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苹  张磊 《广东社会科学》2003,1(3):105-109
19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郑观应同孙中山有过颇为密切的交往。他们之间无论在家庭、教育、经历乃至年龄方面,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诞生于商品经济发达与对外开放的珠江三角洲,较早地从故乡走向中国和世界。他们都满怀爱国救亡的热忱,中法战争及其失败给予两人以极大的刺激和策励。这种差别和相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只能是短暂的友谊。郑观应称赞孙中山“少年英俊”,积极支持他北上投书李鸿章以实现改革救国的抱负。孙中山与时俱进,使他与未能同现存政权决裂的郑观应分道扬镳。他们后来几乎没有任何联系。只是郑观应晚年曾经斥责袁世凯以御用的《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算是其友谊在20年后的唯一回声。  相似文献   

2.
熊月之 《社会科学》2006,(9):146-155
香山人在近代上海移民人口中最高时达3万多,绝对数字不大,比例也不算高,但影响却不小。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领域中,出自香山的成功者、著名者灿若群星,其中四个方面的影响最大:一是买办集团起步早、势力大;二是环球百货、四大公司,开一代风气,极大提升了上海商业中心地位和服务形象;三是小刀会起义,四是外滩公园交涉。前两条学术界论述已多,本文对后两条作了论述。上海香山人身上的四个特点,即目光远大,视通中西;善捕良机,决策果断;脚踏实地,精益求精;融会中西,植根中年。这也是香山文化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3.
近代香山买办群体的产生、形成、发展和转化的历史,正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双向互动的历史缩影。在中西文化碰撞中,香山买办因势而动,因时而变,以香山人特有的开放包容、务实进取、开拓创新、重利而不轻义,以积极的态度大胆任事,勇于担当,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中,抓住机遇,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以思想和行动,促使尘封已久的中国,开始了近代文化的破冰之旅。  相似文献   

4.
从建筑发现历史:翠亨孙中山故居的物质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作为社会变迁的物质表征之一,同时也提供了一种阅读过去的方式。研究地方社会的历史,自然也不能忽略本地建筑的演变。本文以翠亨孙中山故居为个案,重建其建造背景和过程,分析其建筑结构及装饰特色,进而探讨近代香山民居建筑演变的历史意义。像孙中山故居这类中西混合的侨乡建筑,深刻影响着传统乡村的文化景观、居住空间,乃至精神世界。近代华南乡村建筑的变迁,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千年未遇之变局的间接表现。  相似文献   

5.
清人张汝霖曾两任广东香山县令、两任澳门同知,是中国首部系统介绍澳门的著作《澳门记略》的两作者之一。关于他同澳门的关系以及在写作《澳门记略》一书中所发挥的作用,学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对于他在香山的活动及作出的贡献,却甚少有人论及。本文即就此挖掘有关史料,作一简论,以期收拾遗补阕之效。  相似文献   

6.
苟格林 《兰州学刊》2007,1(8):138-140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和他的家人与澳门关系极为密切.尤为重要的是,澳门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社会氛围,对孙中山振兴中华革命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作为政治家和革命领袖,在屡经挫折之后,潜心反思,欲以新的思想理论武装同志,重振革命事业。他的这一思想历程与新文化运动领袖们的思想历程,以及五四后的青年运动是同步平行发展而又互相吸引、互相激励的。这预示着必将展开中国革命的新一幕。  相似文献   

8.
香山文化研究之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远明 《学术研究》2006,(6):111-115
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研究香山文化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认为研究香山文化有利于拓宽岭南文化的研究视野和研究领域;有利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弘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培育市民家园意识和人文精神;有利于加强中山、珠海、澳门多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一是孙中山对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论述;二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三是孙中山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山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山市香山文化研究会承办的"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8-9日在中山市举行.来自澳大利亚、香港、北京、上海、武汉、杭州、广州、中山、珠海等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就香山买办群体产生的过程和特点、代表人物、历史地位与作用,以及社会评价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具体而言,本次研讨会主要有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反抗侵略、改革内政还是在寻找救国真理 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孙中山对知识分子中的旧式 士大夫历来就不抱希望,而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则寄予厚望,把他们看成是革 命的原动力,在各个时期都希望他们承担救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商民运动是随着国民党在改组之后开始重视民众运动而逐步开展的,作为国共合作的结晶,孙中山功不可没。随着1920年代民族主义的兴盛,“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全国的目标切合民间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因此得到广大民众的热情支助。五四运动后,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反帝爱国的民族运动兴起,以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商民积极参加这场革命,为配合北伐战争,完成国民革命,作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陈娟  何钟林 《北方论丛》2006,5(4):114-116
孙中山先生构建未来社会的思想,部分渊源于中国儒家传统的世界大同的理想,并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中吸取了有益元素,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近代化前驱孙中山的主要业绩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这场正规的民主革命虽然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但却具有极为重大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孙中山是领导了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思想代表 ,也是杰出领袖 ,又是革命的“战争事业”的倡导者 ,还是共和国的缔造者和捍卫者。他是这出光辉史剧的主角。他的英名是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联的。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3,5(5):118-122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不仅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变革的新时代,而且围绕巩固共和政体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思想与主张。他所规划的"五权宪法"的法制蓝图及推进法制变革的一系列主张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徐涛 《社会科学》2012,(3):153-165
孙中山相关研究成果多、起点高、难度大。但或许因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战斗几乎都发生在以广州为中心的南中国地区,学界对上海这个通商大埠之于孙中山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乏人问津。以上海为入口,走进孙中山的世界,从城市史研究的角度重新审视孙中山,审视这一对近代中国最为重要的一人一城之间的关系模式,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7.
纪念活动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的一种仪式。抗战时期的孙中山纪念活动,不仅是人们回顾、缅怀、研究和学习教育的一次重要契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亦有助于赢得国际支持,营造有利于中国革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8.
重议孙中山的民生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学照 《学术研究》2002,2(1):91-98
“民生”是一个以社会经济为本义的词语 ,其基本内核是经济的、物质性的。但在外延上又有较大的包容性。民生史观的重要特点是借“民生”这个通俗常用的旧词论述社会经济问题 ,言近旨远 ,较少书斋味。民生史观是民生主义纲领的哲学基础 ,民生主义是民生史观的政策性、工具性、功能性的层面。时至今日 ,重议民生史观 ,固应看到它与“马克思之法”的根本差异 ,更应切实地辨析其与“马克思之意”的同一性 ,凸显其在现代中国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坚船利炮打破了(家国)天下传统,伴随着民权革命的轰隆雷声,子民观念逐渐被国民意识所取代。孙中山对皇帝思想终生批判,然而对于国民意识的内容却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辛亥革命之前,他对中国国民作为共和国民抱有乐观,革命遭受挫折后再次思考国民意识。他的国民意识以近代西方概念符号为外表,然而其内容却来自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并且在行易知难学说中,认为新国民意识的制度性训练只有通过革命党训政才能实现。孙中山的国民意识观念反映出其话语符号与实质规定的内在紧张,这种内在紧张或许是近现代思想家的本土性话语的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