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夔,《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既是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又相传是舜(一说尧)的乐正,《尚书·尧典》、《帝王世纪》均有载.《吕氏春秋》上记其亦有“一足”的传说。载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太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生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孔子不相信夔是一足,他把“夔一足”解释为“有一而足”,其实属附会。我们知道:足古代与止相通。例如“正”字,《说文》曰:“从一,一目止,”《说文》:“(?)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说文·正部》)止是趾的古字,(甲骨文写作:“(?)”。)足的象形,(小篆写作:“(?)”)《说文》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相似文献   

2.
“最”字连说是指程度副词“最”字叠用或连用的词语形式。 “最”字连说在文革中十分叫响,不过,人们对这个问题一直存有争议。如,有的同忐认为:“最”字连说,这种滥用表示程度的词语现象,是使语言不纯洁的原因之一。 但是,也有人持不同看法,如范方莲先生就认为“部分程度副词可以重叠”,范先生还举出以下例子为证: a.“这里面,有青衣蛇,一步蛇,……都足最最毒的毒蛇!”(洪汛涛)  相似文献   

3.
李西兴同志《“共和”新探》一文(载《人文杂志》今年第2期),探讨“共和行政”真义,颇多新意,足成一说。然文中称言:“西周时期有世族而无世卿”、“世卿制度是春秋中期以后列国政归私门(即大夫)才逐渐产生的”,则嫌过于武断。至少从齐国的情况来看,并非如此。 《左传》僖公十二年(公元前648年)记: 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何以礼  相似文献   

4.
五行说本来包含有两种因素:一种是五方说,一种是五材说。无论那一种说法,最初全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带有素樸唯物主义色彩的早期科学宸降墓勰钤谝笊桃丫弑?胡厚宜教授於此曾有论述道: 今按:……殷代确有五方之观念,则可由卜辞证之,如帝乙帝辛时卜辞有曰: 己巳王卜贞囹岁商受?,王?曰?。东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粹九○七) 此卜商与东南西北四方受年之辞也。“商”者亦称“中商”,如武丁时卜辞曰: 戊寅卜,王贞受中商年,十月。(前八、一○、三) 口巳卜,王贞于中商乎御方。(佚三四八)  相似文献   

5.
“唓嗻”考     
:《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对“口车口庶”的释义归纳起来不外两大说 :(一 )甚词 (如“甚”,“很”) ;(二 )赞语 (如“能干”,“出众”)。该词至今仍保留在清水河县方言口语中 ,从该县方言保留“口车口庶”义蕴看 ,这两种解释都不妥 ,其义蕴应该是 :(一 )没有约束、任性、放肆、放荡、不像样。 (二 )不受拘束、洒脱、放达、风流、像样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哲学的主要代表著作,是两部《逻辑学》——即“大逻辑”(WISSENSCHAFTDER LOGIK)与“小逻辑”(DIE LOGIK)。从内容来看,这两部著作的讨论对象,实际上主要是属于传统哲学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范畴。而关于逻辑学,除第三部《概念论》中的“主观性”一篇以外,全书基本上涉及不多。正因为如此,罗素曾说:“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既然如此,黑格尔为什么要把这两部与传统逻辑概念基本无关的著作命名为《逻辑学》?这究竟是由于他的谬误,还是由于确有更深刻的原因呢?  相似文献   

7.
隋代的殷富是史家所公认的,可是其殷富的原因是什么呢?马端临为此“考之史传,则未见其有以为富国之术”。因而百思不解其迷,“夫既非苛赋敛以取财,且时有征役以靡财,而赏赐复不吝财,则宜用度之空匮也,而何以殷富如此,史求其说而不可得。”(《文献通考》卷23,国用考1)五十年代虽对此问题有所讨论,但没有深入下去即中断了。所以,这一问题仍需进一步详加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述而》记载:“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从字面上看,这是孔子在谦虚地检查自己,对于以上三条做到了哪些呢?实际上这是孔子在教学上对所有教者与学者提出的三项要求。这里不仅提到学习和教人的态度,而且还谈到学习方法问题。对于教与学的态度问题(“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们一向重视,这是对的。但是,对于“默而识之”的学习方法问题,似乎重视不够。因此有必要对“默而识之”的含义小议一番。“默而识之”,一般都理解为“(对于知识)要默默地记住它”。其实,孔子说的“默而识之”中的“默”字,不能单纯地当“静静地,不作声地”讲,从孔子对学习方法的一贯要求来看,这个“默”字中还包含着一个“思”字。孔子所希望的最佳学习状态,曾在谈论颜回时说过:“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  相似文献   

9.
今本《韩非子·喻老》中有一则记事:“楚庄王欲伐越……杜子曰:……”这个“杜子”究属何人?王先慎说:“杜子”乃系“庄子”之误。我认为此说甚是。因为稽之古籍,诸书都作“庄子”。如:《御览》366引此条时作“庄子”,《荀子》杨倞注引此条时亦作“庄子”(陈奇猷说:松皋  相似文献   

10.
谭赤子 《学术研究》2005,(6):145-146
粤东客家话表示“思”、“想”义常用“缅”字。如口语中说:“亻厓(我)缅出一只好办法。”“难为你总系缅等(着)这件事。”实际上,就是普通话的“想”。平时问对方想不想念自己:“你缅晤缅亻厓呀?”客家山歌也常用“缅”字来表达相思之情:“郎就缅妹妹缅哥,两人交情受奔波。”除非是读书音,否则,离开了“缅”字,客家话很难自然表达“思”、“想”义。“缅”字不像汉语中有关思维意义的字普遍有“心”作偏旁,却是客家人表示“思”、“想”义的常用字。“缅”的“思”、“想”义从何而来呢?《说文》的解释是:“缅,微丝也。从糸,面声。”古书中…  相似文献   

11.
《诗经·邶风·静女》是一首短小、活泼、优美的爱情诗,全文总共只有五十个字: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艹爱))而不见,搔首踟(足厨)。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悦)怿女(汝)美。自牧归(馈)荑,洵美且异。匪(非)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诗中所说的“彤管”是什么?“彤管”与下文的“荑”是一物还是二物?千百年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彤管’有人说是红色的笔,有人说是乐器。古今学者,对此聚讼纷纭,迄无定论。只有朱熹说‘未详何物’,态度最为谨慎。”王力先生主编的  相似文献   

12.
東字,甲骨文、金文中常见,有诸形。《说文》曰:“東,从日在木中。”“从日在木中”固然可鲜为日東繁升于林中,然又何尝不可鲜为日西于林中呢?况且、二形也与“从日在木中”并不相干,许说谬矣。故近世学者认识到:東字,与西、南、北诸字一样,虽用指方向,但字形本身并不显示方位,借音而已。那么,它的初义是什么呢?在甲骨文中,“東”或用指地名,如:“于東三小”(粹编·四六三),“東受年”(同上·九o三);或用指方向,如:“自東西北逐(水口)麋,亡。”  相似文献   

13.
关于燕乐的商榷——兼及词之起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燕乐(亦称“宴乐”,“宴”同“燕”),目前学术界多认为它起于隋代。如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上编中说:“惟燕乐实始于隋。”这一判断,不仅关系到燕乐本身的起始时代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词的起源问题。因为长短句词是与燕乐相结合的,因此不少词论家便把燕乐的起始时代,定为即是词的起始时代。如任半塘先生说:“‘长短句词’亦属燕乐范围,当随燕乐之开始而开始,断在隋代,岂容主观派其兴于数百年后之中晚唐?”(《唐声诗·弁言》)又说:“盖诗乐、词乐共属于燕乐,而燕乐之具体形成,则开始于隋。”(同上第七章“与长短句辞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今天,老妈说我整天只顾着玩,不学习,还把十几年前的老账翻出来讲。天,这是暑假!我一气之下写了这篇文章,给老妈讲讲中外父母之别。一、在孩子放学回家后,中国父母会问:“今天学习怎样?考试得了多少分?”外国父母则会问:“今天在学校过得愉快吗,和同学相处得好吗?”二、当孩子在家里谈论某个同学时,中国父母会问:“这个同学学习成绩好吗?”而外国父母则问:“他为人如何?”  相似文献   

15.
范天成 《人文杂志》2000,(3):131-134
一从社会历史层面看,《金瓶梅》艺术地浓缩了明王朝的“末世”景观和社会风貌。明代从世宗嘉靖年间便开始堕入无可救治的衰败过程。如正史所载:“明自世宗而后,纲纪日益凌夷,神宗末年,废坏极矣。”1由明世宗嘉靖至神宗万历末,历时近百年,其间突出的时代特征是封建政治的极度腐败与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并存,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所加剧的纲纪废弛、社会不公和世风淫靡。各种文献对此多有记述,《金瓶梅》则采用借宋喻明的手法,表面上敷演《水浒传》里一段北宋故事,实际上却对作者生活于其中的明代中叶后的社会风貌、人情世态(而非具体历史事件)作了…  相似文献   

16.
一件事情出了问题,几个人来回推脱责任,这就叫“扯皮”。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扯皮”的解释为:“毫无必要的争论、推诿。如:经常扯皮会伤感情,没完没了地扯皮,把事情都耽误了。”不过从字面上来看,问题就出来了。究竟是谁在扯,扯的又是什么皮呢?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划分实践形式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明确规定,但从他们的有关论述可以窥测出一些信息. 先从他们对实践的定义来看.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列宁说: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0  相似文献   

18.
为川剧正名“川剧”这一名号,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呢?至今仍各说不一。周贻白说:“四川的‘川剧’。旧称‘四川戏’。”(见《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一期《辛亥革命前后地方戏曲发展概况》)雪樵说:“川剧,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汇集了昆曲、高腔、胡琴(皮黄)、弹戏(梆子)、灯戏等多种声腔……到清代同治、光绪时,已统称为川剧。”(见《人民戏剧》1978年第五期《“剧种介绍”——<川剧>》)我认  相似文献   

19.
一、文艺学方法论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是否可能文艺学方法论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是否可能?有没有这必要?与其先从理论上加以申辩,还不如先从事实上加以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理论源泉就得力于动物学和物理学理论,《诗学》中的“种类”一词,就直接借用了动物学的概念.亚里士多德说:“(悲剧)后来逐渐发展,每出现一个新的成分,诗人们就加以促进:经过许多演变,悲剧才具有了它自身的性质.”这便类似有机体的成长过程,一如从小马到老马的成长过程.《诗学》谈到悲剧的结构要求完整,“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这  相似文献   

20.
在元丰四、五年的宋夏战争(即灵州和永乐两役)中,宋军的死者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对宋代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有些史学论著,特别是战争史专著,在谈到灵州和永乐两役宋军死者人数的时候,引用《宋史·夏国传》和《续通鉴》的记载,说:“死者六十万人”,或说“灵州之战,宋军先后损失至四十万人”。殊不知这些巨大数字很不可靠,误差甚大。 今考《宋会要辑稿· 兵》(以下简称《会要·兵》)八之二八云:“永乐城陷,徐禧、李稷、李舜举并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三三○“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戊申”条的记载亦相同。据此,永乐城失陷时,宋军战死的官兵为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再考司马光《涑水记闻》(以下简称《记闻》)卷十四,得知:最初,参加保卫永乐的宋军共有“四万”,全部集中于城内。在该城失陷前,宋夏双方进行了城外战。当夏军攻城时,徐禧命曲珍率领城中部分士兵出城御敌,战斗激烈,宋军“偏裨死者数人,士卒死及弃甲南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