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太平天国不仅在政治上制定实行了男女平等政策,而且在经济上规定男女一样,可以按人口分得土地,更在婚姻上提倡一夫一妇,反对纳妾,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促进了当时妇女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农民运动的高峰。在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太平天国学习西方思想,并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太平天国领导人员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知识文化,是当时中国农民阶级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农民阶级的必然选择。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员尽管出身于农民阶级,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自身的经...  相似文献   

3.
法律如何使女性成为弱势——以强奸罪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理应成为女性权利的保护者,然而某些罪名的设立本身所隐含的却是对女性的歧视,并因此而无形中强化了女性原本弱势的地位。以强奸罪的设立为切入点,探讨此种罪名是如何确立并强化了女性的弱势,并在现有的社会场景下探索法律在提升女性地位中所应担当的角色,有利于从法律的维度探寻实现男女平等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研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阶级分析论范式普遍存在三种方法论误区:首先,这一范式习惯用《天朝田亩制度》作为衡量起义者实际施政的尺度;其次,阶级分析论者一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农民起义的太平天国起义者所建立的政权,必然是一个代表农民阶级利益的革命政权;最后,阶级分析论者们对太平天国人物的评价习惯于根据该人物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政治忠诚来定夺。因此,突破阶级分析论贫困的研究框架,便成为扭转太平天国研究整体式微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从性别的视角来考察法律发现,现代法律与过去法律相比,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消除了歧视妇女的条款。而现代法律的一个最大缺陷,则是忽视了两性区别,用毫无性差的法律规定男女同权、男女平等,其结果是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因而,这种男女平等,实际上是用形式上的平等掩饰了事实的不能平等,是一种包装了的男女不平等。所以,男女平等的法律,并不是最好的法律。只有体现性别差异、补充女性能力、实现男女无利差的法律,才是最好的法律。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妇女的法律地位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平天国妇女的法律地位浅析王岩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以前,妇女法律地位的提高,莫过于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天国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农民革命,是规模最大、斗争时间最长、革命较为彻底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它从根本上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  相似文献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过程中,将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历史重任扛在肩上,领导中国妇女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实现自身解放。为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中国共产党注重从制度机制上提供保障,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法律政策初步框架,为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发展的制度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框架。  相似文献   

8.
穆勒的女性主义思想一方面强调两性享有平等的政治权、经济权、教育权,另一方面肯定社会分工领域女性的从属地位,并以男女的同一性来论证男女平等,忽视妇女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使女性发展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处于限制和禁锢的境地.但从非主流文化的角度而言,宗教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促进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地位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思想作用和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妇女权益立法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中国的保障妇女权益立法,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体现男女平等的法律,使中国妇女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妇女权益的立法保护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的法律体系,保障妇女权益的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国有关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不仅有效地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而且顺应和推动了国际社会男女平等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11.
透视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上海与太平天国有着一种内在的联系:上海因为太平天国的兴起而加速了城市繁荣和近代化的步伐;太平天国因为未尽全力进攻上海、占领上海,使上海成为中外武装势力积聚并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上海问题上,太平天国犯了两个严重错误:一是忽略了上海的经济地位,二是忽略了上海的战略地位。上海士绅一直视太平天国为劲敌,而太平天国领袖视上海为弹丸之地。中外武装势力从不被太平天国重视的上海"由下而上"逆向开始发力,兵锋直指江浙。曾国藩的湘军由上而下,李鸿章的淮军由下而上,太平天国在上下两股力量特别是来自上海力量的夹击下终于败亡。  相似文献   

12.
太平天国既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对封建统治的大起义 ,同时也是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太平天国对中西文化交流虽曾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又有着较大的局限性甚至障碍。那种认为如果太平天国能够获取“改朝换代”的胜利 ,中国将加速实现近代化的推断 ,并不符合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理论来源和社会条件;指出中国近代男女教育平等思想的产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论来源主要有天赋人权思想、进化论思想和女权主义思想等,社会条件可归结为西方传教士的东入及教会学校的创办、太平天国运动、有识之士的疾呼和女性的自我觉醒四方面。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劝世良言》与洪秀全的思想,找到两者对基督教最基本的三个观念:"三位一体说"、"原罪论"、"平等观"解释的差别,来阐述太平天国的意识形态与中西文化的关系。太平天国意识形态的核心仍来源于儒家文化,之所以其中会出现一些基督教文化的影子,是因为文化之间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15.
从建都南京直至该城被湘军攻陷,太平天国前后统治南京达11年。除具有政治象征意义外,南京在这段时间总体上发展停滞,受创甚深。这主要由当时的战争状态所决定,同时也与太平天国相关政策有直接因果关系。南京城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太平天国失败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原因当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儒家积极思想的背叛,是洪秀全思想中的矛盾性:他既反儒教又对儒家思想中的糟粕予以认同,他崇奉基督新教又对新教教义一知半解。这种矛盾性使太平天国始终没能建立起一个指导思想,没有在整个太平天国内部形成一种向心力。对儒家传统思想和知识分子的排斥又使太平天国处于极为孤立的境地。而曾国藩却不失时机地打出了维护儒教和传统文化的旗帜,并且用儒家思想牢牢控制军队,把道德说教与儒家功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从本质上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外来基督新教对中国本土儒教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两次攻下嘉应州,对青年黄遵宪及其家庭造成了灾难性打击,但他对太平天国革命却没有太多的仇恨;相反他在感情上同情太平天国,而对清军则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表现出极度的憎恨和厌恶。这种现象意味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情:太平天国民族革命的思想和嘉应州人民与太平天国将士特殊的感情,曾一度动摇了清政府在粤东的政治权威和思想统治。  相似文献   

18.
罗尔纲先生数十年锲而不舍地研究太平天国历法及纪年,细心排比,用翔实的史料证明了太平天国历法纪日干支、礼拜较阴、阳历"差一天"的事实;"差一天"的原因,则应该"悬而不断";太平天国纪年下限,应定为太平天国己巳十九年(1869)四月十一日。  相似文献   

19.
对太平天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家庭制度在太平天国颁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令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对其利弊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该文拟就男女平等的主张、婚姻制度的改革、严别男行女行、封建婚姻陈规陋习的"回归",这四个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研究需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概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太平天国研究的特点、成绩与不足。认为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美化太平天国及其领袖 ,仍是现阶段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从观念上、方法上改变老一套的规范性话语系统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才能改变目前萧条冷寂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