、更完善。将无权行政视为行政相关行为并适用行政救济机制,虽具备可行性,但在操作上会遇到诸如无权行政无法纳入行政复议救济、对相对人的损害赔偿不利、无法适用公法原则和规则等若干问题。无权行政回归行政范畴并适用行政救济途径,必须确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设计:针对无权行政的正当防卫制度、行政委托制度;厘清职务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的界限;严格公务形式要件和手续程序。  相似文献   

4.
行政行为异化主要表现为本原上应具备无偿性特征的行政行为变成个人和部门的牟利工具和私有权力,新制度经济学的委托——代理、交易成本理论能够解读其产生的原因,揭示其实质和危害。制度变迁理论则能为反行政行为异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引,通过分析和论证,可以明确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等是反行政行为异化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明确要求.文章在阐析河南省自1999年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价值取向、项目清理、监管机制、服务体系和改革的整体联动性五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行政听证制度是政治民主的推动剂,也是公民参与政治活动与行使权利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广泛采用行政听证制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中国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听证制度也更加科学化。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行政听证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当中逐渐暴露了中国听证制度存在的不尽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适用范围狭窄、听证形式单一、法律规定模糊不具体、缺乏专业队伍建设、信息不透明等主要缺陷。通过分析中国行政听证制度的产生,发展,尝试着针对当前行政听证制度的缺陷提出了规范有关行政听证制度的法律法规,扩大其使用范围,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稳定的行政听证官队伍,完善行政听证程序,健全违反听证程序的相关救济制度等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7.
行政制度伦理建设的意义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雅莎 《南都学坛》2006,26(2):116-119
行政制度伦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而重要的职能。行政制度伦理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加强行政制度伦理建设,必须确立正确的行政伦理观,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加强行政人员的道德教育,完善行政监督体系,确保行政制度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8.
从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精神、问题以及完善路径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行政伦理建设的精神包括平等精神、民主精神、注重效率的理念、公平竞争以及法律精神,而公务员行政伦理建设的问题涵盖了机制、制度和行政伦理环境三方面的因素,所以中国的行政管理要发展行政伦理责任的理念,不仅是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也是行政管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论行政回避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行政回避是行政程序法上的基本制度.它作为一项保障行政公正的法律制度之所以为人们所关注,是因为能满足人们要求受到公平对待那种与生俱来的期待.行政回避作为一个法律制度应当由回避缘由、范围、程序和限制组成.我国行政回避立法不统一的问题必须通过行政程序法加以规范,而行政回避实际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则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行政法律制度来解决.  相似文献   

10.
行政问责制度作为建构责任政府的重要制度保障,其针对问责程序与问责机制的合理设计是关涉责任政府建设的重要问题。以行政问责制度为视角,通过对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的文本解构和分析,描述、解释了我国现行行政问责制度的各个组成要素,着重讨论了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模式和制度设计,揭示了社会发展、危机管理和法制化建设的需要与行政问责制度的发展和变革关系,并探讨了由行政性问责向程序性问责转变的相关条件。针对我国各地方行政问责制度相互关联的各个核心要素,剖析各地方行政问责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