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8 毫秒
1.
中德电力垄断规制模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通过分析1998年以来德国的三次电力市场改革风潮,证明电力垄断规制中反垄断执法与行业监管的组合是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阶段而变化的。进而通过比较得出,中德电力体制在国家责任、竞争程度与垄断性质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在结构性垄断与垄断规制必要性等方面的共同性,提出我国现阶段的规制模式应该是以电力垄断企业监管为主,重点为竞争打开突破口。最后,结合德国电力市场自由化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强化我国电力监管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
电力与天然气行业之间存在着极强的相似性和可比性。电力行业和天然气行业的生产运行特征相似,它们都是自然垄断产业。由于电力行业监管起步较早,天然气行业应借鉴电力改革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加快天然气行业监管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如何进一步推进电力改革的深化,促进具有自然垄断企业特征的电网企业实现组织转型,是当前深化电力改革的紧迫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电网企业输配售一体化的格局,提出积极推进售电侧市场放开,应是当前电网企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产权国有、单一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这种产权结构是政企不分、恶性价格战等诸多弊端的根源。就中国自然垄断产业产权现状而言,产权改革确有其必要性与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国外电力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力改革的一般规律都是以现有电网管理体制为基础,提出改革方案,并采用渐进的改革方法,一般都需要十年左右时间.中国是发展中的电力市场,电力改革的焦点应当是新增电力设施,其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其方案应是实现政企分开,打破垄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的制度优化举措,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存在制度绩效损失的风险,而产权治理结构是引发制度风险的关键因素。基于产权治理结构的视角,从产权安排、外部环境与主体因素方面构建了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风险生成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改革实践中,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存在"弱市场+自保障""弱市场+强保障""强市场+自保障"和"强市场+强保障"等差异化产权治理结构,但由于产权治理结构存在内在运行机制和环境适配性缺陷的不确定性,导致实践过程中产生宅基地权益难以充分实现、宅基地再配置与再利用效益不足等潜在风险损失。为防范和管控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风险,应从健全交易体系,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宅基地产权治理结构效率;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因地制宜推进改革,改善产权治理结构适配性等方面制订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信息经济时代产业组织的主导形式是横向一体化,企业间的合作竞争行为表现为高效率的模块化垄断结构,这种垄断结构是建立在满足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的,对这种垄断结构的规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垄断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分别体现在满足企业内部各层次的产权要求;努力扩大各消费网络的规模,以分摊产品成本;鼓励适度垄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监管和控制,鼓励创新,保持充分有效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电力改革的一般规律都是以现有电网管理体制为基础,提出改革方案,并采用渐进的改革方法,一般都需要十年左右时间。中国是发展中的电力市场,电力改革的焦点应当是新增电力设施,其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其方案应是实现政企分开,打破垄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
产权效率与中国公司治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产权理论,完整的产权形态包括控制权、剩余索取权及转让权三项基本权能,其中剩余索取权的具有特殊的激励功能,其对产权主体的行为驱动构成产权效率的核心.我国产权改革过程中的"明晰产权"本身并不构成产权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产权改革的内涵和目标应是对与产权客体性质相适应的产权主体的体系重构.这是一场深刻的制度性变革.产权改革是我国整体性经济制度变迁中的关键一环.近年来讨论较多的、强调竞争作用在产权改革之上的所谓"超产权论",因其忽视了我国具有垄断与超经济性质产权主体,即政府产权的大量、普遍存在这一基本事实,故对于我国的现实经济改革的适用性存在较大局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对自来水产业的要求不断提高,自来水产业运行机制及政府管制体制存在的问题造成了该产业目前的尴尬状况;自来水产业市场化与产权多元化是该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产业政策方面,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和监管机制,实行激励性规制,改革投资体制,拓宽投资领域。  相似文献   

11.
现代经济主体间网络关联性越来越强,风险很容易在不同行业间扩散,因此有效识别并分析系统性风险是防范金融危机的关键步骤。基于条件风险价值(CoVaR)和边际期望损失(MES)两个指标,对巨潮行业指数系统性风险的静态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各行业间系统性风险的相关性较强,动态特征显示2009年年初和2016年3月为系统性风险的两个峰值;从分行业来看,材料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最高,而消费和医药行业的系统性风险最低。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分析影响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市场面因素发现,短期涨幅较高、长期涨幅较低及流动性较充分的行业,其系统性风险往往更低。因此,应加强对系统性风险较高行业的监管力度,建立好金融防火墙,防止外部金融风险的过度传染;同时应加强对各行业的实时监控,尤其是关注短期暴涨暴跌及流动性充分与否的监控。  相似文献   

12.
从责任、利益、风险以及监督机构自身纯洁性几个标准来看,监督责任追究机制缺乏科学性、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办案受制因素多以及对监督机构的监督薄弱是导致目前监督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加强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建立代表监督委员会,完善责任追究机制,通过考核激励措施鼓励监督机构办案以及在监督系统率先推行高薪养廉和财产公开制度作为目前加强监督机构监督动力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重组是我国国有企业重资本市场经营的重要方式,它对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国企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财务性重组和资本性重组.企业进行资本运营要重视风险分析与防范,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始终以提高效率为目标,以生产经营为依托,正确处理坚持主业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全球保险业,尤其是产险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难题:对众多风险不敢承保、核心业务连年亏损、业务创新累受重创、资本运作遭遇失败。纯粹风险并不是可保性的必要条件,保险人可以承保部分投机风险,包括其正侧与负侧风险;大数定律只是指导保险经营最重要的,而非唯一的原理,更非原则;集聚能降低风险,对冲也能降低风险;通过指数化、结构化,保险产品能够拥有较高的流动性,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保险语境下的风险应从损失的不确定性拓展到损失与收益的不确定性,以体现全面风险管理的时代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面临产权中的法律风险、企业设立时潜在的法律风险、合同签订和履行中的法律风险、融资中的法律风险及商业秘密保护中的法律风险。民营企业要化解法律风险:规范公司的设立行为,明晰产权;提高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合理评估企业法律风险.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专兼结合的防范法律风险的人才队伍以及加大对肪范法律风险的投入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镇企业治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企业治理结构,乡镇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其实质是一种行政性的委托代理制,在这种企业治理结构下,存在政企不分、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制约机制、代理人缺位等问题,致使我国乡镇企业代理成本较高,应通过改革乡镇企业集体产权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激励机制、完善竞争性的企业家市场等措施,提高我国乡镇企业代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持续银行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是监管当局在某段时期内对银行机构某类潜在或显现的突出风险点、或对引致较大风险的某一违规事件进行持续跟踪、分析、监控和纠正的过程。当前,我国持续银行监管的内容主要包括对银行信用风险、内控管理风险、高级管理人员风险的监控及构建提高透明度机制的相关举措。加强持续银行监管,必须健全银行监管法规体系,完善银行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农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流转作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制度创新, 在实践中, 还存在着诸如产权主体模糊、信托财产界定不清、多重委托人主体结构和监管缺失等问题, 特别是地方政府信用的介入, 行政干预的加强, 不仅阻碍了原生性的农地经营主体的发展, 而且存在涉嫌挤压农民利益的问题, 带来农村社会治理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 应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集合信托流转的相关立法, 为构建产权清晰、流转有序、监管适度的农地集合信托流转制度提供法律保障, 这对我国农地经营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传染网络,本研究分析流动性风险在经济繁荣和经济衰退下的网络传染机制和网络特征。实证表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传染机制具有层次性和反传染性;传染网络在经济繁荣(高阈值网络)时符合无标度特性,在经济衰退(低阈值网络)时符合小世界特性;高阈值网络中多数国有银行易受攻击,低阈值网络中股份制银行易受攻击;股份制银行具有传染性和易感性,并充当传染中介角色。在宏微观审慎监管下,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指标的监测,并同时关注银行外部业务联系,及时监测流动性风险,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20.
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特网在全世界的应用为金融业的拓展提供了良机 ,网上银行的出现是金融业的飞跃。新世纪 ,银行业面临着来自金融业和非金融业、国内和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的多方面挑战。面对挑战 ,银行必须改变竞争策略 ,加快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化建设 ,拓宽和开辟新的服务领域。同时 ,网上银行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如网上资金划拨风险、网上电脑犯罪问题及相关法律的完善等。为确保网上银行业务的顺利发展 ,应采取一定的措施 ,即制定专门的法律规范网上银行业务 ,加强中央银行监督 ,防范金融风险 ,从而使网上银行及其业务健康、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