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第二期《杭州大学学报》刊载了拙作《稼轩词论两题》一文,其中谈到了辛词《永遇乐·京日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年、本事等问题,也顺便提到了自己对《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一词内容的理解.现在读到了《南京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三期常国武同志与我商榷的文章《重读辛词三首随札》(以下简称“常文”),感到十分高兴.“疑义相与析”,真理总会通过辩论而愈辩愈明的.由于上述三词是稼轩的重要作品,对广大读者影响极大,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再把自己的看法作些补充和申说.  相似文献   

2.
关于《老子》的哲学性质,是中国哲学史上老大难的问题.我在四十年代讲《中国社会思想史》时就遇到了这个难题,当时我觉得《老子》的社会思想还比较容易说明,但是他的哲学原理就感到难解释了.我翻阅了很多过去的著作,特别注意当时一些进步学者的解释,但是十之八九都是大同小异,基本上没有越出王弼"以无为本"的观点,纵有一二想要跳出王弼的玄学圈子的,也都因为对《老子》的"无"得不到满意的解释,陷入一般化了.于鹏彬同志的文章(见《复旦学报》1980年第6期),对于《老子》哲学谈到的方面很多,全文的中心是认为《老子》哲学的根本思想就是"虚无".现在我只就这个问题,再说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3.
《哀范君三章》是鲁迅的诗作达到"成年期"以后的仅存的两篇重要诗章之一.鲁迅虽然时常有些讳言自己的诗作,然而这三章诗却是他自己寄出去发表的.这诗的写作年份是1912年,正是辛亥革命之后的第一年,它与前一首《自题小象》诗遥相映照,跨越在辛亥革命的之前和之后,直接反映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观感,所以,这也是标志了  相似文献   

4.
正《马克思的哲学道路及其当代延展——张亮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是我的第一本论文集。按理说,我这个年纪的青年学者是不适宜出版什么自选集的。可是,这又是单位要求的一项"规定动作",不得不为之。所以,从一开始筹备的时候,我就没把它当作什么"殊荣"来忽悠自己,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它定位为向师长和学界同行报告自己近二十年来学习、研究经历的资料集。我希望通过这个集子清楚地图绘出自己从卵、幼虫、蛹而至蝴蝶的全部蜕变过程,哪怕过多地暴露了自己不够成熟、不够完美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希望让那些以各种方式教诲、关心、帮助过我的师长们以及自己意识到:一晃,十七八年过去了,我这个当年的小"学徒"现在也已经"四十而不惑"了!必须向自己的"学徒"时代说再见了!  相似文献   

5.
犯罪动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在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等学科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当不够的。近来,读了陆伦章同志的《论刑事犯罪动机的恶性转化问题》一文,笔者深有感触:一方面觉得该文不愧为一篇研究犯罪心理学的专著,涉及到的观点和内容是颇为丰富的;另一方面也感到关于犯罪动机的许多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这里,笔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陆伦章同志和学术界诸公。  相似文献   

6.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刊后的第一期刊登了邱明正同志的《试论"共同美"》一文,我虽对文章中的论点持有不同意见,但我不能不认为这是促进美学研究的良好的开端.作为美学爱好者,我感到欣喜.下面,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美的观念的阶级性邱明正同志认为,各个阶级有各阶级的美,此外还存在一种"共同美".不同阶级的人对某一事物都发出"美"的赞许,便形成了"共同美".我认为这是把人的审美活动看  相似文献   

7.
<正> 刘彦和在《文心雕龙》中,专门有一篇题为《丽辞》的文章,讨论中国文学中的对偶问题。尔后,随着骈文的流行和格律诗的发展,许多人对文学中(主要是诗歌)的对偶艺术,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宏法大师的《文镜秘府》中所列举的二十九种对,即可看出古人对诗歌中的对偶,是如何刻意追求!但是,前人研究对偶,多半只停留于形式技巧方面,很少从理论上去研究;就是在今天,学术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很不够。因此,当我读到李淼君翻译的古田敬一教授的《中国文学的对句艺术》一书时,感到由衷高兴。这部著作在我国出版,一定能促进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其实,文学中的对偶艺术,并非中国文学所独有,世界各国的文学,都根据不同的语言文学的特点,有  相似文献   

8.
浩气永存     
<正> 我曾读过沈从文先生写的《记胡频》与《记丁玲》印象很好.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新文学史料》1991年第一期刊登陈明同志的文章——《丁玲在推迟手术的一年里——关于丁玲复出后四篇文章的琐记》.文章约用一半的篇幅反复强调沈从文一而再地“对丁玲缄口不提“他写过《记丁玲》.原因是文章的“失实”“编造”,歪曲胡也频、丁玲与革命的关系.”我感到非常惊奇.为此我重读《记丁玲》,也找到了《诗刊》发表丁玲写的《也(?)与革命》,想懂得其中的真意.  相似文献   

9.
《辽宁大学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发表了王磊同志的《人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一文,接着在第六期上发表了胡绳生、袁杏珠二同志合写的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文章《也谈人性和阶级性》(以下简称《也谈人性》),读后令人振奋。人性问题,本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它同时是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美学、文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可是,近十几年,人们除了一味地把人性斥之为地主资产阶级的东西之外,再也无事可做。人们不得不象躲避瘟疫一样来躲开它,即使愿意思考问题的人们,也只能把自己的想法深深地埋在心底。正因为如此,所以重新提出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本着百家争鸣的方针和弄清问题的目的,这里我打算把自己对胡、袁二同志的《也谈人性》一文的不同看法提出来,就教于学术界和读者。因为《也谈人性》一文是与王磊同志商榷的,所以我也将对王磊同志的某些观点作简单地评述。  相似文献   

10.
入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入声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汉语史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价值。入声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广韵》处于汉语语音史“上推古音、下启今音”的重要地位,所以《广韵》入声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广韵》入声的认识,语言学界还不够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广韵》的入声是不足一个独立的声调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广韵》入声不但在韵尾上有一套清口塞音的韵尾,而且在声调上也有自己独立的调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11.
一、《离骚》的题意对"离骚"二字的解释,自汉代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说法约有四种.(一)离忧这是司马迁的解释.《史记·屈原列传》:离骚者,犹离忧也.大概他是因为《九歌·山鬼》里有"思公子兮徒离忧"之句,"离忧"较好懂,所以借  相似文献   

12.
我们反复捧读唐弢同志题为《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是什么?>并非鲁迅的佚文》(《鲁迅研究文丛》第二辑)的论文之后,认为所提出的五个问题有助于推动鲁迅研究工作者们的继续深入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同时感到其“並非说”赖以支撑的基础论据,以至于论证,不够坚实,没有具备推翻在《光明日报》(北京鲁迅研究室《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载1979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宁夏大学学报》(《<我们今日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13.
健康     
过度倾诉沟通不够是心理疾病,但太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小秘密也不是健康的心理。有倾诉欲的人通常都比较自恋,他们在和别人交往时,通常更关心和更多想到的是"我"。希望凡事都和人分享的人通常会更在意自己和别人的联系,因此,他们常常会错误地认为只要他们不说话了,可能这种联系就会断掉,其实这是一种人际交往恐惧和对自己不够自信的心理。如果这些有过度分享欲的人可以试着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不要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度,能更敏感地察觉别人是否对你说的话感到厌倦了,就可以很快变成一个知情识趣,又会调节气氛的社交高手了。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的"文之枢纽"问题在学术界影响较大且观点繁多。从注重原典的角度出发,用文字学研究方法对"文之枢纽"相关内容进行文字考析,能够还原刘勰"文之枢纽"的本相。其实,"文之枢纽"中的"文"无论是指《文心雕龙》一书还是指"为文运篇",在刘勰心中都是有机统一的。其枢纽应该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这五篇,而不应省略《正纬》、《辨骚》中的任何一篇。刘勰已经意识到了文章与"经"之区别,建构了自己"为文之用心"(文心)和"雕缛成体"(雕龙)这样一个两者结合的完整的"文论系统"。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进步的信念激励着鲁滨逊(J.H.Robinson)和比尔德(C.A.Beard),他们后来成为“新史学”的代言人。由于他们对自己所接受的那种过分重视研究政治的训练感到不满,所以他们就寻求一种有助于改变研对象的史学。他们合著了《近代欧洲的发展;现代史学研究导论》,这部被广泛采用的高校教材的副标题  相似文献   

16.
拙作《谈谈动词谓语后面的“到”的性质和作用》(以下简称《谈“到”》)发表后,陈永生同志不吝指教,我很感谢,但还想就下面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永生同志的文章根据近来语法界有的同志在“结构”和“短语”问题的讨论中的有关观点,把“动词+到”这类语言现象也说成是“短语”——状心短语或补心短语,并用它来对《谈“到”》一文提出异议。我读了以后,感到陈文无论是破还是立,都还缺乏充足的依据。这里有几个问题请教陈永生同志。  相似文献   

17.
许振奇 《中华魂》2011,(6):64-65
读了《中华魂》2011年第1期上刊登的《岂能如此看待新中国的思想文化?》一文,它是批评《炎黄春秋》2010年第9期上资中筠的文章《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建设新文化任重而道远》的,我完全赞同这样的批评。联系2010年7月5日《经济观察报》刊登的浩宇对资中筠的访谈录《重建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担当》及后来她的《岁末杂感致友人》,感到无论访谈录或是文章中都有不少无视事实和常识的内容。以下是访谈录中的一段:  相似文献   

18.
汪中是清代中叶著名的学者和骈文作家 ,由于汪中游幕四方 ,“以笔札供菽水” ,一生坎坷 ,生活困顿 ,所以文集来不及整理 ,文稿散佚也正自不少 ,至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汪中集》。新近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汪中集》 ,虽是目前比较完备的本子 ,但可供商榷的地方很多 ,文章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 ,并对《汪中集》的编撰提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对《汪中集》所未收诗文进行辑佚。  相似文献   

19.
我在《复旦学报》(1980年第4期上发表了《老子不是唯心论》的文章,引起了韩强同志对我的批评(见1981年第3期)。我认为相互批评,对于促进认识和解决问题都有好处,所以,我对批评是欢迎的。不过,我写那篇文章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了解古代哲学单靠注释训话是不够的,还需  相似文献   

20.
在陆游词中,最为人所熟悉的,恐怕就是《钗头凤》了.对这首词,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李汉超同志在《陆游<钗头凤>词若干问题质疑》(载《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四期,以下简称《质疑》)一文中,以陆游是否有“向自己的母亲为代表的封建宗法势力提出挑战”的“觉悟和勇气”这一问题为“核心”,“就《钗头凤》一词的本事,以及对此词内容的解释与思想评价”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一般说法”的看法,读后受益非浅,同时,又感到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因此,笔者草成此文,略陈鄙见,就教于李汉超同志和其他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