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青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5(1):91-99
前人大多认为,相对于盛唐七绝的主气、讲究兴象风神,中晚唐七绝则是"以意胜"或"主意"的,这一看法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七绝从盛唐到中晚唐之流变的起点。七绝的由盛唐入中晚唐同时也是七绝体制本身从以乐府体为主向以徒诗体为主的发展过程。相较乐府体,徒诗体更重视纯粹的语言艺术,所以徒诗艺术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绝句在题材上的扩张,并促使诗人更重意匠经营。中晚唐七绝"主意"或"以意胜"的特征,正是绝句中徒诗艺术不断增加之后导致七绝写作在题材和数量上激增的结果,由此形成七绝艺术在整体上平实、平浅乃至平庸化的倾向;而这种倾向反过来又加剧了徒诗体七绝创作中一直以来对造意的追求。上述两方面看似矛盾,实则是七绝体制内部矛盾运动的表现,并共同构成中晚唐七绝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陈瑞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204-206
晚唐乐府诗的创作出现了两种创作倾向:一方是刘驾、皮日休等人,他们有意恢复汉魏古乐府的传统,继承中唐新乐府抨击时弊的创作精神;另一方是以温庭筠和李商隐为代表,他们将艳情作为乐府诗新的表现题材,关注内心世界,情感深微细腻,营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境界。 相似文献
3.
周子翼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6):64-68
七绝创作在北宋时期,其风格与唐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原因非常复杂,其中创作技法的改变是造成唐宋七绝易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北宋七绝在鉴照唐人的基础上,使用的创作手法是逆唐人之道而为,如对镜览物,其面反向,形成了异于唐人的自我风格。 相似文献
4.
晁成林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5):43-47
在普遍以“绮彩”、“声律”为重的六朝愉情揣性的诗坛,文人袭用旧调、敷叙旧事(乐题本事)一类的故事乐府缘何屡屡频现,不绝于史。笔者以为,这是文人创作兴趣的转移、儒学传统的倡导、乐府本身的叙事性、六朝诗学思想的浸润和类书编纂的兴盛等综合因素使然。 相似文献
5.
鲍照“代”乐府体探析
——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晓音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2):22-32
《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是乐府创作中的一个特殊现象,鲍照的代乐府虽然具有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基本特质和不少表现元素,但并非汉魏乐府的复旧。“代”字标示了他在传统基础上的创变。 在《鲍照集》里的代乐府或借旧题裁己意,或用新题代旧题,标示了鲍照拟乐府与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联系和区别。认识代乐府体所提供的考察角度,便于今人更清楚地看到鲍照对于汉魏古乐府传统和当时新兴乐府的不同,以及处理各种乐府体式的不同创作态度。鲍照的代乐府以五言为多,集中体现了他对汉魏晋乐府创作传统的认识:第一,取题多用旧题,小部分自立新题;第二,鲍照的代乐府五言中有一部分吸取了汉乐府偏重叙事以及场景表现单一性的方式,通过某个人物、场景或者故事的设计,集中地抒发自己的感想;第三,多用比兴虽是汉魏古诗共同的表现特征,但鲍照有一部分乐府的比兴句式更接近汉乐府;第四,汉古诗和乐府好从人生感慨和人生经验中总结出某些名理,富有训诫意味,鲍照也时有这类总结性的诗句;第五,鲍照的代乐府文气贯通流畅,虽然有些作品已不免俳偶铺陈,但没有两晋古诗的抽象议论,尤其是开头和结尾大体能够保持汉魏乐府的语言风格。当然,鲍照的代乐府最关键的还是抒情视角的普世性,即无论其中包含了多少个人寄托,基本上仍是采用代言体以及与此相应的传统抒情主题:鲍照代乐府古题的抒情都是从普世性的感受出发,所以这些代乐府题的主题内容都不出于生死感叹、去乡远游、人情亲疏、离别相思、从军赴边、游览京洛等汉魏乐府的传统题目范围,没有具体而特定的事件或背景的交代,没有倾诉感情的具体对象,触发感叹的真实原因隐藏在巧妙的比兴以及那些虚构的人物和场景之中,个人特殊的思想矛盾若隐若现地寄寓在人们共同的感受之中。
总之,鲍照的代乐府反映了鲍照对于汉魏乐府的体式及其创作特征的深刻体认,为唐代乐府学习汉魏乐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在代乐府中的创变,特别是乐府古诗化的倾向,带来了乐府表现视角的变化,对于李白的古题乐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姚铉《唐文粹》、李昉等《文苑英华》、郭茂倩《乐府诗集》三部宋人总集,均对汉唐乐府进行了关注,其中尤以《乐府诗集》共12大类5205首乐府诗之量,而为时人与后人所称道。但三部总集在对唐人乐府诗的收录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表明姚铉、李?、郭茂倩等人对于"乐府"的认识并非一致,更有甚者是模糊不清。宋代的乐府诗主要由旧题乐府与新题乐府两大类构成,而新题乐府又有即事类乐府、宫词类乐府、歌行类乐府、竹枝类乐府之分。宋代诗人创作乐府诗不在其乐府诗题中冠"乐府"或"新乐府"字样者,既与其没有这种创作习惯相关,又与受李?等人于《文苑英华》中之模糊不清的乐府认识有着一定联系。而此,即构成了宋代乐府诗的一种特殊性。宋代的乐府诗还具有可配乐而唱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李云峰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7(6):16-18
玛格丽特·杜拉斯 (1914 - 1996 )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其作品在自由写作、真实与虚构、可读性与耐读性、图像与声音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特色。这些特色是杜拉斯的写作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乐府传声》对歌曲演唱二度创作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羚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清代徐大椿所著《乐府传声》一书在词义的领会、歌曲的处理方法、演唱的表演三方面的论述,为演唱者进行二度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韦春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70-75
汉代乐府咏史诗初步体现了以史为鉴、讽时刺世的功能,可入乐,最早采用了史叙、论述咏史体式。魏代注重历史兴亡的探索,借史言志抒情,开拓出新的功能,入乐目的是为了干预、戒鉴现实或言志,确立了史赞体咏史诗。晋代故事乐府盛行,思想内容儒化,背离讽时言志传统,音乐性质雅化,但出现了自制新歌以供娱乐的新特点。南北朝表现出创作题材女性化、趋同化特点,入乐目的是为了娱乐,开拓了咏史的娱乐功能。唐代也有女性化、趋同化特点,但原因、内蕴与南北朝不同,题材广泛,功能得到全面开拓,表现出新的特点,如注重对本朝史的反思,体现了向咏史词转化的性质等。 相似文献
10.
王辉斌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9-33
"前乐府"是指汉武帝"乃立乐府"之前的先秦乐府诗。现存的"前乐府",共计为133题163首,按其篇名之所示及其音乐性之特点等,大致可分为"琴曲类"、"古歌类"、"综合类"三类。"前乐府"的作者主要由官吏阶层与普通民众两大群体组成,其中,孔子因创作了15题16首"前乐府",成为先秦文学史上在诗歌数量上仅次于屈原的一位诗人。"前乐府"虽然题材内容丰富,但却绝少爱情之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87
将陈三立置于古典诗歌创作链条之末,考察其七律句法之运用,对于深入认识传统七言律之创作艺术有重要价值。陈三立七律好用倒装,每能于一句中之第七字精心安置,以收拗峭劲健之效。复以文为诗,律句节奏多样,已能化七言律句上四下三板滞之格,使其有开合动荡之姿。亦擅使虚字,其七律所用虚字词性多样,于语助类协调语音之外,复能贯诗之情愫,渲染诗境。其虚字使用臻于极致者,往往能见其性情。其对仗于流水、开合、倒挽三法之外,复有少量巧变对以见其才思,畅其诗律。而其对仗之主导形式则极富对比色彩,举凡情景、事景、巨细、远近、正反、今昔、视听、人我、有无、盛衰、时空、冷暖、虚实相对诸种,于规避对偶太切所致之语气凝滞外,皆能以出对句之反差性,于诗境中引入更多元素,扩其容量,使诗境得以有开合之貌。 相似文献
12.
王婉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2):104-106
《:戏为六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论诗的一组绝句,也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开创了我国诗论体系中以诗论诗的形式先河,具有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戏为六绝句》的具体分析,充分肯定了杜甫对庾信等的正确评价,最后指出“别裁伪体”“、转益多师”是杜甫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3.
张晓兰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1):35-42
清代有两种《观剧绝句》,一为一卷本,一为三卷本。学界对这两种《观剧绝句》的关系或者多有混淆,或者语焉不详。通过对这两种著作的关系、各自的渊源流变和版本情况的详细考证,认为一卷本《观剧绝句》为乾隆年间状元金德瑛所作,三卷本则是在一卷本的基础上,汇集众多名家的题和、题咏、题记而成,于光绪年间由叶德辉整理刊刻成书。 相似文献
14.
《宋人绝句选》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宋代绝句选注本,但是书中一些注释、评解多有不妥,有些问题或给读者造成误解,因此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董运庭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8-44
要正确认识并深入揭示王维山水诗中所寄寓的禅理禅趣,必须全面把握他的生活方式及其认识论特征,从他所信奉的佛教思想的源头上,从影响于他的诸种思想融会贯通的焦点上,寻找其基本理念.因此,僧肇是解读王维山水诗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世昌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发展经济学有不同的定义。发展经济学并不是只产生于西方 ,中国也有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而且比西方产生得更早。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内容丰富 ,有自己的创造 ,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黄芃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7(3):55-66
中国古代军旅生活的豪放、严峻和艰辛,铸就了军旅诗人创作上的大气磅礴与恢宏奇谲,也坦陈了他们生命中辉煌籼烂的历史。出征与远戎、守边与思乡、鏖战与牺牲,都在他们雄性的歌唱中闪烁出瑰丽的光彩。中国古代军旅诗词中所表现出的悲怆威壮色调与浓烈厚重的爱国情结,构成了军旅诗词波澜壮阔的声势与风雷浩荡的品格,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连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5):135-138
刑罚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中国古代刑罚经历了以墨、劓、宫、、大辟为主的奴隶制刑罚和以笞、杖、徒、流、死为主的封建制刑罚两个发展阶段。清朝末年进行的刑罚改革使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寿终正寝。中国古代刑罚的演变受生产方式的制约,趋势是逐渐轻刑化。 相似文献
19.
论汉语谐译词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玄玉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4):60-63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汉语中涌现出一大批谐译词反映时代的变化。其中有不少谐译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最后竟成了基本词汇。谐译词虽是音译词 ,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 ,这增加了它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陈林刚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29(1)
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国家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是对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民主、法制、稳定、人本.以选举民主为主要标志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协商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治协商制度、以直接民主为主要标志的群众自治制度、以党内民主为主要标志的政党政治制度等四项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制度框架.培育和完善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