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埠要闻     
4月3日,2010'中国琅琊旅游文化节暨胶南杜鹃花会开幕。活动以胶南历史文化为背景,以琅琊台、灵山湾和北方罕见的万亩野生杜鹃花等旅游资源为基础,策划了一系列精彩互动活动。  相似文献   

2.
王宇 《青岛画报》2012,(4):60-63
一次次流连胶南,追逐阳光沙滩海岛、沉溺购物饕餮美食、约会奇山秀峰杜鹃花,探索这片土地上每一处景观特有的气质与内涵,成就一次时尚别致的旅行轨迹如艳丽芬芳的珠山秀谷、如深邃蔚蓝的大海、如清香悠静的水果园、如甘甜若饴的蓝莓采摘园、如神秘传奇的海岛,当然还有一年一度的杜鹃花会……  相似文献   

3.
李莎 《青岛画报》2011,(4):68-71
又是一年芳草绿,正值踏青赏花时。每年3月—5月,素有"青岛早春第一游"之称的胶南杜鹃花会都会给游客留下一个又一个温馨美好的回忆,胶南都洋溢在杜鹃花的海洋中,让人心生羡慕与向往。我们也慕名前往,奔名扬遐迩的大珠山而去,奔花香四溢的杜鹃而去。  相似文献   

4.
宋一 《创新》2008,2(3)
奥运会包含了强烈的生命伦理精神与社会伦理精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角度,对奥运会进行了新理解,是奥运会理念发展的新阶段,充分彰显了和谐的时代意义。从整体来看,北京奥运会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了人与社会的和谐;突出了人与自我的和谐。在当前,要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弘扬和谐精神,推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宇 《青岛画报》2012,(5):58-61
胶南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海滨之都,她气候宜人,拥有156公里的海岸线,坐落在山东东南沿海、青岛市西海岸,早在6000多年前,胶南原是古代的琅琊郡,就有人类居住在这里,开创了灿烂的琅琊文化.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这里置琅琊邑,称"东境上邑",当时人们赞誉这里为"东方胜地".  相似文献   

6.
郭芙蕊 《学术交流》2006,23(12):34-37
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佳体现方式是劳动实践。但是,在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及技术的掠夺式应用中,不仅劳动失去了自由与自觉的本性,而且劳动者在劳动中也丧失了主体性地位。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会阻碍劳动能力的正常发挥,进而导致人自身发展的失衡。生态伦理提供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伦理环境,促进了人的“类特性”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7.
朱小娟 《创新》2016,(3):55-62
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它是对人与自然尚不和谐问题的回应,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然选择,亦是人与自然和谐理论的重大升华。以绿色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优化生态发展产业体系,发挥主体功能区的作用;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筑牢守好生态安全屏障。  相似文献   

8.
当前,世界性的环境退化、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土地沙化、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矛盾的尖锐化,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是时代提出的严峻课题。本文认为,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一、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在人与自然的矛盾中,人处于主动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理解人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观的首要原则。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11):1-4
绿色发展的要义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人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之中。人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因此必须呵护自然。人又不同于自然,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自然,形成了"人化的自然",不当的改造自然的方式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只有和谐发展,地球才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因自然而生,自然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当作人类生存的伙伴。推进绿色发展,以生态环境促经济发展,让人们在宜居的环境之中过上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性命题,其中作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向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以“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鲜明特色和本质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依法治国和美丽中国双重宏阔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蕴含着深厚的环境法期许,环境法治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保障性意义。然而,通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环境法治供需样态的系统检视,发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之环境法保障体系虽初具规模,却也面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尚未在环境法规范中形成主流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式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关键性法律制度存在缺漏以及新时代公民尚未形成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法律素养等现实梗阻。对此,应通过增强生态环境法律规范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实质内容上的价值衔接与规则供给,聚焦于如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牢固可靠的环境法治保障这一重大理论性命题。  相似文献   

11.
苏承英 《社科纵横》2009,24(5):8-12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诉求,它蕴含着丰富的和谐哲学思想,阐明了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和谐的基本内涵,揭示了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以及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2.
林学俊 《探求》2007,1(4):9-12
人与自然和谐能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努力把经济发展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相似文献   

13.
巩英洲 《社科纵横》2010,25(4):102-106
从对追求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视野来看,马克思自然观中有着极其丰富和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而且是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把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放在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批判中深刻地揭示了当代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把自然的复活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认为只有人的全面解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这一深邃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对建设当代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和人与自然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宇  李莎 《青岛画报》2011,(5):78-81
胶南乡村,素来以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广袤的山水景观吸引着八方来客。乡村有小桥流水、鸟语花香、茂林修竹、缕缕夕烟,使久居城里的游人身心释然、如鹤在野。有人畅言:胶南乡村游的文化羽翼一旦绚丽开屏,辉映于人们的视野,便会成为青岛旅游途中一道方兴未艾的靓丽风景。  相似文献   

15.
实践观作为指导实践的一种理论,与实践一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在当代人类的实践观已由自然中心实践观、人类中心实践观过渡到和谐实践观。和谐实践观是对以往实践观的扬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改造与保护的统一,倡导实践目的、手段、结果的和谐性。和谐实践观能够有效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对于环境的改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恒 《社科纵横》2007,22(2):32-33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同一、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境伦理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德规范和信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极为深远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陈家长  郭辉 《社科纵横》2009,24(11):15-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的内涵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心灵的和谐,三者内在联系、相辅相成,是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文化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其次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需要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培育,规范与指导。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表现,长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处于一种不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19.
胶南的印象,很美,和谐,向上,每每踏上去胶南的"旅程",内心总有无数的憧憬。初夏,汽车驶过滨海公路时,只见满眼的绿意向人逼来。路两边长着一棵棵挺拔的树,它们一直向前延伸、连接,我们的汽车,简直就像是飘摇在绿色的海洋里。久居城里,很长时间没看到这连片的绿了。城里也有绿色植物,只是它们经过了人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时代背景下,生态哲学思想产生了,它是当代社会反思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哲学形式,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则从实践的角度解释人与自然间的对立与统一、异化与和解,主张在实践中促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因而理解和挖掘马克思人化自然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