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流域生态补偿是利用经济手段对流域生态的外部性进行矫正的一种手段。政府强干预型与市场主导型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都各有优缺点。当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存在法律机制尚不完善,水资源的产权模糊,补偿主体不明确,补偿方式单一,公民参与渠道不畅等困境。为构建高效的跨行政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制定专门性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自主性,健全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既要在近期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中的主导作用,又要在远期着眼于建立市场手段为主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公众参与途径,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以及公众参与的经济激励机制,以提升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认可度与制度效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3.
以澧南垸为例探讨的洞庭湖区蓄洪垸生态补偿机制,包括补偿主体、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补偿运行机制等。补偿主体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并由政府补偿逐步过渡到市场补偿。澧南垸生态补偿标准约为6 000元/hm.2a。补偿方式有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智力补偿等。政府部门要通过承担责任、制定规章、加强宣传等办法促使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运行,并制定一系列的生态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缺失及建构——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既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极为尖锐,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云南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建设还存在科技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必须加快立法进程,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保驾护航;明确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提供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5.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基础理论与体制机制问题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区域"一般都会倾向于发展而忽略保护,而忽略保护的一个原因是区域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外部性的,即作用于其他区域.如果没有区域间的生态补偿,任何区域都不会自觉地进行保护而自己承担保护的成本.但是实现区域之间的补偿还会遇到区域制度的障碍,笔者讨论了障碍因素.要实现区域之间的补偿需通过区域外部作用的研究搞清区域的责任.区域外部作用受生态服务和环境影响.区域外部作用是通过大气、水来传递的,而大气承载的外部作用一般都成为公共物品,不会发生责任和补偿关系,因此笔者重点讨论了水--流域上的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区域之间的谈判条件、谈判机制和多种补偿形式.  相似文献   

6.
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辽宁阜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掠夺式"的开采导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采空塌陷等人为地质灾害频发.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大量职工处于贫困状态,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小,煤炭资源逐渐萎缩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存在太多障碍.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不仅需要采用财政转移支付,矿山环境损害行政补偿,对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者实行征税、收费或罚款,发展替代产业等政府调控手段,还应当采用BOT融资,发行生态彩票,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培育和完善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等市场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7.
在国内外,生态补偿机制已在农业、资源开发、河流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生态环境存在较多问题,保护和建设资金匮乏,急需构建运行合理、兼顾多方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根据东营市的生态环境情况,应本着"谁破坏谁修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重点在油气资源开发、湿地保护和林地建设等领域,依据合理的生态环境补偿标准进行生态补偿。可通过争取国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税费方式向破坏主体和受益主体征收、市场化融资等方式筹措补偿资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耕地保护问题是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命题。以耕地保护产权不清为特征的基本制度缺陷是耕地保护制度失灵的主要原因。为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需要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以耕地赤字区福建省和耕地盈余区黑龙江省为例,从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对象、价值标准、面积标准、补偿资金的运行管理、机制监督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探讨了我国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9.
城市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昭通渔洞水库水源保护地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了水源地生态补偿主、客体,生态补偿相关方补偿标准的定量研究,探讨了建立渔洞水库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提出完善该库区生态补偿的对策与建议,对于解决库区经济发展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在我国已经践行了5年有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主体范围过于狭窄,补偿的客体限于部分树木和其他木本植物,补偿标准确定不科学,补偿金的利益分配不均衡。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应当从制度和软环境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建立多层次的补偿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补偿主体,建立各种地方性、自治性生态补偿条例;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应该建立过硬的森林管护队伍,加强群众森林生态意识,积极申请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家的林业项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陕北煤炭资源分布及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对煤炭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情况进行了细致调研.研究结论表明:急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榆林市2011年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等与生态补偿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并计算生态补偿标准,在此基础上验证建立的生态补偿标准是否合理.最后与国内外生态补偿标准进行比较,表明对榆林市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生态补偿费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赵博 《国际公关》2023,(20):13-16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的任务基本完成,从此,我国进入了以相对贫困为主要表现的后小康时代。反贫困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反贫困的长效机制,提出反贫困的相应对策,才能产生解决贫困的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补偿的法理基础与制度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区域生态补偿蕴含了公平、效益和俱乐部效应的法律理念,制度上能够保障生态建设地区的生存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生态补偿制度中,应认真界定区域生态补偿主体,处理好资金转移支付和协调好区域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的制度改进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环境降压的出口,而且有利于缩小区际间的差距,促进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也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笔者在回顾我国区域生态补偿实践工作的基础上,针对目前生态补偿体制与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我国区域生态补偿的体制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保护区重叠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叠的保护区增加了当地居民负担的成本,并减少了原有的益处,多数情况下,它加剧了保护区的贫困.三江并流区域是我国保护区重叠与极度贫困并存的区域.立法、管理体制、参与贫乏等缺陷导致了更多贫困进而环境损害随之发生.因此,健全保护区立法并引进包括生态补偿、社区共管、惠益分享在内的制度设计是缓解保护区重叠对贫困影响的有效法律路径.  相似文献   

16.
巢湖流域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区域,巢湖流域生态补偿,很大程度上是流域中下游地区对上中游地区和城市对农村地区的补偿。巢湖流域应以农村地区环境与流域水资源保护一体化为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包括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村等系列补偿措施,实现城乡协调、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财税政策为切入点,探讨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从国外生态补偿成功实践案例出发,结合我国现实问题,提出制定差别生态补偿标准、推广市场补偿机制、开征生态税等财税措施构建生态补偿的长效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水源区生态输水治理补偿标准研究——以东北沟流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以东北沟流域为例,探讨了生态输水治理的补偿标准。从直接投入费用和机会成本的角度分析生态输水治理的总成本,以生态价值的增加作为生态输水治理的收入。引入用水效益系数作为生态收益分区的标准,确定出对东北沟流域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生态输水治理后总的生态收入为每年16 317 670.98元,受水区每年享受了77.4%的生态收入,水源区每年享受了22.6%的生态收入。水源区承担生态输水治理的全部成本,生态输水工程实施后,受水区给水源区补偿标准应为每年2 258 637.48元。  相似文献   

19.
笔者从生态人类学角度,运用某些人类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文献资料,分析了宁夏南部山区贫困的根源。笔者认为,生态人类学的整体观帮助我们从整体到个体地把握并研究生态、技术与人或社会之间的真正关系。从这一视角考察,我们了解到造成宁夏西吉县长期贫困的根源有以下几点:生存战略或生存方式极其有限;人口密度大,土地承载力过量;文化素质低下,科技知识贫乏。  相似文献   

20.
城市贫困群体现状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城市贫困人口的分布、生活状况、致贫原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现行城市扶贫机制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探讨,并研究提出了完善城市扶贫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