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不适合进行波束赋型的MIMO系统中接收端如何消除同信道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系统中干扰源的空间相关性进行同信道干扰消除的算法,并给出了估计空间相关性的最大似然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2×2的Alamouti分集方案中,该算法相比于将干扰当作高斯白噪的方法在BER为10?2时可以获得3dB的增益;在2×4的分层空时复用方案中,该算法在存在一个强干扰源的情况下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2.
一种准最佳数字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在数字传输系统中易于实现的发、收滤波器特性的准最佳分配方案:将信道升余弦滚降特性和宽码输入补偿网络特性都以平方根形式均分于发、收两端。分析和计算了这种系统的等效信噪比损失;用计算机优化方法设计了形成滤波器;最后计算了此系统残存符号间干扰所引起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针对正交频分复用系统的信道时变会破坏载波间的正交性而导致载波间干扰,提出了一种分段均衡有效的载波间干扰消除方法,其优点是:当采用两段和四段均衡时,在M1225信道模型下,可分别提高接收信噪比6 dB和12 dB,且与标准的均衡方法具有相同的频谱效率。性能分析与仿真验证表明,分段均衡方法能有效地消除频率偏移与信道时变而产生的载波间干扰。  相似文献   

4.
针对多入多出系统,研究了共信道干扰抑制能力提高途径,提出了一种turbo均衡方案:在不改变空时编码结构、不增加接收天线数量的条件下,能极大地提高空时编码多用户系统中共信道干扰抑制能力。仿真结果显示,在存在一、二个主域共信道干扰时,该方案能明显降低误码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用巯基棉吸附分离,用对马脲酸偶氮氯膦显色测定人发中痕量稀土总量的方法。研究了巯基棉吸附和解吸的条件。用该方法测定了人发中的痕量稀土总量。实验表明,巯基棉的吸附率达95%,标准误差为0.043,变异系数小于6.2%,而稀土的回收率在92—102%之间。研究了17种阳离子的干扰情况,Fe~(3+)干扰严重,加入NH_4F和H_2C_2O_4即可消除其干扰。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虑了一类带有多源异质干扰的随机系统的精细抗干扰控制问题,其中干扰包括带有未知光滑非线性函数的非谐波干扰和白噪声.采用模糊逻辑系统对光滑未知非线性函数进行逼近,在逼近值的基础上构造自适应干扰观测器来估计干扰.通过结合干扰观测器跟模糊控制,提出了一种精细抗干扰控制策略以保证复合系统达到依均方渐近有界.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多抽样率方法设计频率抽样FIR数字滤波器,可以获得性能优异的滤波器,以消除心电信号ECG中的基线漂移和工频干扰,对目前类似滤波器存在的截止频率不易控制、通带和阻带纹波过大、工频阻带过窄、易受工频波动干扰或消除基线漂移时对ECG的低频部分削得过多等问题,提出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相对于IIR滤波器或模拟滤波器避免了因非线性相位滤波带来的失真问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多径衰落信道下CDMA系统中多级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器问题,通过对残余干扰方差分析推导了存在信道估计误差时的最优干扰抵消权值表达式,提出了适用于多速率CDMA系统的信道估计辅助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器。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证实了所提出的方案比使用最佳固定权值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器性能优越,在BER为0.01时,使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器第二级仅比使用理想信道估计再造干扰的部分并行干扰抵消器第一级的性能差1.5 dB。  相似文献   

9.
针对连续相位调制解调端过于复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网格编码连续相位调制方案。该方案通过在连续相位调制前对信号进行预编码,消除了采用与QPSK类似的方式对CPM信号进行正交解调时所引入的错误倍增对维特比译码性能的影响。接收端先对信号进行正交解调,解调后的结果送入与调制端编码网格相匹配的维特比译码器进行网格译码,恢复出发送的原始数据。仿真结果表明,加入预编码后误比特率为10-5时所需的Eb/N0比不加预编码时减小了1dB。  相似文献   

10.
从SAR自身的抗干扰角度出发,在分析了现有干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频、多普勒域多维有效覆盖的类杂波干扰。采用零记忆非线性变换法模拟产生了相关对数正态分布、Weibull分布和混和K分布杂波,并采用基于数字储频式的类杂波干扰实现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对于SAR的干扰有效性。由于该方法采用和雷达回波相似的干扰信号,能够获得SAR成像处理增益,降低干扰功率,相对于欺骗干扰而言又可以降低对估计参数的精度要求,可实现性强。  相似文献   

11.
多址干扰是CDMA系统中较为突出的干扰,利用多个用户信息的干扰对消技术可以有效地抑制这种干扰,而干扰对消技术的实现需要信道的衰落估计。该文介绍了信道估计技术及多用户检测技术,并通过数值分析说明用户数及信道估计偏差对多址干扰对消技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针对IDMA下行链路中用户端接收设备复杂度比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分双工(TDD)模式和时间反转(TR)技术的IDMA下行传输及简化接收方法。该方法通过时分双工获得信道冲激响应,基站发射端利用信道冲激响应的时间反转预处理发射信号。在时间反转及多输入单输出(MISO)技术作用下,利用不同用户信道冲激响应之间的弱相关性以及时间反转处理的空间和时间压缩特性,削弱多用户干扰、共道干扰和符号间干扰。从而使用户接收端只需一个简单的单径接收机即可完成信号的检测,避免了复杂的码片级迭代多用户检测,同时将信道估计器也从用户端转移到基站端,进而使用户端接收设备复杂度大大简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TD-SCDMA中上下行信道的对称性,提出一种在基站侧进行发送信号处理以实现空分多址的算法,并分析了其计算复杂度。该算法通过对空时二维信号的处理,发送空时二维信号构成一个矩阵,利用矩阵的零子空间以实现空分多址。该算法无需改变终端结构,在基站侧安装8根天线,就可以以适中的计算复杂度取得系统容量的数倍提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找三维用户界面设计策略,在归纳2维(2D)与2.5维(2.5D)用户界面包含的内容与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从3维(3D)用户界面的交互任务、信息呈现和用户搜索行为三方面进行了分析,整合了用户需求、空间行为、空间任务,创新性地构建了面向真3D空间的“需求-任务-层次模型”,为3D用户界面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从细节层面对3D用户界面具体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提出了“信息呈现设计矩阵”,对3D用户界面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威廉·亨利·西沃德在日本实行“武力干涉”政策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与美国的实力和利益紧密相连。19世纪后期日本痛定思痛,敞开国门,武力倒幕,有意识地奉行“西方化”政策,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与西沃德在日本实行的政策有关。  相似文献   

16.
乘积高阶模糊函数(PHAF)是因分析mc-PPS而提出来的,但它抑制交叉项的能力有限,难以实现mc-PPS估计。该文提出了逐次滤除最强PHAF峰对应的分量来减少交叉项的迭代滤波方法,改进后的PHAF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减少了估计盲区,并且具有更好的估计精度,降低了信噪比门限,而且能估计低阶相位系数,这些性能由多个mc-PPS仿真例子所验证。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多址干扰下,MIMOWCDMA系统发射端采用空时分组码和卷积码、接收端采用最大比合并天线分集和软判决译码方案的误码性能。使用Q(x)的另一种数学表达式和信干噪比的矩生成函数,推导了Nakagami-m衰落信道上存在多址干扰以及发射端发射不等功率下,卷积编码系统的成对差错概率和误码性能联合限。讨论了在各种编码方案下空间路径分集接收机的误码性能。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组合空间分集和卷积编码能显著改善MIMOWCDMA系统的误码性能。分析结果适用于MIMOWCDMA系统的上下行链路。  相似文献   

18.
通过法理学视角对国家权力本身意蕴的解读,将国家权力划分为主权和职权两个层次的内容。人民性作为国家权力正当性的基础,要求国家权力的现实化应当处于"良性"状态,即宪政。而实现宪政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权力与权利关系,并确保各项职权的分立与制衡,否则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偏离其初衷的可能性将会急剧增大,以致带来严重的主权风险和职权风险。前者根据干扰源的不同可以分为外来的主权风险和内在的无政府主义或专制主义风险;而后者有权利过度强大、权力过度强大、权力与权利混同、权力配置不当和权力制衡不足五种典型情形。  相似文献   

19.
内部人控制和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到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的过程。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普遍呈现出“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的特点,这是现实国有企业改革的起点。国企改革的下一步应是逐步消除“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同的国有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安排的所有权改革,而不能“一刀切”。  相似文献   

20.
首先介绍多输入多输出体制雷达的地杂波模型,采用映像法将地面划分为杂波散射单元并计算各单元的回波信号,后将各单元回波信号采用矢量相加求得相干视频信号;然后给出了机载多输入多输出雷达地杂波回波信号分别经过波束合成和匹配滤波合成后杂波功率谱的峰值,并分析其经不同处理而获得不同增益值的原因.同时,对多天线接收和存在干扰条件下的地杂波功率谱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计算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