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梅丛兰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2):48-50
辛亥革命后,为了调和南北冲突、阐明实业报国的主张和宣传民主共和的思想,1912年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到北京共商国事。在北京期间,孙中山与袁世凯会晤、参加同盟会改组、出席各界欢迎会……这些活动是孙中山先生践行民主共和的写照,他不顾自身安危、利国福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当今建设和谐民主的社会和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来孙中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明轩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5)
中国大陆半个多世纪来的孙中山研究,尽管有过曲折,但还是逐步深入,日趋繁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它的历程,可分为初始、复苏与发展和持续发展与前进三个历史阶段.在初始期,只是轮廓式地提出了大量问题,未能深入研讨,却为日后开辟了前进的航道.第二阶段,连续召开各种专题研讨会,热潮迭起,促使研究工作呈现生气勃勃的新气象.后一阶段,学人视野拓展,研究持续深入,更上了一层楼;不过,近几年来开始有些萎缩和低落.展望未来,宜注意将孙中山更加紧密地放在历史时代中考察,并在新的理解中拓展视角及新的切入点,不断创出新意,攀登"孙学"的新高峰.此外,还应进一步重视史料的发掘,俾促突破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民权主义作为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其自身有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论述了孙中山民权主义的历史演进过程 ,将民权主义的演进划分为三个阶段 :民权主义初步形成阶段、民权主义深化阶段、民权主义新发展阶段。结合历史背景具体分析阐述了每个阶段民权主义的内容特点以及从资产阶级民权主义向革命民权主义发展的过程 ,深刻揭示了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民权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6.
刘世华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15-18
从接受党内合作形式、帮助国民党改组、促进孙中山政治思想革命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实现历史转变的推动作用,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合力救国的历史进步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民族团结是振兴中华不可缺少的前提 。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主张人类社会与生物界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民权”的兴起便是这种进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他坚持“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并以此为根蒂构建“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孙中山还极为重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其人力胜天的思想,具有时代的进步性和极强的现实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周靖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65-68
甲午战争后,“民族主义”日益为国人所提倡,并且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于20世纪初形成广泛的社会思潮。孙中山所倡导的民族主义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对如何救国做出的回应,是随着革命的发展、理论认识的深入而日益成熟的,也是在汉民族与整体中华民族、单一民族国家与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调适而做出的选择。它的形成、发展、完善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虽然其学理依据尚存缺陷,但却在清末民初不同的历史情境下产生广泛的社会动员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国家、民族一体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恩广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11-12
1919年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政局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这场运动中,中国的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场运动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社会上反映十分强烈。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时期,作为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关于五四运动的言论却很少,也没有|亲身投入到这场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中,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本文拟就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及活动进行分析,探究他没有参加这场运动的原因以及他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孙中山没有积极地投身到五四运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护法运… 相似文献
11.
在孙中山政治思想体系中,政党伦理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国家造幸福、人民谋乐利",是其政党伦理的基本道德原则。依据这一原则,孙中山提出了政党在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的主要道德规范。他还从政党道德的原则和核心出发,阐发了党员作为民主主义者应具有的新道德和要培养的革命精神,即"要立大志气","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和"替主义去牺牲"等。孙中山的政党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与时俱进的进取性和一定程度的创造性,体现出民主性的精华,很值得我们作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法制近代化,是指法律及其制度脱离古代传统,迈向近代文明的转型与发展过程。孙中山的法律思想及法治实践,涉及了与法制近代化相关的一系列核心问题,诸如提出了系统完整的民主共和宪政主张,进行了建立民国、民主立宪、保障民权等伟大宪政实践;提出了法律至上的法治主义主张,以此否定人治主义和法律工具主义;提出了"五权分立",主张并推行司法独立;反对等级特权,主张并实践平等自由人权;从理论与实践上改变"诸法合体"的传统;反对重刑酷罚,主张并实践刑罚人道主义等。因此,孙中山对中国法制近代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其历史贡献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3.
田子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3):52-55
本文否定了所谓孙中山1924年11月北上是应冯玉祥、段祺瑞邀请的说法,认为孙氏是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而主动北上的。第一,冯玉祥等发动的北京政变,给统一中国造成了有利时机,为此孙中山“践”北方同志之“约”而北上;第二,北上是孙中山为振兴中华、和平统一中国所作的最后努力;第三,北上主要是要宣传三民主义,使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更加深入人心;第四,北上是为了召开国民会议,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和民主;第五,北上也是发展国民党党务的大好时机。 相似文献
14.
孙思邈生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祖望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0-21
指出孙思邈享年101岁,即孙氏生于581年之史学界、医学界旧说与诸多史实相悖。以此为切入点,考证出孙氏生年当为541年,提出孙思邈享年141岁的新说。并指出旧说之误关键在于对《新唐书·孙思邈传》中“开皇”二字的理解过于拘泥。 相似文献
15.
张荣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2):68-74
傅斯年1926年底至1928年底在中山大学任教.他受命于改革之时,注意加强学科建设,重视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己任,史学研究成果丰硕,为中山大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贫困的存在、文化张力的影响、社会救济体系的不甚完备是乞讨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乞讨现象对青岛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良好社会风尚和伦理道德以及诚信、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应把发展经济、弘扬先进的谋生文化和社区功能的开发作为解决乞讨现象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