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2.
论陆宗达、王宁的《说文》意义之学宋永培《说文》意义之学是《说文》汉字学中基础的和核心的学科。在当代,《说文》意义之学由陆宗达、王宁先生加以全面的发展,并作了精审的总结①。一王宁先生指出:“中国传统的‘小学’是以研究意义为中心的。形和音(文字、音韵)都...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普通话日母的音值,高本汉最早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方言字汇》中拟定为(?)(当时用的是瑞典方言音标),赵元任先生在翻译这本书时用国标音标把它改写成(?),影响非常之大,以致于现在通用的几种高校《现代汉语》教材,无一不采用此说,即用(?)来表示《汉语拼音方案》中的r。 然而,自从高本汉把普通话日母拟为(?)以后,一直有人对此提出异议。首先是赵元任先生,他一方面采用此说,另一方面又说日母等于英语的r;陆志韦先生也明确指出普通话的日母不是纯粹的“硬音”,  相似文献   

4.
王力先生是语言学界的老前辈,他所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古》),作为大学教科书也已二十多年了。我在认真学习和教课实践中,产生了些问题,为求弄懂弄通,便师生研讨,质疑问难。后来渐有扩大领教面的奢望,于是贸然撰写小文,以见教于同仁。现分“问题的缘起”、“《王古》的答案”、“‘代词’说质疑”、“‘复指’说问难”、“‘助词’说浅探”五个小题列述于下:  相似文献   

5.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6.
新修《辞源》第二册1067页“仿佛”条下说:“大概相似。同‘仿佛’,‘髣髴.《楚辞》宋玉《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唐李白《李太白诗》中《赠崔郎中之金陵》:‘登高望浮云,彷佛如旧丘。”又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仿”字下列了三个义项,其第二义云:“[仿佛]好像,似乎.杨雄《甘泉赋》:‘犹仿佛其若梦’.又写作‘彷佛’.”准此,“彷佛如旧丘”和“犹仿佛其若梦”两句如何解释?“仿佛”跟“如”和“若”岂不重复了?查《说  相似文献   

7.
继承·模仿·创新——重读《马氏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在本书《后序》中说:“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所在。”《文通》确有强用西方语法比附汉语之处,因此一直受到批评。吕叔湘、王海棻先生指出:“其实正如他在上面引文中所说,他不仅‘求其所同’,同时也‘求其所不同’。在这方面,大家只注意到他在因袭西方的八个词类之外增加了一类助字,是‘华文所独’。却很少人注意到他还在好些别的地方指出‘华人所独’。(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评述》,《中国语文》1984年第2期)这个意  相似文献   

8.
声训在《说文解字》中(以下简称《说文》)所占的比例很大。黄侃先生说,《说文》列字九千,以声训者十居七八而义训不过二三。他着重指明了声训的重要性:“文字之训诂,必以声音为之纲领”;“完全之训诂,必义与声皆相应”;“凡‘也’字上说解字与声音有关者,皆不可忽略。”因此,本文拟结合习见的古文句例和熟语,谈谈声训,特别是《说文》声训的体例问题。  相似文献   

9.
《宗经》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文心雕龙》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刘勰在《序志》中曾公开声明,“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在关于文之枢纽的五篇文章中,《宗经》又是它们中的核心。对这个问题,清人纪晓岚、近人刘永济先生都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有过很好的说明,而祖保泉教授在《文之枢纽臆说》一文中阐述得尤为透彻。他说:“刘勰抱着宗仰孔圣人的思想来‘论文’。那么,被称作“经”的‘圣文’,很自然成了他立论的准则。‘宗经’成了他撰写《文心雕龙》的主导思想。或者说,《宗经篇》所阐明的思想成了他论文的总纲领”。祖先生所作的结论是非常令人信服的,关于《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特殊地位,已经无需我多说了。本文要谈的是个人对“宗经”的看法,并附带说说对《宗经》中某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把《触龙说赵太后》中的“恣君之所使之”解释为“任凭你怎样支使他”。在《古汉语通论》(十二)中,又把“所”称为“特别的指示代词”,认为这“所”字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其后,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承此说,认为:“所使之:指支使他的方式。‘所’:指示代词,指代‘使之’的方式。之:  相似文献   

11.
一、新妇李荣先生在《谈谈方言研究》(见《中国语文天地》1986年第2期)一文中曾举例说明南方二十八处方言称“新娘子、儿媳妇”为“新妇”,这二十八处方言都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吴、粤、闽方言区。据此,李先生说“北方说‘媳妇’不说‘新妇’。”李如龙先生在《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见《语文研究》1982年第2期)一文中说:“中古时  相似文献   

12.
论“叶韵”和“读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韵”和“读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专文讨论过。但是,有些专家在探究“读破”的起源时,已经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杨伯峻先生在《破音考略》(《国文月刊》七十四期,1948年)一文中曾怀疑“乐”字的“五教反”这一读破可能起于陆德明《经典释文》给《诗经·周南·关睢》“钟鼓乐之”句中的“乐”字所注的叶韵。洪心衡先生在《关于“读破”问题》(《中国语文》1965年第一期)一文中把杨先生的怀疑变成了肯定。他说《释文》“在‘钟鼓乐之’一例,既注‘音洛,又音岳’,又提出‘或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先生在《屈原研究》中,批评了廖季平否定屈原这个历史人物的存在,他说道: 提出了这个问题的人,第一个是四川的廖平,据谢无量的《楚辞新论》上说: “我十年前在成都的时候,见着廖季平先生。他拿出他新著的一部《楚辞新解》给 我看,说‘屈原并没有这人’。他第一件说《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不对的,细看他 全篇文义都不连属。他那传中的事实前后矛盾,既不能拿来证明屈原出处的事迹,也  相似文献   

14.
王凡《读〈古汉语虚词〉》(载《中国语文》1983年第4期)在评述杨伯峻先生《古汉语虚词》关于“彼其”的解释时,提出了如下看法:“‘彼其、此其、是其、夫其’这类现象,实为古汉语中的同类近义词连用现象(即同属一个词类、意义相近的两个或几个词的连用),这种连用现象,成为古汉语复音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个看法实出于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该书上册“其”字条认为“彼其”(或作“彼己”  相似文献   

15.
马思周、潘慎在《〈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的副词“白”》(载《中国语文》1981年第6期)里说:“近代汉语的北方官话(口语)中有一个副词‘白’,大约等于书面语的‘竟’、表示意外的转折。其语法特点是,只用于否定句,修饰‘不’、‘没’,如明人小说‘叫了半日白不答应’。‘他今日不知怎的,白不肯吃酒’。”1989年《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胡增盖的《满语bai和早期白话作品“白”的词义研究》,文中也提到了表示“竞、竟然”义的“白”,如《红楼梦》七十回有这  相似文献   

16.
自从鲁迅先生批评赵景深先生“无端地‘牛’了一下”,将the Milky Way译成“牛奶路”以来,转眼间半个世纪过去了.最近,董乐山同志在题为《文化断层与错位》(《读书》月刊1984年第九期)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为“牛奶路”翻案的问题.董文指出,“赵景深先生的缺点是没有弄清楚这‘奶’究竟是人奶,是仙奶,还是牛奶,就贸然译为‘牛奶’.要是当初他译为‘仙奶路’,或者为保险起见,留个后路,含混地译为‘奶路’,我看就完全可以站得住脚.否则,如果译为‘银河’,就无法解释朱庇特率领众神从何取道返回天宫的了,除非是坐船?”董文认为,“有一点是明白的,中国叫‘银河’的东西,在西方叫  相似文献   

17.
《离骚》研究,历经千年,前辈先贤,功绩煌煌。近在执鞭之余,研读《离骚》,似有所得,亦有所疑。因此泛览各家著述,参酌诸说异同,随手写成札记,积得数条。刘勰曾说:“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文心雕龙·序志》)因名之为《<离骚>斟酌书》。今不揣譾陋,列条录出,疏谬之处,以俟来哲。一《离骚》关于《离骚》篇名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是。游国恩先生在《楚辞概论》中独创新说:“按《大招》云:‘楚《劳商》只’。王逸曰:‘曲名也。’按:‘劳商’与‘离骚’为双声字。……故‘劳’即‘离’,‘商’即‘骚’;然则‘劳商’与‘离骚’原来是一物而异其名罢了。力依游国恩先生的说法,《离骚》可能本来是楚国一种歌曲的名称,其意义则与“牢骚”二字  相似文献   

18.
桐城派的家法和努力,到了姚鼐方才完成、扩大,这是桐城作者所公认的。如陈用光说:“望溪理胜于辞,海峰辞胜于理,若先生理与辞兼胜,以视震川犹有过焉”。(《太乙舟文集》卷七《姚姬传先生七十寿序》)管同亦言:“夫先生气节、道德,海内所知,兹不具论。其‘文格’则受之刘学博,而‘学’得之方侍郎。然先生才高而学识深远,所独得者,方、刘不能逮也。”(《因寄轩文集》)  相似文献   

19.
谭正璧先生在《话本与古剧》中对《夜半乐打明皇》题目的解释为:“‘夜半乐’为词调名:‘打,字与‘打字谜’的‘打’字同义。”这个“打”字,乃习惯上各种动作的代称,如:“打水”、“打草稿”之类.不含敲击、拍打之意。文章认为,《打青提》、《夜半乐打明皇》等剧目中的“打”字应源于中国古代戏曲表演中的“打诨”传统与扮演人物之意。  相似文献   

20.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