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年都乎村每年定期举行“於菟”仪式。“於菟”舞蹈虽然单一,舞蹈动作具有非情节性,但却充满象征性,为“於菟”仪式最终目的服务。舞蹈构成“於菟”仪式的主干部分,是人神关系得到交流、强化,民众凭借神灵威力达到村落“洁净”的核心。“於菟”舞蹈是集体创造的成果,被民众共同认可,超越舞蹈本体,成为一种神圣表达,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2.
祭礼、空间与象征——贵州土家族傩祭仪式的意义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玉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6):18-22
贵州土家族试图通过举行傩祭仪式解除生存的困厄(疾病、灾难)。傩坛法师借助神图、神偶、神席等设置一个神圣的空间,通过文疏、祭品及歌舞戏剧与神沟通,并发动神界兵将驱除邪魔与瘟疫。傩仪空间处处体现了宇宙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3.
傩坛仪式与梯玛角色——湖南古丈县白溪村土家族"跳马"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晓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3):1-8
"跳马"仪式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祭祀习俗,这种巫、傩文化结合的民间祭祀一直支配着土家族的信仰与社会生活.在湘西土家族地区,由梯玛主持的"跳马"仪式在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发生变迁的情况下仍然相对凝固地保留了原初仪式的样貌,作为一种远古习俗的遗留,其承载和隐含的土家族文化、历史、民俗、艺术、民间信仰等方面的文化意义广泛而深厚."跳马"习俗已演变成一种民族性、历时性的活态文化,成为土家族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 相似文献
4.
杜鹏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8,(2):1-6
西方人类学对于"仪式"的研究,从早期的"神话—仪式"学派,到后来的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再到象征主义学派,将仪式研究从原来视野相对狭窄的宗教神话领域逐步扩展到更为宏阔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此过程中,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人类学仪式研究的知识谱系,完成了西方人类学仪式研究范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5.
陈玉平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4):14-17
贵州各地民间傩坛班常受人之请,举行各种傩祭仪式,于是坛班中流传着各种关于最高神灵傩公傩母的传说.这些传说大致可分为"洪水--兄妹婚型"和"放牛娃供人头型",前一类型又常与伏羲女娲神话相交叉.仪式中常有各种傩戏剧目的表演.傩祭仪式对民间文学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3-16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志书写的重要对象,由于其与艺术、审美制度的内在关联,也必然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发生学上考察,艺术和仪式具有共生关系;仪式自身也潜藏着审美因素;仪式作为一整套符号象征体系,是人类隐喻思维的展现,这种诗性智慧浇铸了仪式的神圣之美。仪式对个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情感的建构与塑造及审美原型的生发,构成了仪式作为审美制度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余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3)
彝族丧葬仪式由一系列物质、事件、行为方式等象征符号体系构成,象征符号体系是意义的浓缩,由多种意义综合而成,渗透多个领域.此仪式是表达彝族传统文化和反映彝族风水观念、时间观念、空间观念等的仪式之一,也折射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覃娜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5)
通过梳理近30年来象征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的引进与研究状况,对当代中国学术界围绕"象征"展开的理论探讨与学术实践进行了综合评述,并进一步指出此研究现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杨德睿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57-62
以上海正一道士的入门教育为例,讨论仪式音乐何以能成为许多宗教对初入门者进行宗教传习的主要手段。首先呈现上海正一道士教育传统给仪式音乐学习赋予的角色,然后说明并批判包括道士自身在内的观察者通常为这种教育传统给出的"经济理性解释",接着分析、批判了近年来稍见流行的"宗教身份标识说",即以"仪式音乐为道士身份的标识"来解释这一教育传统的做法,最后,援用认知人类学的视角和概念来分析上海正一道教的《进表科仪》,据以论证仪式音乐之所以会被采择为此一教育传统的入门课程,终极原因在于仪式音乐在辅助记忆和激发、训练想象力这两方面的卓越功效。 相似文献
10.
审美人类学是一门新的学科,它倾向于把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结合起来,找出美学研究的新方向。仪式是审美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婚礼仪式更是仪式研究中的重要范畴。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交流三个方面对撒梅人的婚礼仪式进行审美人类学的探讨,试图解析撒梅人婚礼仪式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乌仁其其格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在萨满教名目繁多的仪式活动中,一个重要的仪式类别是愈合仪式,即治疗仪式。萨满教宗教治疗仪式由物质、语言、行为、声音等一系列象征符号组成,这些象征符号彼此依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萨满通过综合性的表演,象征性地达到与超自然沟通的目的,从而假借神灵的力量治病驱邪,在与求治者的互动中,使求治者实现由病态、偏离到健康、正常的转换。 相似文献
12.
以甘肃省孙村为田野调查点,从地方社会的集体记忆和生存选择的角度考察了这一信仰的源起,并对其隆重的信仰仪式予以介绍.作为一种具有复仇性强、威慑力大的神灵,猫鬼神信仰型塑了多元的社会后果,直接影响着当地村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李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8-50
古老的赛戏仪式源于蜡傩祭礼的传统,面具装扮发端于祭祀礼仪的假面舞蹈和假面戏剧。作为神灵依附的载体,面具是重要的象神之物。在赛祭和脸戏、队戏演出中所执仪物竹竿子,也就是赛戏砌末里的竹扫帚,其作用相当于"掌竹"、"前行"。这些我国古代宗教祭祀观念的历史遗存,至今仍保存于晋北特定地区的宗教民俗活动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赛戏作为傩戏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4.
黄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6):36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何意?)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15.
庹修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4):8-13
宗教戏剧是一种用戏剧样式敷演宗教信仰观念、膜拜对象、行为实践和情感体验的历史文化现象。本文以西南地区比较流行的傩坛和傩戏品种为例 ,比较全面的阐述、论证了佛教对西南傩坛、傩戏的影响。民间广泛、宽容、兼收并蓄的民间宗教信仰 ,孕育和催化了中国戏曲艺术 ,特别是象中国西南地区傩坛、傩戏这样的宗教仪式戏剧的发育和成长。 相似文献
16.
土族傩仪作为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它以驱鬼逐疫、酬神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土族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土族傩仪保留了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和大量早期图腾崇拜的遗迹,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土族复杂的信仰及民俗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冉文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9,(3):26-29
冲傩与阳戏在境内130余种傩文化仪式形式中,具有超乎同类的仪式规模和文化含量,并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存在诸多的相似性与可比性。本文以境内一坛班为调查区间,以一法师为调查对象,通过对有助于把握其本质和形式特征的14个方面进行对比考察,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观点。 相似文献
18.
武术与傩舞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在狩猎驱赶活动中形成攻防格斗的习惯动作,都具有歌舞的性质。在原始社会时代,狩猎驱赶活动是武术萌芽的基础以及傩舞之根。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侧重扮演的就发展成为歌舞,注重实用的就发展成为武术,各自朝适应于自身规律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功用。两者又相互交融,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傩舞融合了更多的武术内容与形式。总之,武术与傩舞在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两者同源异流,既相互交融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庹修明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7,(6):5-10
傩坛与道教同源合流,是农村流传最广的民间信仰与宗教。傩坛科仪斋醮化,傩坛神系道教化;傩坛掌坛师道士化,使傩坛与道坛难分难解。傩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傩文化资源之现代开发,为道教文化研究提供鲜活、形象生动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20.
傩面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追述傩文化的发展变化,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民众审美心态之变化与傩面具艺术特色变迁的关系,论述其功能由悦神到娱人的表现特征及原因,以加深对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认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