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三国热"的影响下,三国故事已然成为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重要题材。华裔历史小说家陈舜臣也对三国故事情有独钟,开始从日本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立场上去审视三国历史与人物,突破了《三国演义》的固定视角和历史演义写法。在历史小说写作理念上,陈舜臣继承了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传文学写法。而在三国历史观上,他颠覆了"拥刘反曹"的正统观,从多元标准出发去衡量三国历史与三国英雄。  相似文献   

2.
在中西方的文学研究中,性别和传统都是必不可少的主题和关键词。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尽管是一部美仑美奂的神魔小说,却能直接折射出人间百态,充分反映吴承恩的人生经验和社会感触。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别有深意地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尤其是这些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所彰显的鲜明的反传统意蕴和审美意义,代表了时代进步,对女性反传统、求解放的历程产生了相当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表现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封建正统观念·而且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写人的笔法,既有铺张扬厉,浓墨重彩;又有勾勒精神,画龙点睛。作者对主要人物关羽,更是运用了出场亮相、虚实相生、对比凸现、细节传神、瑕瑜互见等多种手法,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心目中的,具有脸谱化的人物效果。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各自的功能迥然不同。对于曹操的文学形象理解不能影响对其历史人物的公允评价,要区分二者的不同,给予各自专业性的评判。  相似文献   

6.
《诗经》女性审美传统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女性审美视角主要包括外在的容貌、形体,内在的品德、性情,这四方面均可对应于意象:花、水、玉、月来表现。后世文学不断吸收这些丰富营养,并继承和发展,形成女性审美传统即女性与花水玉月文化剖舍不断的民族血缘情结,也造就中国古代整体审美典范,更多崇尚的是与女性审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中和、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  相似文献   

7.
论《聊斋志异》悍妇形象及其女性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悍妇形象出现于<聊斋志异>"女性大观园"中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她们无视封建礼教的约束,不以男人的是非为是非,敢以女性之悍抗衡男性之道,以女性之妒反拨男性之理.表现出对传统女性文化的全面背离和反拨.悍妇现象作为男女不平等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三国演义>十多个女性形象的描写中透析出它的妇女观,并与传统礼教所规定的"妇道"比较,证明其妇女观的重要变迁在于:淡化贞操,屈从于政治斗争的需要;歌颂智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反动;突出节烈,"舍生取义"的巾帼楷模.  相似文献   

9.
《名利场》是著名的批判主义小说,通过塑造两个处于不同阶级、人生理想不同的女性形象,生动立体地描述了维多利亚时期资产阶级固化的丑恶现象。两个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的人,作者用她们的思想、选择和最终的命运,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人的不同选择所能够导致的后果,具有比较深刻的教育意义。并借由两位女性形象表达了对于拜金主义的批判:追名逐利终究只是虚幻,对不正确的社会现象愚忠顺从只会令自己成为牺牲品,以及只有正确科学的社会形态才能塑造出良好的民众。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尊重了女性,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些平民女性形象,真实地展现了下层劳动妇女的生活、精神风貌.这些平民女性形象主要有:"品德高尚,富有母爱"、"为情为义,勇于追求"、"聪明贤慧,卓有远见"、"惟利是图,趋炎附势"四类.其中大部分平民女性形象具有跨越时空的人格魅力或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一些优秀的题材.而少数势利的市井妇人的行为既反映了市民阶层普遍的利益观,也为人物传记增添了许多滑稽、幽默的色彩.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的三位最杰出战略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国演义》中,三位最杰出的战略家分别是曹操、鲁肃、诸葛亮:曹操具有最远大的战略眼光,富于最卓越的战略才能,创造最突出的历史功业,成为第一位的战略家;鲁肃深刻认识汉朝命运,正确应对曹操集团,着力促成和维护孙权刘备联盟,成为第二位的战略家;诸葛亮完整规划三分天下的战略格局,毕生坚持复兴汉朝的战略目标,成为第三位的战略家。罗贯中在主观上力图使曹操妖魔化、鲁肃边缘化、诸葛亮神圣化,但是终究无法改变他们战略家身份的实际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演义》这部著名历史小说中,进步的人才思想通贯全书。书中描写了众多文武人才的竞争较量,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历史的真实,也反映了作者的人才理想。  相似文献   

13.
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裴注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志》裴注的资料进行了全面而认真的梳理和考辩,并在服从于《三国演义》整体创作要求的基础上,对裴注的资料加以引用,裴注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史料甚至细节。  相似文献   

14.
论《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及其创作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文学的标准是艺术感染力。《三国演义》的文学性在于它有意突出的情感因素是渗透弥漫于全书的本质特征 ,使一部主要以故事取胜的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了诗意 ,成为耐人咀嚼的“有意味的形式” ,标志了《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准和创作性质。进而表明 :我国历史小说由“讲史”话本向章回说部的过渡 ,其实是民间创作向个人创作的转变 ;罗贯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中国古代由个人创作长篇小说的历史从罗贯中《三国演义》开始。  相似文献   

15.
三国故事的长期流传,是各类传播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经历代文人撰述与长期的民间记忆,相关故事呈现出多样的姿彩和状貌,也因此出现差异和演化。此多元并存的特征,也影响到《三国演义》的成书。《三国演义》的完成是三国故事漫长流播史的一个环节和支脉,它并不是三国故事传播的最后定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国演义》研究状况活跃 ,关于版本与作者、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地域文化与《三国演义》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等新方法问题 ,得到了充分的阐发。学术界热烈的研究探讨气氛 ,多角度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队伍老中青的结合 ,学术会议的定期召开 ,及时交流 ,使得这一研究领域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表现在五个方面: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向往;对政治人物的评判选择;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中华智慧的多彩展现;对理想道德的不懈追求。《三国演义》展现的中华智慧,大致可以分解为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人生智慧。其人生智慧突出表现为五点:积极进取的人生目标;博大宽厚的爱人之心;真诚坦荡的交友之道;知人知己的深刻眼光;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8.
前人在《三国演义》"虚"与"实"的问题上纠缠不清,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史书之"真"或史家之"求真"的认识不全面。论者往往过于强调史家笔下的历史的"事实"面,而忽略它还有"意义"面。《三国演义》的"事实"之外有"意义",甚至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这便是演义的趣味,它与史家的立场一脉相承。并且演义的"意义"较之于史书的"意义",其哲学意蕴更为深远。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上体现出“年少大志”塑造模式。该模式所塑造的小说人物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领袖型、武将型和谋士型。这一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古代教育文化传统的影响、古代小说家对史家纪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同时,还与《三国演义》的集体创作方式,以及作家主体意识有密切关系。“年少大志”塑造模式在我国古代小说史上有较重要的地位,此外,该模式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