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禹虹 《民族学刊》2017,8(1):50-52
油香在回族人的生命中不仅仅是物质载体,而且被回族人注入复杂含义,在家庭、社会、宗教活动中充当特有意义的象征,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符号。油香以其“先入为主”的姿态,游走于回族人的重大节日及任何一个人生礼仪,油香在每个回族人的生命中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本文以人类学传统的田野方式为基点,结合文学与学术的叙述方法,描述了中国回族饮食文化中颇为重要的一种食物———油香,并阐述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中国回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饮食人类学在饮食文化研究中提供一些线索及思考。  相似文献   

2.
禹虹  李德宽 《回族研究》2011,(3):101-107
回族饮茶历史源远流长,饮茶在各地回族带有普遍性,本文对此现象,用回族茶文化概念,探索回族茶文化的差异性与共同性。首先采用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丛”研究分析方法,在民族志基础上进行资料再发现,对茶文化基本“要素”重新分类,试图建立回族茶文化的内容、特点等基本知识。然后引入现代人类学的视角,着重从茶在回族社会生活中的礼仪所包含...  相似文献   

3.
“他者”和“自我”截然二元视角下生产的经典民族志在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思潮中饱受批评。当人类学进入认识论危机时,众多学者通过转变文本组织形式与突出研究者主体的方式来呈现他者,但这些尝试在传统二元主义的认识论下并未成功。作为文化人类学的认识对象,对他者的关注和阐释贯穿着民族学发展的全阶段。而在目前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中,对于他者的研究在突破二元主义的基础上进入对存在的关注层面,民族志由描述“既定他者”向探讨“成为他者”的过程转变。因此梳理民族学研究对象——“他者”的制造过程、对“他者”研究的视角变化能够让我们在理解民族学学科本身时有所获益。  相似文献   

4.
李彬 《民族研究》2002,(5):46-48
传统的民族志很少谈及调查者自己在田野调查中的经历 ,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个人的主观色彩 ,突出民族志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但事实上 ,任何田野调查都是调查者所代表的社会文化与被调查者的社会文化之间的一种接触和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 ,田野调查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田野”。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向市场经济转型开始之后 ,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很大的社会变迁 ,我们的调查也面临着“田野”的新挑战。几年前 ,笔者随一个课题组到某朝鲜族农村进行调查就有一些新的感受。(一 )田野进入方式进入田野是人类学、民族学开展田…  相似文献   

5.
回族在中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的群体。尽管在历史上曾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但是它仍是一个民族。实事求是地说,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回回人,是一个内聚力很强的文化人类的群体,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被称作回回民族。当然,在大范围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生活在今广东沿海一带的、生活习俗已经汉化了的“回族”,以及今海南岛仍然操独特语言的“回族”,是否电属于回族的范围?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民族学方面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6.
民族志实地调查是社会文化人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也是一个人由人类学学生向人类学家转变的标志。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曾做过以下这些事情:下决心做好一切准备,装点好旅行包,带着对实地调查的各种迷离扑朔的揣测,怀着那些尚未成熟但自己却已企望过甚的研究设想,出发到蛮荒之地去为人类学的神圣目标、为了解另一种通常不为人知的文化作一番单枪匹马的探索(solitary quests)。这种调查方式被冠以一个不说神秘至少也很特别的名称——“参与观察”,意指通过长期的共居生活,沉浸到另一民族社会中去。但这一名称还意味着什么,人们并不明确,尤其我们当中那些未受过实地调查训练的人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7.
甘肃礼县回族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大杂居,从而在回族地域文化方面形成了回族内婚制特色。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回族学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音乐:回回音乐的母体基因谈到回族音乐,人们不免会联想到那回荡在连绵群山中的“花儿”。那么,“花儿”究竟是回族所独有的呢,还是汉、回、东乡、撒拉、土等多民族共有的?是仅宁夏山区才有“花儿”呢,还是西北甘、青、宁、新诸省区都有“花儿”?回族除与其他民族共同占有“花儿”外,有没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花儿”?除“花儿”外,伊斯兰音乐对回族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有何影响?回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少数民族—样,回族音乐文化也是我国灿烂辉煌的民族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回族音乐的流传与回族在…  相似文献   

9.
合作是一种情景,它是21世纪人类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创新,然而却需要所有的人类学学者的共同参与。通过阐述七种不同合作方式,强调人类学多层次合作的重要性,当然这并非是所有的合作方式,但也是当下人类学者合作形式很好的体现。如今,每一个研究者都认为自己在一个较为传统的学科中进行着独立的研究,但是会发现合作是这些研究中都有的独特性质,只不过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研究是独立的,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幻觉,因为学科纪律将其分成了合作的小组。这也正是人类学向科学技术研究转变及自我充实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青海地区有一部分群众,他们是青海回族的一支,俗称“托茂人”。过去,他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都与蒙古族相同,却又信仰伊斯兰教。近年来,伴随着青海回族等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托茂人在社会结构、群体意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迁。本文就这一现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出发进行理论分析,探究这种社会变迁的成因及其走势。  相似文献   

11.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2.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的一百多年间 ,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 ,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 ,然而直至目前 ,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 1 995 :3 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 ,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 ,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云南藏区的“藏回”,是不同族群在长期交往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保留着一部分对回族的认同,但在生活习俗乃至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已经深深的被藏化或者汉化.本文将以云南省德钦县升平镇为例,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介绍“藏回”群体在当地的历史渊源与生活状态.我将指出,在理解这种现象的时候,需要区分“身份证上的族别”、“心理上的族群认同”与“生活上的族群习俗”这三个概念.我也将指出,对社区生活的参与和依赖是回民逐渐“打开自己”的重要原因,同时,他们也在家庭与清真寺中保留了一片自留地,使传统身份与文化得以延续.最后,结合相关论述,探讨这种“地方化的伊斯兰教”出现的原因,以及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从保存到展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国内外影视人类学历史和理论并联系影视人类学新的认识和实践 ,从人类学理论阐述和影片的定位入手 ,对人类学的影视表现作品从保存到展现变迁进程进行了梳理并探讨其原因 ,认为民族志电影“科学”、“客观”、“真实”并非是绝对 ,是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在“科学”、“客观”、“真实”为取向的传统民族志话语下“合理的存在”的结果 ,这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有着共同的表现。随着民族志对传统书写民族志所谓的“科学典范”的质疑 ,携带被研究者声音和对话的“开放”的民族志作品出现有助于当代民族电影摆脱“科学”的禁锢。不同于文字作品 ,民族志电影作为人类学的影视表现形式 ,是通过镜头所建构的图像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而 ,本文提出展现是人类学用“形象化语言”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客观要求并具体阐述了民族志影片的新定位和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明综述了新世纪的时代特点,指出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及其少数民族之一的回族,在“千禧”、“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和挑战中应有的清醒认识;进而对族人在中国的出现、群体形成被认同、及其文化、民族过程,作了粗线条地反观;在对回族研究的基础、条件、得失有所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据回族发展、分布时空、族群与文化、文献积累诸特点,对回族的研究迫切需要加强对基础性社科之一的社会学及人类学的关注。以便准确认识回族的文化面貌,审时度势,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民族学者不了解“民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日本民族学的国际性日本民族学会借此创立50周年之际,号召我们就当前日本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状况提出一些希望和要求。我作为日本的民族学研究者之一员,在这里妄论什么“障碍”和“阻难”之类的事情,正象对天啐唾沫一样,有些不自量力。因此,本文的通篇叙述都是基于我本人的自我反省写成的。此外,在这里我是把“民族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同义语使用的。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尽管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合交叉的地方,但就其词语的来源和学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生活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回"为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将民族认同放在具体的历史、政治和社会情景中来讨论,分析"藏回"身份认同的特点,挖掘、再现研究对象的主体性(subjectivity),挑战回族族源多元但认同一元的观点.本文将说明迪庆藏族与回族之间的族群界限是模糊的、流变的,他们表现出来的主体性和历史记忆是建构"藏回"身份认同的主要因素,文化实践只是"藏回"认同的一个表层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回族研究》编辑部: 近阅《回族研究》创刊号,获知《回族人物志》(清代)即将刊行,甚感高兴。可是,在“新书预告”栏所列的几十名回族历史人物中,都是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科技方面却是个空白,觉得是件憾事。是否在中国历史上回族中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呢?我认为不是的。应当承认,中国封建社会的御用史学家,在撰修所谓“正史”时大多不记历史人物的民族成份,为后世有志于民族人物的研究者,布下厚重迷雾。可也不是无蛛丝马迹可寻。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有一批知识分子,常年活跃在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研究的一线.他们把自己的无限豪情和聪明才智投入到了广阔的田野工作中去,把田野工作作为自己了解社会奉献社会改造社会的最佳途径.他们关注于人的社会和人的文化,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社会及其文化,为挖掘、保护、弘扬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奔走呼吁,为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在这群可歌可敬的学者中,有一位常年游走在祖国边疆地区的学者,他就是人类学家周建新教授.  相似文献   

20.
以人及其社会-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论重视对语言研究方法的采借,文章探讨了人类学研究中的语言属性与文化概念表述,人类学的文化整体观和人类学视域下的语言、文化比较,对人类学文化建构的时间性问题进行了阐释,认为在人类学背景下语言、社会与文化建构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有机整体,从语言角度出发能对社会-文化形貌进行较好的把握,助益跨学科交流角度对人类学研究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