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英汉诗歌的音律节奏以及篇章结构截然不同,因此译界对英译中国古诗的可能性一直争论不休.东西民族的思维模式存在直觉性与逻辑性、形象性与抽象性、模糊性与精确性三大主要差异,以上差异皆会造成中国古诗英译中的可译性限度甚至是不可译现象.  相似文献   

2.
汉语古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是意合语言的典型。就古诗英译来说,由于英语语言具有形合性和分析性特点,译文若彻底改变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形态,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原诗的思维形态,并改变原诗的视境。因此,古诗英译时,译者应注重原诗语言的意合性,力避分析性思维的渗入,尽可能发掘英语的意合潜力,努力保持原诗的视境和思维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以等效翻译理论为依据,采用理论和译文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论证了中国古诗英译中语音形式偏移这一翻译变通手段.从而指出,为忠实传达原作的效果,语音形式偏移在中国古诗英译中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语用翻译理论的阐释,从文化差异和古诗含蓄性的角度讨论了古诗的难译性,指出古诗英译中运用语用翻译的必要性;结合例诗从3个等效层次上分析其具体的运用,最后从美学角度讨论其运用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5.
浅论中国古诗英译的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存在着局限性。全文主要从“三美”,即“音美、形美、意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古诗英译存在的局限性。同时指出古诗英译的可译限度是可变的,它随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文化交流的深化和翻译技巧的积累而呈现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诗有多个甚至几十个英译本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刻的哲学机理是什么?本文拟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理论原则出发探讨古诗复译的本质, 指出前见、时间距离、视域融合及效果历史的诠释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从本质上解释了复译的原因及复译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情景组合论角度出发,对古诗,尤其是古诗意境的英译进行分析,指出在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适当发挥"有限的创造性",通过增补、置换或删减小情景等翻译策略,以求最大限度"再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  相似文献   

8.
古诗英译究竟应达到何种境界,追求什么样的目标,这是古诗英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李白《静夜思》一诗四种英译本的比较分析,提出并探讨古诗英译的意境传达问题。作者认为意境的传达应该是古诗英译的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9.
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我国古典诗歌中存在的大量的专有名词、典故及严格的韵律等文化因素给古诗英译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本文拟在分析古诗英译的一些实例的基础上,指出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文化现象所采取的不同补偿策略,旨在为更多的译者在今后的古诗翻译中提出实用的文化语境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古诗英译标准存在的多样化问题,拟从接受理论出发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分析了接受理论的可行性,并兼谈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标准,从而得出用接受理论指导古诗英译有利于深入了解翻译的本质、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1.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12.
从古诗意境美英译的角度,通过译例分析,论证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关于意美的翻译方法论尚未能完全实现古诗意境美的传递。由于一些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只有加深文化渗透和交流才能使古诗意境美的传递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中,中国古诗是比较难译的。如何能够将古诗译得准确优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不仅要弄清诗歌的表意、深层结构,而且还要把握作者的意思,写作时的背景,以及古诗的神韵等等。本文在诗的可译性、理解与曲解的界限、达旨问题、意象与情趣等方面作了粗浅的论述,对古诗翻译作了简单的剖析,以此使译者借鉴前人的经验,摒弃不当的翻译,将古诗译得更好、更美。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诗由于其独特的音律和句式特点,历来是译界的难题.关于古诗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以诗译诗",即保留原诗的风格,特别是韵脚;另一种是"以散文体译诗",即放弃原诗的形式,只传达原诗的意.本文通过对<春晓>五个英译版本的对比,发现"以诗译诗"更能表现中国古诗的美,因此更适合古诗翻译.  相似文献   

15.
古诗《江雪》《青青河畔草》英译译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是诗人心境与外界事物交会融合而成的心灵语言。古诗的翻译是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译好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透原诗,理解它所包含的深意,而后要不断揣摩如何用诗化的目标语言再现原诗的意境和内涵。从两首中国古诗《江雪》及《青青河畔草》入手,分析了刘克璋、徐忠杰、BurtonWatson、许渊冲和汪榕培等人的译文,浅析了其译诗的艺术,指出不论直译还是意译,贵在传神达意。  相似文献   

16.
国古诗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结构、格律和典故 ,而且大多数短诗言简意赅 ;相比之下 ,英诗则自由得多。灵活驾御语言 ,正确处理古诗英译 ,关键在于对古诗源语言和译语言的文化区别进行考究。文章就古诗英译中 ,分别对其韵律 ,选词和意境三方面的文化现象的处理进行比较分析 ,归纳出一些规律以求最佳翻译创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趋同度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 ,主要有思维认识论、思维形式、可译性限度等问题。本文从语言差异、民族思维方式以及表达障碍诸角度探讨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文化的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的前提,文化的超地域性特点是文化不可译性向可译性转变的条件,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