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构建了以关系资本中的信任及关系承诺等维度为中间变量的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对企业运营绩效间接作用机理的理论模型。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141家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关系资本(信任与关系承诺)与运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之间存在两条间接作用路径,即"信息共享→信任→运营绩效"和"信息共享→信任→关系承诺→运营绩效",这表明供应链伙伴间信息共享的确可以以关系资本中的信任与关系承诺等维度为中间变量而间接地作用于企业运营绩效。  相似文献   

2.
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对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飞  张婕  吕晖 《管理科学》2012,25(2):51-60
在交易成本理论基础上,构建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189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将信息共享划分为信息共享内容和信息共享质量两个维度,将运营绩效划分为速度、服务和财务3个维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与信息共享的关系层面,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对信息共享内容和信息共享质量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信息共享与运营绩效的关系层面,信息共享内容和信息共享质量均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对运营绩效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根据上述实证研究结论给出供应链企业和政府的相关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3.
曾文杰  马士华 《管理学报》2010,7(8):1221-1227
根据制造行业供应链的特点,建立了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运作,以及合作关系和协同对供应链运作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其中,供应链合作关系以沟通、信任、承诺、适应、相互依赖和合作6个因素作为度量因素;供应链协同以信息共享、同步决策和激励联盟作为研究维度;供应链绩效主要考察配送、库存成本和柔性3个方面的情况.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方法,对163例国内制造企业供应链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结果表明,供应链合作关系对协同运作有很强的正性影响作用;同时,供应链合作关系、协同对供应链运作绩效也有明显正性影响.  相似文献   

4.
韩翼 《中国管理科学》2007,15(Z1):131-136
通过267份组织承诺和253份工作绩效匹配的问卷调查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组织承诺是一个三维结构模型回归分析发现,感情承诺通过规范承诺中介效应对角色绩效和角色外绩效产生影响,而持续承诺与角色绩效不相关,与角色外绩效负相关.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验证Allen和Meyer(1991)三维度组织承诺结构模型,检验三维组织承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理论、实证和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零售商配送时间承诺的供应合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士华  张旭 《管理科学》2007,20(1):13-17
从提高供应链整体协调性及绩效水平出发,在单个厂商对配送时间承诺的决策模型基础上,研究了在供应链环境中由零售商负责配送的时间承诺问题.从传统的观念看,一般由零售商向顾客承诺配送时间并承担不能履行承诺的全部责任,但通过研究发现,这种合作模式会因缺乏激励而使零售商选择一个不能使供应链整体最优的承诺时间.在分析影响零售商实现配送时间承诺的因素的基础上,证明分散决策时单一价格下的零售商决策不能协调整个供应链,提出了一种供应合同来解决该问题,即通过上游供应商对零售商造成的配送延误做出部分补偿,使整个供应链产生更高的绩效,使双方都从中获益的观点,为供应链上的企业如何承诺配送时间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6.
考虑第三方物流竞争的第四方物流运输与库存外包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方物流在物流外包中的主导地位和第三方物流在提供服务时基于配送频率的竞争对物流外包产生重要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建立基于价格、配送频率和需求分配比例的三阶段非合作动态决策模型和库存运输联合优化模型(ITIO)来分析4PL主导的业务外包和3PL之间的竞争,通过对比两个模型来分析决策权对个体和系统绩效的影响,并用算例验证了文章的结论。研究表明,在3PL同质且需求分配比例为0.5时,三阶段非合作动态决策模型的配送频率比ITIO最优值小29%,库存持有成本比ITIO最优值高41%,物流配送成本比ITIO最优值小21%,总成本比ITIO最优值大9%。库存运输联合优化模型虽然具有一定成本优势,但是其过分强调协调不利于3PL之间的竞争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企业员工文化匹配、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亚平  郑宇  朱东红  阎俊 《管理学报》2010,7(3):373-378
员工的工作绩效构成企业的组织绩效的微观基础,研究工作绩效与其他组织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为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探讨个人-企业文化匹配与工作绩效关系的基础上,发现了组织承诺是文化匹配影响工作绩效的中介变量,构建了个人-企业文化匹配通过组织承诺影响工作绩效的关系模型,从文化匹配的角度提出了改进工作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怡娜  叶飞 《管理评论》2013,(1):120-127,166
本论文基于珠三角地区148家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对高层管理支持、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验证资源承诺对环保创新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高层管理支持对环保创新实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保创新实践显著正向作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但对企业经济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作用,而是会通过环境绩效间接地作用于企业的经济绩效。此外,研究还发现资源承诺对环保创新实践和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供应商五种权力的使用对制造商两种关系承诺的影响,以及它们对供应商整合的作用.通过对我国617家制造商的问卷调查及分析,提出并验证了供应商管理的权力-关系承诺-供应商整合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使用专家权力和奖励权力既会增加制造商的规范性承诺也会增加它的工具性承诺;供应商使用强制权力会减少制造商的规范性承诺,而供应商使用认同权力和法定权力对制造商的两种关系承诺都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还发现制造商对供应商的两种关系承诺都会促进供应商整合,但是,规范性承诺的促进作用更大.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在Zhao等[1]对制造商和客户之间权力-关系承诺-客户整合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供应商和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完善了整条供应链上权力-关系承诺-供应链整合的理论.本研究对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构建起了供应链治理机制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理论模型,并进而对信息共享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及信息技术水平在其中所起着的调节效应进行剖析。以380份来自于供应链相关岗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问卷作为样本,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控制、正式控制、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共享及供应链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控制对信息共享及供应链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信息共享对供应链绩效也产生正向影响;而正式控制则对信息共享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关系,且其对供应链绩效的作用关系并不显著;(2)信息共享在社会控制和供应链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但其在正式控制-供应链绩效间的中介作用则并不显著;(3)信息技术水平对于社会控制-信息共享和正式控制-信息共享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顾客关系承诺划分为情感性和算计性承诺来构建研究模型,并以中、韩、澳三个国家美发业顾客的调查数据进行假设验证。结果表明:(1)服务质量、信任、缺乏替代分别被确认为情感性、算计性承诺的先行因素,虽然其效果在三个国家都显著,但其影响强度却出现一定的差异。(2)情感承诺对转换意向的负向影响和对溢价支付意向的正向影响在三个国家都非常显著。而且在韩国和澳大利亚,情感性承诺对负面口碑的负向影响效果也显著。(3)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算计性承诺对转换意向产生正向影响。同时在中国,算计性承诺对溢价支付意向产生正向影响,而在澳大利亚却产生负向影响。另外,算计性承诺对负面口碑的正向影响在三个国家都出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益  刘婷  王俊 《管理工程学报》2008,22(2):69-73,84
本文考察了供应商的算计性承诺与忠诚性承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关系长度、供应商的态度性承诺与制造商机会主义行为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供应商的算计性承诺与忠诚性承诺之间表现为相互替代的关系;(2)随着供应商与制造商间交易关系长度的增加,供应商的算计性承诺与忠诚性承诺也将增加;(3)供应商的算计性承诺增加制造商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忠诚性承诺则能降低制造商的机会主义行为.本文研究结论对于嵌入交易关系中的供应商深刻理解关系长度如何通过供应商的算计性承诺与忠诚性承诺之间的互动关系,影响制造商的机会主义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为处于长期交易关系中的供应商通过其态度性承诺来减少所遭受的机会主义行为侵害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承诺与学习能力在建立合作-竞争关系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一种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公司间关系:为了进行价值创造,公司之间必须进行合作;而为了占有由它们共同创造的新资源中的最大份额,公司之间又必然会进行竞争.文章的结果表明,如果除了竞争性的资源外,公司通过学习还可以获得对合作伙伴的竞争力没有损害的资源,那么,相应的学习能力就可以反映出它们各自的承诺水平,而这种承诺则可以在合作-竞争关系中起到治理机制的作用,通过该机制,各公司可以决定各自在这一关系中的资源投入水平,并可解决它们之间由价值占有问题引起的利益冲突,从而使合作-竞争关系得以建立.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验证了买方对于卖方的信任和承诺对于买方行为的影响及其对买方的绩效含义。研究结果显示,买方对卖方的信任和承诺会影响买方在双方商业关系中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于买方的绩效具有积极意义。然而,信任和承诺对关系行为的影响存在不同。与假设相反,买方对卖方的信任提高了买方正式控制机制的使用,而买方对卖方的承诺则降低了买方的默许行为,这些效应有助于买方绩效。  相似文献   

15.
徐可  何桢  王瑞 《管理科学》2014,27(5):24-34
网络惯例是维系和协调技术创新网络顺畅运转的核心要素,权力和关系承诺作为技术创新网络中的关键因素,也影响着网络惯例的形成和发展。构建技术创新网络环境下知识权力、结构权力对网络惯例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中国13个省、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和AMOS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组织成员间关系承诺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权力积极显著影响规范性承诺和工具性承诺,结构权力积极显著影响工具性承诺而对规范性承诺没有影响;知识权力和结构权力积极显著影响网络惯例;规范性承诺和工具性承诺积极显著影响网络惯例;规范性承诺在知识权力与网络惯例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但是在结构权力与网络惯例关系中不具有中介效应,而工具性承诺在知识权力和结构权力对网络惯例的关系中均具有中介效应。深入探索网络惯例的内在规律,对指导技术创新网络情境下组织成员间的网络关系治理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工作资源,组织支持感是员工工作投入的重要预测变量。但是,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组织支持感也可能增加员工角色外的投入、减少对工作角色的投入。在一定条件下,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关系。采用302名证券行业员工问卷,考察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的曲线关系,进一步探索情感承诺对该曲线关系的调节作用。在检验共同方法偏差的基础上,采用多项式回归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控制员工的情感承诺后,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呈显著U形曲线关系。情感承诺显著调节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的曲线关系,即情感承诺高的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呈U形曲线关系;而情感承诺低的员工,组织支持感与工作投入呈显著线性关系。总体而言,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组织支持感对工作投入潜在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具有高情感承诺的员工其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只有超过一定水平后才会对工作投入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企业职工的组织承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职工对组织(企业)的归属感、忠诚、热爱以及主人翁态度的丧失,是当前一些组织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国外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作一简要的介绍,以引起国内管理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Drawing on the theories of social exchange and goal interdepend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ntecedents of relational stability in supply chain alliances and if the stability affects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 in the context of manufacturing fi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relational commitment and trust of supplier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relational stability in supply chain alliance, which in turn positively affects the alliance performance. Thes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rs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upply chain alliances as well as practitioners seeking to improve alliance performance in supply chain.  相似文献   

19.
Donors and governments are increasingly calling for more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itarian organizations (HO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of humanitarian operations by exchanging information, knowledge, and resourc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ve efficacy of partners' characteristics (i.e., compatibility and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partners'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apability o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incorporating mutual trust and reciprocal commitment as two mediator constructs. We use Partial Least Squares to examine the proposed hypotheses using a sample of 191 respondents. Data are collected through a web‐survey of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in countries across Africa, Asia, and South Americ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 resource complementarity and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apability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ir effects on partners' mutual trust and reciprocal commitment, and that (ii) partners' compatibility (i.e., missions, values, and operational methods) does not significantly drive success or failure of collaboration between international NGO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given the present diversity of HOs' characteristics, the success of collabor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rtners' level of understanding of each other's objectives, operations, and values, an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organizations efficiently communicate and coordinate their joint activities. The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ers have extensively explore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ees’ organisational commitment. However, few studies make an explicit distinction between different commitment types when exploring its determinants, and the scholarly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s also limited. In this paper, we confirm that developing managerial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task significance can be useful to promote organisational commitment, but this relationship is contingent on the commitment type and the employees’ openness to experience. We focus on two forms of organisational commitment: affective and continuance commitment. Our study shows that task significance is a better predictor of affective commitment than continuance commitment. We also find that increasing task significance is particularly good to promote more continuance commitment among employees with low levels of openness to experience. Based on data gathered from a sample of 403 employees working in Spanish firms, we find support for these ideas and develop practical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