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湘滇 《职业》2011,(23):107-107
职业教育要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实际操作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基础的宽基础、活模块、多元化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强化校企合作 发展高职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枨溆青 《职业时空》2008,4(7):72-72
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方针,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以能力为本位、面向行业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高职教育与行业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要发展高职教育,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必须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教育,与社会、企业相结合,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注重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3.
杨毅 《现代交际》2013,(1):190-191
高等职业院校会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会计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要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要对传统会计教学进行改革外,更重要的是必须按照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特征和会计执业岗位的要求来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然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特殊性及创新创业的现状入手,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以"创新创业学院""职业教育联盟"及"大学生孵化基地"三个载体为依托,开发利用创新创业教育校本课程,打造三位一体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  相似文献   

5.
廖凌燕 《职业时空》2008,4(8):90-90
作为培养高层次、高技能的操作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提高技能,而且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是关系人才质量的重要问题。然而,目前社会上所存在的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高职教育的地位不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工作。高职学生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普遍模糊,有的学生对上高职有自卑心理,这给学习和培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所以,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尤其是心理素质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6.
翁治清 《职业》2011,(27):179-180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首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生产、管理等领域第一线的实践操作,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要求都较高。高职的教育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相似文献   

7.
杨光 《职业》2012,(3):26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实施了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次飞跃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级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应具有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性的职能型人才为目标,相对于普通高校的理论教育,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手工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协作意识,因此在高职教育当中以实践为导向,培养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霞  穆晓霞 《职业时空》2009,5(12):36-37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高等职业敦育课程的职业性、应用性、整体性、融通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确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行业需求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适应人才市场需求、依据行业区域优势、体现高新技术应用趋势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以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的人才为主要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要格外注重学生对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本文以"高职商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高职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然后从教材、模式以及评价三个角度来展开具体的培养策略研究.希望本文的论述能为高职院校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推动其日后教学方向的改革与延续.  相似文献   

11.
基于能力导向的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关键是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以能力导向为教学理念,针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现状,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宁波 《现代妇女》2014,(11):245-246
高职学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平台,在为我国经济建设人才输出上有着很大的作用。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人才既是高职学校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和课程开发,推进老师"教、学、做"能力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元化的人才社会评价方式是实现高职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才人培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周颖 《职业》2008,(2):114-115
职业教育是与职业活动联系紧密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属性.为了给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推进教育公平、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冯菁菁 《职业》2013,(27):130-130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对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欣赏数学之美培养高职生人文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骆晓一 《职业时空》2010,6(6):89-90
高职教育旨在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加强美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数学本身具有形式美、协调美等特征,以欣赏数学美为载体,对高职生进行素质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对于学校来说至关重要,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现今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如招生难,生源质量差,因生源质量差,在不变的教学质量上来说就会导致教学质量差,就业难度大,又导致招生难度更大,降低录入的生源质量更差的恶性循环。所以,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关系到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是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关键所在。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就业。因此,在教学上,我们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突破口,突出技能培训和实践教学环节,以进一步适应用人单位需要,培养应用型、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罗隆 《职业》2024,(4):68-71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在培养实用型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因此,如何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成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系统探讨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途径,以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校逐年扩招,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大众化,而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甚为关键的一环。高职人才的培养需以"应用为主",与普通高校"重学术"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区别的。因此,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也应该与普通高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陈建国 《职业》2007,(9):27-28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的特点应该是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毕业生具有"双证书"甚至"多证书".推行"双证书"制度,培养紧缺人才,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范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目标,以人格培养、职业教育、闲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为基本内容,以多渠道全方位渗透为基本策略,综合应用宣传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心理咨询与辅导法、自我教育法、环境教育法,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为运转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