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先秦文学经历了由口耳相传到书之竹帛的特殊发展过程,因此先秦文学文献的形态也经历了比较特殊的演变过程。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先秦文学文献至少应当包括转化为书面形式的口述文献、书面文献和图画实物文献三类。其中口述文献代表了"口述"文学传统,书面文献则大多出于实录或由口述文献通过书面化的转写而来,代表了书写传统;图画与实物类文献与前两类文献同属共同的礼乐语境,可与之相辅相成。厘清先秦文学文献的上述类型、特征及相互关系,可以深入揭示先秦文学生成的礼乐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2.
先秦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匠人形象,因作者思想倾向的差异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作品中,匠人是被改造和受限制对象;墨家作品中匠人有着广阔的活动空间,显得相对自由,但在整个文化格局中仍然处于边缘地位;法家对工匠持有轻视与排斥态度,作品中的工匠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庄子》对工匠态度则体现为两极对立,论说部分往往否定工匠,寓言故事中的工匠则作为主角和正面形象而出现。先秦文学作品中工匠角色的种种差异,主要源于各学派人文关怀的有无以及对技艺的态度,显示出古代文学的多元化走向。  相似文献   

3.
刘万里 《阴山学刊》2002,15(2):23-27
先秦文学中存在着一次审美感觉重心转移 :从文学发展初期以《诗经》为代表的声音描写为主的听觉审美转化为艺术相对成熟阶段以楚辞为代表的色彩描写为主的视觉审美。把握先秦文学中审美感觉的发展脉络 ,针对李泽厚美感产生先色后声说 ,提出文学审美发生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发展的源头最远可追溯至先秦,整体呈现出混沌且界限不明的状态,即文史哲相互之间并不独立,因此其文学观念较为散漫和宽泛,极具包容性.后发展至秦汉时期,文学开始有了新的变化,但受先秦文学观念的影响与制约,整体界限仍旧比较模糊.司马迁作为西汉时期的著名作家,其文学观念难免会具有一定时代特性及局限性,因此他所著的《史记》势必也会烙印下这一时代文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即文史不分.一方面,《史记》中记录了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历史性;另一方面,它将人物作为中心,是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塑造出了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体现出了极强的文学性.因此,为探究司马迁对于先秦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则重点选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屈原列传》和《司马相如列传》,详细分析其呈现出的文学特点,以阐释司马迁在先秦文学观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始终是新疆教育工作的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在政策投入、基本建设、师资培训等方面都予以优先安排和倾斜.中国中央政府和内地省市对新疆少数民族教育也给予了很大关怀和支持,从而使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文章分析了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的特点,考察并总结了新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了新疆少数民族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清代中央王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纠纷解决中规范的制定和适用做了相应的调整,西南少数民族在努力保持固有规范的同时,也积极朝着中央王朝规范靠拢.纠纷解决规范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说明,社会秩序的确立是国家规范和少数民族固有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家规范在调节少数民族固有规范的机制时有所创新,少数民族固有规范在国家规范的指引下不断完善,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名辩学派所倡导的论辩风、论辩术影响了先秦哲理散文文体、结构及风格的变革 ,推动了哲理诗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论辩术的精益求精又促成战国时期寓言文学的兴起。由名辩学派在先秦诗文嬗变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出其对先秦文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是世界各国或各民族早期文学中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现象。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早期的传世之作属于这种现象也已为学者们认识, 本文通过考证认为先秦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和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一些作品也属于这种现象。正确认识中国文学中的这一现象, 不仅有助于解决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具体的疑难问题,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白色动物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常见的母题类型,其发端本文最早可追溯到神秘的原始思维,白色动物被当做神灵。在原始思维中,人类把动物当做神来景仰,主要由于人类对“动物神”既崇拜又恐惧的矛盾心理。同时,把“动物作为神灵象征”的观念还与神话、巫术、图腾、原始宗教等综合作用密不可分。发端于原始神秘思维的,经由道家、谶讳之学的辐射及少数民族史诗、传说的充实,完成了神灵、仙界使者、仙凡变身载体等系列的身分转变。白色作为“有意义的细节”也具有母题上的意义。白色动物母题还对后世叙事文学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张骞是与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的。每当人们提起这位通使西域的使者,都会联想起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我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亚洲与欧洲历史上的漫长岁月中,这绵延了几千年的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发展与我国少数民族的关系,却很少为人们所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丝绸之路研究这门学科同样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学者们发表了不少专著和论文,以至有些学者把它称之为当今的显学。但是,系统地阐述与评价我国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和做出的贡献的论著尚未见到。由兰州大学历史系副研究员樊保良同志撰写、青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丝绸之路》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少数民族对发展丝绸之路所做出的贡献,可说是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1.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制度,也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把民族区域自治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各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和自治地方的主人,既能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又能加速各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化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民族社会福利建设中存在着由于民族福利制度自身功能发生偏差而产生的制度风险。它以民族福利制度与民族经济社会制度及福利文化传统之间的制度冲突为发生基础。制度冲突尽管以有限理性与制度变革为生成根源,但其风险化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民族福利建设过程中维护了合理的民族权益。因此,风险的规避在于根据确保民族合理权益的原则进行制度协调,改进民族福利制度。当前,尤其要据此原则将民族福利制度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市场化、平等化改进,以化解其现实风险。  相似文献   

13.
张婷婷 《学术探索》2014,(12):95-101
文章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影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新世纪少数民族影视在传播民族文化中面临的四大困境:影视体制机制决定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局限性,影视传播的民族文化内容受多种因素制约,受众数量直接决定少数民族影视的传播效果。提出新世纪少数民族影视对民族文化传播,国家应从政策上加大对少数民族影视的扶持力度,少数民族影视所传播的民族文化应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少数民族电影创作应避免模式化倾向,同时,要增强少数民族影视的商品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李维 《学术探索》2003,(4):90-93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21世纪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一大战略.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区域.西部大开发给西部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解决好民族问题,对于推动西部大开发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坚决维护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关于边疆民族地区的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渐已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民国中央政府重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问题,在历史上创造性地将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民众教育的普及工作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并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事业以有别于古代文教政策语境,制定系统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来予以推进。本文从边疆教育史、民族教育史、地方断代史、政策专题研究等四条研究路径概述学界对民国中央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研究的进展情况,并讨论了课题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世纪前期,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遣使者到隶属统治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迅速地自然演进的。它是由中央政权更替的历史局势决定的,也和满、蒙、藏文化的相似性、相融性是分不开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冯小红  刘书增 《河北学刊》2012,32(3):225-227
先秦赵国代地民风呈现"剽悍"特征,在赵文化区域内独树一帜。代地的剽悍民风缘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强悍本性,并与该少数民族长期的游牧生活有关。进入战国后,由于赵武灵王在代地推行"胡服骑射",其民风的剽悍特征得以存续。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朝鲜族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始于清代,经民国、伪满、解放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后成为我国公民。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在开发东北边疆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中,患难与共,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和不可分割的关系。朝鲜族人民不断吸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当之无愧的我国56个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ethnic minority group classmates on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interethnic attitudes produced conflicting results. With data from 728 early adolescents, we found that the effect of the ethnic class composition depends on two opposing student-level mechanisms. First, majority group students who liked a larger number of minority group classmates developed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minority groups. Second, students who disliked a larger number of outgroup classmates developed more negative outgroup attitudes. In our sample, these two effects neutralized each other because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about the same number of students that liked most of their outgroup classmates and students that disliked most outgroup classmates.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in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These results support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xed findings in past research, suggesting that past studies may have differed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liked and disliked outgroup classmates.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趋明显,民族地区的农村养老问题,由于其所带有的民族性,使其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处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家庭养老是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而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农村家庭规模与结构的变化,民族地区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许多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