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价值链框架下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也为跨国公司实施基于其核心能力的企业重构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国际分工的演进和跨国公司的企业重构以及二者的相互促进最终形成全球价值链,这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发展中国家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全球价值链采取不同的升级策略,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实施产业组织的模块化构造和企业的模块化经营,最终实现价值增值环节的攀升,从而实现其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2.
产业创新模式升级与创新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创新模式可以分为线性创新模式和网络化创新模式,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创新分工格局和企业竞合关系.在线性创新模式下,创新是垂直分工的,通过一体化的组织实现企业各职能的协同.在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网络化创新实现了水平分工,一方面通过开放式的创新实现规则的设计和演化,另一方面实现了规则限定内模块创新的自由化.通过规则竞争、模块创新竞争、集成创新竞争,大大提高了模块化产业创新的速度,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顾客价值的创造.在产业创新模式升级的过程中,必须实现创新模式、创新竞争策略和组织方式的匹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为主线,分析其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演进与发展成熟的过程,并从中挖掘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分工演进与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祥 《广西社会科学》2005,(1):66-68,72
现代产业分工越来越多地由水平横向分工向产业内纵向分工转变。从实证的角度 ,分析了在这种分工扩展的背景下广东制造业发展比较优势的调整与变迁  相似文献   

5.
企业战略联盟持续竞争优势创造的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耀 《社会科学》2003,(11):5-11
本文在现代经济环境背景下考察和修正企业竞争优势环境分析的代表理论———产业结构理论 ,用产业创新观替代产业选择观 ,认为机会开发是产业创新战略的第一步 ,论证战略联盟这种新型竞争形态具有开发机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的功能 ,即联盟能使企业扩大搜寻范围 ,在现存或其他产业和技术领域中找到新机会 ,为企业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6.
产业组织范式可以分为竞争范式、垄断范式与网络范式三种.不同范式下产业组织的竞争效应不同.网络范式主要研究产业体系中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在网络范式中,企业由单纯竞争关系演化为竞合关系,由同质竞争变为异质竞争,由单体企业的竞争变为价值链之间的竞争.网络范式对重塑我国的产业组织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竞争优势与结构优化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是按照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原则,在既竞争又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企业共生网络组织,它具有对内的开放性、对外的统一性、有机的内部联系以及良好的信用、风险与冲突解决机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其集群效应和产业与地域的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特性.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能够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是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组织状态影响产业结构的重心转移和高级化进程,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敏感度,竞争活力促进市场结构向更高层次转换.经济规模是创新投入的基础,适度的进入壁垒有利于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成长.通过政策体系实现有效竞争的产业组织,才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企业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产业资源重组,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9.
企业核心能力演化与竞争优势替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企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因素是随着环境演化而演化的 ;从工厂制度的确立到后工业社会 ,企业核心能力构成因素呈现以有形资源因素为主向以无形资源因素为主的趋势演化 ;技术发展、市场变迁、社会关系功能演化是推动核心能力演化的基本力量 ;核心能力的演化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替代 ,识别特定产业环境的性质及其演变及该环境下核心能力构成因素及其演化 ,以实现新旧竞争优势的替代 ,是企业维持和扩大竞争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柳钦 《天府新论》2006,4(5):45-50
综观西方产业集群理论,其中对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最为著名的有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和波特新竞争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为我们揭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基础。在违背比较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下,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是很难出现的。相反,在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的可能性越高,投资的企业会很多,分工也就可以比较细,新的相关或者支持性企业将不断出现,产业集群的出现也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后 ,我国凭借丰富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 ,取得了骄人的建设成就 ,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变比较优势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再聚集成产业竞争优势 ,是迅速把我国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提升我国产业竞争优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制造业发展实施雁阵产业集群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业发展应依托主导产业的核心龙头企业,通过纵向和横向产业配套与产业链延伸,带动同类产业的上、下游相关企业、同类型配套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等,在某一特定区域内进行大规模空间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以强化产业核心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进而形成该产业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利用产业合理分工和资源合理配置,向周边城市辐射并扩展形成区域性城市圈(经济圈),以增强该区域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然后依托城市圈(经济圈)向全国辐射和扩展,使各区域的城市圈(经济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世界工厂)。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业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分工、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与市场、企业共存的第三种生产组织方式,而其形成与发展往往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优势的获得与产业分工及网络化产业协作等是密切相关的,即产业集群崛起的根本动力是基于产业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的集群经济优势。在分工、专业化的推动下,产业集群进行了持续的发展、演化,以有效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些适应性差的产业集群将遭到淘汰。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发挥着一脉相承的重要作用。其中,在产业分工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既突破了传统产业链的组合方式、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产业集群演化的规则与路径。模块化对全球产业集群演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提升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效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行业标准化等,同时也会给产业集群带来风险的集聚。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力与福建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是开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决定因素。本文运用贸易竞争指数研究福建产业的国际比较竞争优势及其演变。结论是: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福建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正在从杂项产品为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装配为代表的一定技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现有的工业和科技基础决定了福建近期在总体上并不具备发展真正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比较优势。遵循比较优势原则,有选择地发展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某些加工环节,逐步实现产业分工的升级,是目前福建产业调整与发展的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工视角研究产业组织演进与优化的理论依据。首先指出分工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而非单纯的技术性因素。其次分析了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的内在关系:分工是组织的基础,也是组织变动的原因,分工是产业组织演进的历史逻辑。最后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分工经济对规模经济的甄别,指出分工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才是报酬递增的真正源泉,才是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海峡两岸产业分工的发展阶段、模式演进和发展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发端以来,两岸产业分工合作快速发展,依其特征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两岸产业分工模式也呈现出动态演进的趋势,依次由最初的以垂直型分工为主向兼具垂直和水平特征的多元化分工,进而以功能性水平分工为主要特征的混合型分工方向发展."大三通"为深化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带来了重要历史契机,将有力地促进海峡两岸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产业体系的演进成为推进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产业体系的变化与城市发展周期存在明显的对应性,产业体系的发展导致了中心城市经济地位的变迁,进而带动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变化。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起来的新产业体系,从分工格局、层级结构以及演进模式三个层面促进了世界城市体系的重构,也正在对中国城市的经济转型与功能升级产生系统的驱动作用。当前的中国城市转型,必须规避短期的政绩和利益驱动,要通过制度性的创新,形成对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构建具备多元的富有竞争优势的新产业体系,以保障转型的方向不变、转型动力可持续,探索出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被动追随"到"主动引领"的城市转型新路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对于集聚化成长的产业集群,由于地理邻近和社会根植,其内部的物流服务业更容易形成竞争优势。遵循物流管理的理论逻辑,结合产业集群中物流体系运行的独特模式,从产业集群产品结构的系统构建、群内企业关系的社会根植、产品与经营信息的即时传导等方面入手,能够确立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相对于游离单体企业的物流配送竞争优势。当然,产业集群物流配送系统也存在着相应的限制和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表明,企业组织创新和演进是一国或地区企业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来源。无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还是作为其补充和发展的交易成本经济学,都把企业组织创新和演进看作是外生的。而作为民间协调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实的企业组织创新和演进是内生的,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积累动态组织能力、进行新业务扩张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过程。在快速的经济转型和国际化进程中,企业组织创新是中国制造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实施包括组织创新在内的创新性竞争战略,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相似文献   

20.
产能过剩源于不顾比较优势原理局限条件——分工的社会基础——而造成的城市竞争与产业地域分工的冲突。遏制产能过剩问题的根本之道是回归市场主导的经济体制,但需要使竞争机制与社会治理机制在资源的空间配置过程中相辅相成、互有补助。从这一观点出发,现阶段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着力点应该是在完善城市竞争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同时,重新构筑以大都市区为地理单元的区域治理新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